搜索到353篇“ Β多样性“的相关文章
青岛不同城市公园木本植物对群落β多样性的贡献
2024年
为衡量城市公园中木本植物的分布及物种构成对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和重要性,以青岛太平山公园及其周边小型公园的木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植物群落二元丰富度的方差分解法探讨物种对研究区域β多样性的贡献(SCBD)和样地对研究区域β多样性的贡献(LCBD),进一步分析了单一物种、不同科类、不同植物类型及不同园区对β多样性的相对重要性。主要结果:单一物种对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与其在不同园区出现的机会相关,出现频数过高的优势树种和出现频数过低的弱势树种对群落β多样性的贡献均较低,而出现频数居中的树种如朴树(Celtis sinensis)、榉树(Zelkova serrata)、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等木本植物对群落β多样性的贡献最高;木本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科如蔷薇科(Rosaceae)、柏科(Cupressaceae)、松科(Pinaceae)、无患子科(Sapindaceae)对群落β多样性有重要贡献,其科类下的物种组成数量较高,同时物种独特性程度也较高;青岛城市公园的木本植物类群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从整体上看,落叶植物的SCDB值高于常绿植物,阔叶植物的SCDB值高于针叶植物,但从个体水平上看,落叶树种的SCBD平均值低于常绿树种,阔叶树种的SCBD平均值低于针叶树种,虽然常绿植物或针叶植物的物种丰富度较低,但物种独特性较高,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中中山公园对群落β多样性的贡献度最大,LCBD值与园区的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关系。应加强保护物种丰富度较高的公园,同时利用不同园区的环境异质性增加木本植物的独特性这对保护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价值。
张式雷张良振李春林王志康孙琳婷曹志泉孙佳丽秦青范培先
关键词:城市公园物种组成Β多样性
百山祖国家公园植物群落α和β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2024年
物种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为探究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百山祖园区(以下简称百山祖国家公园)内的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采用样带法在百山祖国家公园设置一组三条连续海拔梯度样带,连续海拔垂直样带相较非连续海拔分布的样地具有更多的优势,它具有更精确的检测能力和更灵敏的检测手段,能够更好的对任意海拔位置上物种、群落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机制进行研究。所建设样带宽30 m,总长3210 m,海拔范围为636.3—1928.04 m,总面积为9.63 hm2,在样带中进行植物群落每木调查。调查样带内所有胸径≥1 cm的木本植物个体,记录种名、胸径等,分析植物群落α和β多样性对海拔梯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三条样带上,共记录木本植物260种、69914个个体,隶属于55科109属。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与海拔梯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地形因子中海拔对物种α多样性影响最大,坡度次之,坡向对α多样性影响较小。随着样地间海拔距离的增大,样地间β多样性指数(Jaccard相似性指数)都与样地间海拔距离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群落的Jaccard相似性指数随着样地间海拔距离的增大而减小,植物群落β多样性与海拔、坡度、坡向均呈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海拔的影响最大,坡度次之,坡向的影响较小。在海拔梯度上物种β多样性的周转组分占主导地位,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差异由物种更替控制。研究结果为今后百山祖国家公园及其他亚热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山地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维持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林阳李时轩周伟龙龙丹杨中杰毛志斌熊艳云刘胜龙潘心禾刘金亮沈国春丁炳扬于明坚
关键词:木本植物海拔梯度Α多样性Β多样性
地震滑坡体恢复后植物β多样性格局及其环境响应
2023年
该研究以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个典型地震滑坡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分析(ANOSIM)初步探讨了β多样性海拔格局,并运用Mantel检验和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方法(MRM)进一步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对群落β多样性变异的贡献,以揭示地震干扰后滑坡体植物群落β多样性的响应机制及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海拔的升高,木本植物β多样性表现出单调递减格局,而草本植物β多样性则表现出“U”形变化格局,滑坡体植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在海拔梯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1)。(2)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β多样性与地理距离、海拔距离、局地生境差异均呈显著递增趋势(P<0.001),地理距离和海拔距离是引起群落物种组成变化的关键因子,且海拔距离的重要性均大于地理距离。(3)地理距离和生境差异作为主导因子,分别共同解释了木本和草本β多样性变异的61.52%和40.91%,且环境差异单独解释率均大于地理距离单独解释率。(4)环境差异和地理距离对木本植物β多样性的作用均强于草本植物。研究认为,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共同影响着地震滑坡体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格局,且生境过滤所起作用更为显著。
尹才佳马龙邹书珍康迪
关键词:地震Β多样性
浙江遂昌马尾松林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驱动因子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是影响森林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β多样性)的主要生态过程。为了探究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对亚热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的相对贡献,该文以浙江省遂昌县37个马尾松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分析,探讨了影响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主要生态机制;通过计算群落内物种β多样性指数(Bray-Curtis指数)和谱系β多样性指数(Dnn指数和Dpw指数),分析土壤、地形等生境因子和地理距离与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方差分解分析生境因子和地理距离对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的相对作用大小;此外,还进行了不同径级和生长型的上述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1)Bray-Curtis指数与土壤、地形因子和地理距离均显著正相关,Dnn指数仅与地理距离显著正相关,Dpw指数与土壤因子和地理距离均显著正相关。(2)环境因子对Bray-Curtis指数和Dpw指数的解释度均高于地理距离的解释度。(3)从物种多样性角度来说,生境因子对不同生长阶段Bray-Curtis指数的解释度均高于地理距离的解释度;从谱系多样性角度来说,地理距离对幼树阶段的Dnn指数和Dpw指数的解释度更高,生境因子则对成树阶段的Dpw指数的解释度更高。由此可以推论,生境过滤是驱动该地区马尾松林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的主要生态机制,扩散限制仅在幼树阶段对马尾松林谱系β多样性起主导作用。
李大标钟毓萍龚笑飞仲磊韦博良吴初平吴初平江波江波于明坚
关键词:马尾松林Β多样性物种组成
青海省东北部灌丛群落β多样性组分分解及其驱动因素
2023年
分解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差异,量化环境和空间变量对β多样性及其分解组分的相对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青海省东北部灌丛群落β多样性格局及其背后的驱动机制,对制定物种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第二次青藏科考获取的青海省东北部76个灌丛群落数据,描述研究区灌丛物种组成及其分布,用Baselga提出的β多样性分解方法,将β多样性分解为周转和嵌套组分,使用方差分解方法定量分析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对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的相对重要性.结果显示:(1)本次调查共记录灌丛植物198种,分属于42科111属,其中灌木植物33种,分属于14科21属,草本植物165种,分属于36科96属.(2)周转组分对β多样性的贡献占主导地位.Sørensen指数法显示在灌木植物中,周转和嵌套对β多样性的贡献分别为83%和17%;在草本植物中,周转和嵌套对β多样性的贡献分别为94%和6%.Jaccard指数法显示在灌木植物中,周转和嵌套对β多样性的贡献分别为82%和18%;在草本植物中,周转和嵌套对β多样性的贡献分别为95%和5%.(3)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对β多样性及其分解组分的相对重要性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呈现相反的结果,在灌木植物中空间变量对β多样性及其分解组分的解释量大于环境变量,而在草本植物中环境变量的解释量大于空间变量.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对驱动形成青海省东北部灌丛群落β多样性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二者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中的相对重要性不同;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差异主要由周转组分贡献,表明不同群落拥有各自特有的物种,因此青海省东北部灌丛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工作应全面展开.
余常团肖欢范春雨张春雨赵秀海匡文浓陈贝贝
关键词:Β多样性灌丛群落
烟威近海鱼类群落分类β多样性及其组分空间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2023年
β多样性是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向,根据2020年在烟威近海的底拖网调查数据,采用Mantel检验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对驱动烟威近海鱼类群落β多样性及其组分的环境因素和空间距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烟威近海调查共出现鱼类33种,其中优势种有3种,鱼类群落的β多样性均值为0.711~0.737,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全部鱼类群落和弱扩散鱼类群落β多样主要以物种替换(周转)组分为主,强扩散鱼类群落β多样性由丰富度差异(嵌套)组分来解释;空间距离和环境因素共同驱动烟威近海鱼类群落β多样性,离岸距离OD是影响烟威近海鱼类群落β多样性的关键因素,地理距离GD是物种替换的决定性驱动因子,环境因子影响了弱扩散鱼类群落的丰富度差异。表明空间距离驱动烟威近海鱼类群落β多样性的作用强于环境过滤,扩散限制是其β多样性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烟威近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张孝民苏海霞李少文杨艳艳王田田徐炳庆李凡王秀霞
关键词:Β多样性鱼类群落环境因子
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β多样性及其与α多样性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β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描述不同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由物种替换和丰富度差异两部分组成,其形成机制也是恢复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以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揭示其β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β多样性样方贡献度低的样地集中于万亩鱼塘和沙井子水库,植物群落特异度较低,物种较为均质单一.而北大港湿地核心区的群落组成特异度高,植被恢复效果好,应重点加强该区域的植被监测.(2)碱蓬(Suaeda glauc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狗尾草(Setaria viridis)和盐地碱蓬(Suaeda salsa)变化会显著影响到β多样性现有格局,是北大港湿地的重要生态指示种.(3)在物种替换和丰富度差异中,北大港湿地植被β多样性以物种替换为主,占比64.09%,而丰富度差异占比35.91%,因此在制定植被多样性保护管理措施时,需要重点保护多样性替换度高的区域(.4)物种替换与物种丰富度、Shannon熵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均匀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贺梦璇李权洲莫训强孟伟庆胡蓓蓓
关键词:Β多样性
南亚热带河流底栖硅藻β多样性及其对空间距离与环境梯度的响应——基于广义非相似性模拟的分析
2023年
β多样性指不同生境间群落物种组成的差异,其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是生物多样性维持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典型的南亚热带中小型河流—广州流溪河为对象,在对底栖硅藻进行季节调查的基础上,采用Baselga对β多样性的分解框架,基于Sørensen相异性系数将底栖硅藻的β多样性分解为周转和嵌套两个组分,运用广义非相似性模拟(Generalized Dissimilarity Modelling,GDM)分析了空间与环境因子对β多样性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栖硅藻β多样性、物种周转和嵌套组分无明显季节差异,物种周转是流溪河底栖硅藻β多样性的主要组分(>75%);环境与空间过程共同影响流溪河底栖硅藻β多样性和物种周转组分格局,但环境选择是主要的驱动因子;与枯水期相比,丰水期的空间因素对β多样性和物种周转组分的影响程度降低。作为一种非线性距离回归方法,GDM能较好地识别底栖硅藻β多样性及其组分对环境梯度和空间距离的响应。
谭琳陈慈朱昆鹏韩诺王璐韩博平
关键词:Β多样性
一种病原微生物β多样性分析绘图方法
本发明涉及宏基因组技术领域。一种病原微生物β多样性分析绘图方法,本发明为分析病原微生物与环境因素或宿主之间的关系,寻找标志性菌群或特定功能的基因,本发明利用软件对β多样性度量时空尺度上物种组成的变化进行统计,对β多样性进...
何灵江雷鸣王梦琪
古田山森林幼苗群落时间尺度的α、β多样性研究
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话题,探究生物多样性的时间变化有助于揭示生物群落对某些威胁的响应和未来生物群落的发展,为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提供理论支持。以往有关时间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大都聚焦于几个时间点,并不能深入了解群落的...
柴澎涛
关键词:群落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