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6篇“ 《渭城曲》“的相关文章
歌诗《渭城》传唱与经典化的文化认同
2024年
渭城》在中国诗歌配乐演唱的历史中独树一帜。此骊歌经历代变化,其内容几乎恒久不变,创作伊始的中和情感也令后人体悟。歌诗因演唱方式“三叠”产生欲发未发的别情,与儒家对文艺作品以理性节制情感的要求相契合。在中国传统中庸思想的影响下,此歌诗与送别行为的广泛受众产生文化共鸣,并通过逐代传唱,完成了经典化。
秦雅洁
关键词:《渭城曲》歌诗传唱中庸文化认同
渭城、《渭城》与《阳关图》:一个诗路别离意象的生成与经典化被引量:1
2023年
渭城”作为秦都故地,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蕴含的历史地域空间,入唐后又进入诗人的创作,成为一个意旨丰富的诗歌意象。由于盛唐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配乐演唱,并以《渭城》(《阳关》)之名广为传播,“渭城”作为诗歌“别离”意象的指称意义,亦因此而凸显。入宋以后,《渭城》(《阳关》)在社会上仍影响广泛,不但成为文人诗、词抒写别离情怀的标志性意象,此外,还成为一些画家绘画的素材。宋代文人的诗、词创作,确立了“渭城”意象的别离意旨,强化了情感表现力度,而画家特别是李公麟的《阳关图》画作,又进一步丰富了渭城别离主题的意趣。由于宋代文人的诗、词及画家的绘画创作,“渭城”作为文学作品的“别离”意象得以经典化。“渭城”在唐代原本是唐人长安西行的起点,西行之路经阳关而绵延至西域,又因诗人沿途吟咏,遂成为一条自长安西行的唐诗之路。因此,“渭城”也可谓是唐代长安西行诗路上的一个标志性别离意象。
李芳民
关键词:《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
中西方饮酒诗之异同工之趣——以王维的《渭城》和彭斯的《友谊天长地久》为例
2018年
中西方饮酒诗歌中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自古有劝酒之说,给酒附加了很多的个人感情和行为,这明显地体现在中国古诗中;而西方人对于酒,只是单纯的品酒和赏酒,很少有个人感情掺杂在里面。然而在这个大差异下,也不乏中西方异同工的诗歌。本文通过分析王维的《渭城》和罗伯特·彭斯的《友谊天长地久》,发现这两首诗歌有异同工之妙,很值得探讨。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却同样是劝酒,酒在这两首诗里不再是一种饮品,而是一个朋友,寄友谊之情于酒中,歌颂友谊其情"情意殷切,韵味深永",说明了无论什么文化差异下,友谊总是无处不在,友谊亘古永恒。
李指南
关键词:饮酒诗异曲同工
渭城》从空间性的“渭城”到时间性的“远行”
2017年
渭城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是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送别诗[1],一首因人们对其太过熟悉,以至于听不见其真妙之音的诗——它呈现的乃是汉语文化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别离,一次至今尚未真正结束、亦尚未被真正领会的别离。“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以一座今日早已声名不彰的城市名开端,邀我们与他一道进入体味这场注定要在中文世界里永恒的送别。王维邀别的地点乃是在今咸阳市东北的渭城,一座与泾水和渭水密切相关的小城。我提及此点,是因为普通的中文读者对“渭”一词的唯一文化记忆,可能就源自那个道德味儿十足的成语——“泾渭分明”,该成语可上溯至一个远古弃妇的幽怨之语“泾以渭浊,湜湜其沚”(《诗经·邶风·谷风》)[2],最终由杜甫的诗句“浊泾清渭何当分”(《秋雨叹》其二)[3]而定形,不过成语中的“泾水”与“渭水”因清浊品质的不同,虽“东流”至此处“汇聚”却仍然“分明”。换言之,二者的本质“汇聚”从未发生过,或者说二者的“汇聚”乃是为了更好认清自身,进而更能“彼此分明”。但本诗中的王维与友人元二,则因彼此心性气质的某种契合,虽“西别”于此处,却因肉身的“分离”而更加体验到二人惺惺相惜的精神之“汇聚”。无疑,对于相互契合的心灵,肉身的“分离”反倒会使他们体味到一种日渐浓郁生长的精神之“汇聚”。
卢迎伏
关键词:《渭城曲》空间性送别诗文化记忆
古丝绸之路上的“渭城客舍”与《渭城
2015年
王维的《渭城》在丝绸之路上被传唱千年,其中的"渭城""客舍""阳关"等词语已成为中国送别诗词文化的代名词。在对《渭城》及相关诗词进行探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渭城"地名变迁的考证,提出渭城是丝绸之路首站的观点。
张鸿杰朱峰
关键词:《渭城曲》丝绸之路
浅析“唐今唱”的时代意义——以《渭城》为例
2015年
今唱唐朝古渭城》不仅是一种音乐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人对古人艺术创作与真情实感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在当今时代下,人们渴望返璞归真的精神体现。文章分析了《渭城》的演唱技巧与情感把握,提出"唐今唱"既普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又满足了听众的审美需求,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王欣
关键词:《渭城曲》唐诗
渭城
2014年
如果官场没什么混头 那我就只能去当才子 在八月的清朝 我将锦绣诗文铺上街头 我的诗像阳光一样讨我自己喜欢
本少爷
关键词:诗歌文学文学作品
论认知语言学角度下的王维《渭城
2013年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旨在说明语言根植于人类最普遍、最基本的认知活动和生活体验之中。诗歌作品的解读应当从人类普遍的认知和语言机制出发。对王维送别诗《渭城》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学和美学等角度展开的。而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解读还未出现过。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中图形一背景理论及概念隐喻理论分析《渭城》,为对该诗的解读创造一个新的视角。
梁婷婷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渭城曲》
王维《渭城》英译之译者伦理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王维诗《渭城》是一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诗,历来备受中外诗家青睐。以翻译伦理为视角,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五个有代表性的英译本进行多维阐析,管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伦理价值取向及其译诗策略。
苏玉鑫孟丽华
关键词:《渭城曲》英译译者伦理
渭城》杨柳意象的三个抒情层面
2012年
王维七言绝句《渭城》的杨柳意象具有三个抒情层面。通过基于视觉感知的色彩层面、感物起情的形象层面和阳关为界的地域层面三个抒情层面,完成了这一传统离别意象的深层阐发,深化了诗作的惜别之情。
王佃印
关键词:杨柳意象《渭城曲》

相关作者

王佃印
作品数:15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延安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诗谶 网络词汇 意蕴 杨柳意象 《渭城曲》
张立新
作品数:3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忻州师范学院
研究主题:诗歌 意境 艺术手法 词义 《别董大》
王欣
作品数:35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研究主题:音乐教育 电影音乐 音乐 电影 教育变革
张鸿杰
作品数:8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咸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研究主题:订补 历史文献 文化资源 《汉书》 班固
孟文涛
作品数:24被引量:76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
研究主题:琵琶 填词 奏鸣曲式 歌曲 回旋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