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624篇“ Γ谷氨酰转肽酶“的相关文章
PCI术后血清总胆红素和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变化及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的价值
2022年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变化及早期预测对比剂肾病(CIN)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行PCI的病人275例,根据是否发生CIN将病人分为非CIN组(252例)和CIN组(23例)。比较两组病变程度、治疗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即刻、24 h、48 h、72 h TBIL和GGT水平变化;分析TBIL和GGT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BIL和GGT对早期预测PCI术后CIN发生风险的最佳临界值。结果 CIN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BIL和GGT与非C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LR、hs-CRP、TBIL、GGT是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CIN组与非CIN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支架数、支架总长度、支架直径、对比剂使用剂量、对比剂接触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IN组院内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非CIN组(P<0.05)。两组PCI术后即刻、24 h、48 h TBIL水平明显降低,GGT水平明显升高(P<0.05);CIN组术后72 h TBIL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GGT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TBIL与GGT呈负相关(P<0.05);TBIL预测PCI术后CIN发生的临界值为11.2μmol/L,GGT预测PCI术后CIN发生的临界值为27.1 U/L,二者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7,大于独立预测的AUC(TBIL为0.718,GGT为0.795)。结论 PCI术后TBIL水平降低,GGT水平升高,二者是PCI后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对PCI术后早期CIN发生风险有重要预测价值。
张光兵杨万双曾维艳徐显兵唐思罗隽邱芳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清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对比剂肾病
γ谷氨酰转肽酶抑制剂GGsTop在制备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和难治性哮喘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γ谷氨酰转肽酶抑制剂GGsTop在制备治疗哮喘急性发作和难治性哮喘药物中的应用,可有效解决哮喘急性发作和难治性哮喘新的用药问题。使用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组分脂多糖和过敏原,建立哮喘急性发作和难治性哮喘的动物模...
杨明张莉蓉韩立友李付广
白细胞介素-18和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计数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合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8(IL-18)、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计数(GPR)的水平及意义。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17年4月-2019年4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内科首次以疑似UA收入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238例,根据是否诊断UA和EH分为UA+EH组(n=95),单纯UA组(n=53),单纯EH组(n=46)、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且无高血压者为对照组(n=44)。比较各组患者基础资料、血生化指标、IL-18及GPR差异,并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方程按三分位数分层法分析IL-18、GPR水平与UA合并EH的相关性,采用析因设计方差分析比较UA和EH交互作用对血清IL-18水平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A+EH组、UA组、EH组血清IL-18、GPR水平较高,且UA+EH组IL-18、GPR水平更高。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显示,UA和EH在血清IL-18水平升高方面存在交互作用。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L-18、GPR与UA+EH患者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628,0.564,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变量后显示,中位数水平及高位数水平IL-18、GPR与UA合并EH独立相关(OR=1.430,95%CI 1.158~2.132,P=0.011;OR=1.450,95%CI 1.255~2.882,P<0.001;OR=1.252,95%CI 1.132~2.011,P=0.015;OR=1.376,95%CI 1.210~2.132,P=0.006)。结论IL-18、GP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UA和EH在IL-18水平升高方面存在交互作用,高水平IL-18、GPR与UA合并EH独立相关。
刘晓腾张英金凤表刘慧卿高宇侯瑞田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8不稳定型心绞痛原发性高血压
γ谷氨酰转肽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与冠心病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联程度。方法纳入2018年2~10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首次住院的疑似冠心病患者21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93例和对照组72例。又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分为多支病变组72例、双支病变组63例和单支病变组76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GGT水平变化,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AMI组和UAP组治疗前血清G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80.52±13.83)U/L、(69.65±13.02)U/L vs(40.93±11.94)U/L,P<0.01],且AMI组明显高于UAP组(P<0.01)。AMI组和UAP组治疗后血清GG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前,多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血清GGT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多支病变组血清GGT水平与双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多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血清GG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但3组血清GGT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GGT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341,P=0.000)。结论血清GGT水平在冠心病不同类型病变中差异明显,可能对冠心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迟令福张峰张丽媛
关键词:Γ-谷氨酰转移酶冠心病冠状血管造影术心肌梗死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420例ACS患者。根据入院时GGT水平以三分位数法分为3组(低水平组,GGT<21 IU·L-1,33.3%;中水平组,21 IU·L-1≤GGT≤35 IU·L-1,33.3%;高水平组,GGT>35 IU·L-1,33.3%),比较不同GGT水平ACS患者PCI术后CIN发生率,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420例患者发生CIN共57例,发生率为13.6%;与低水平组(9.3%)及中水平组(10.7%)相比较,高水平组CIN发生率(20.7%)显著升高(P=0.01)。(2)420例ACS患者PCI术后6个月内共死亡9例,发生率为2.1%;高水平组(3.6%)高于中水平组(2.9%)和低水平组(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3)。ROC曲线显示,GGT为29.5 IU·L-1时预测CIN发生具有65%的敏感度及57%的特异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GGT>29.5 IU·L-1时,发生CIN的风险显著增加(OR=1.21,95%CI 1.1~1.53,P=0.01)。结论:高水平的GGT可能增加ACS患者PCI术后CIN的发生风险。
侯建同鄢高亮朱伯谦乔勇汤成春马根山
关键词:Γ谷氨酰转肽酶造影剂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
脑梗死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163例脑梗死住院患者根据CT血管造影分为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对照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组,比较各组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γ谷氨酰转肽酶、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在对照组与狭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血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随着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γ谷氨酰转肽酶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63,95%CI:2.583~123.520,P=0.003)。结论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关系密切,且与狭窄严重程度正相关,对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无选择性。
代瑞宁刘洋傅佳
关键词:脑梗死CT血管成像Γ谷氨酰转肽酶颅内外动脉狭窄
健康体检人群γ谷氨酰转肽酶与代谢综合征关联的队列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评估人群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与代谢综合征(MS)关联性。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对深圳市4935名健康体检人群进行10年随访,其中男性占81.84%,女性占18.16%;平均年龄(60.54&#177;10.38)岁。随访结局为MS事件发生,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GGT与MS发生关联强度。结果队列人群平均随访(5.0&#177;2.9)年,共随访24713人年,发生MS事件1689例,MS累计发病率34.22%,发病密度(ID)68.34/千人年;无论男、女,ID与GGT呈现剂量?反应关系(男:χ2=32.78,P〈0.001;女:χ2=18.80,P〈0.001);拟合Cox比例风险模型,在调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甘油、血尿酸、空腹血糖后,第3、4四分位数组GGT发病风险为1.45(95%CI:1.08-1.85)和1.52(95%CI:1.15-1.99)。结论 GGT水平与MS之间存在关联,有可能是MS发生的风险因素及预测因子。
谢静媛周海滨赵文高雷震山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X队列研究健康管理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与BMI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与BMI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法对某轻体力劳动单位职工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检测等,对资料完整的172名职工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BMI水平、不同性别及不同GGT水平组别间一般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GGT与BMI的相关性。结果体质量过低组、正常体质量组、超体质量组、肥胖组4组间GG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4个GGT四分位组间BMI、腹围、心率、舒张压、ALT、AST、碱性磷酸酶(AL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4个GGT四分位组间ALT、AST、ALP、HDL-C、甘油三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男性组GGT水平与BMI、腹围、心率、肝右斜径、ALT、AST、ALP呈正相关,女性组GGT水平与BMI、腹围、收缩压、舒张压、ALT、AST、ALP、血肌酐、甘油三酯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提示GGT可以显著影响BMI及腹围;调整了性别、年龄、GGT、肝右斜径、ALT、AST、ALP、血肌酐、HDL-C、LDL-C、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等指标之后,GGT与BMI独立相关。结论血清GGT水平的上升与BMI水平存在显著且独立的相关性。
王晶莹傅晓英
关键词:Γ-谷氨酰转肽酶体质量指数腹围
血γ谷氨酰转肽酶与代谢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对社区人群血压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中国社区人群血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与血压的关系,评估代谢危险因素与血GGT交互作用对高血压风险的影响。方法选择常住江苏徐州地区的社区健康体检人群20 653例为研究对象,检测受试者血压、身高、体重和GG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和血尿酸等相关生化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患病风险随血GGT升高而增加(P<0.001)。血GGT与年龄、BMI、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交互作用对高血压风险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交互作用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5)。结论血GGT水平和高血压患病风险独立相关,并且和年龄、BMI、空腹血糖、总胆固醇有交互作用。
龚莹梁军刘学奎腾飞王玉
关键词:Γ-谷氨酰转移酶血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水平与血清HBV DNA载量、ALT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91例处于不同免疫状态的CHB患者,包括非活动性HBV携带期(B组,55例)、免疫耐受期(C组,47例)、HBeAg阴性CHB(D组,17例)、免疫活化期(E组,72例)及61例健康对照(A组),检测各组患者血清γ-GGT水平,同时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及ALT水平。结果 :D、E组γ-GGT水平明显高于A、B、C组(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D组和E组γ-GGT与血清ALT、AST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与HBV DNA载量无相关性。结论:不同免疫状态下CHB患者γ-GGT水平不同,血清γ-GGT水平升高可能是CHB患者进入免疫活化期的指标,肝脏炎症损伤是影响其水平的主要因素。
武抗抗杨晨辰黄睿刘勇熊亚莉苏然曹淑凤吴超
关键词:免疫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