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1篇“ 上颌后牙区“的相关文章
- 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不同种植方案疗效对比
- 目的:上颌后牙缺失后常因病理性吸收、上颌窦气化等导致骨量减少,进行种植修复时会出现垂直骨量不足的情况,为了避免复杂的种植手术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寻找更加保守的治疗方案,本研究收集了上颌后牙区剩余牙槽骨高度为5-9mm且采用...
- 陈娇
- 关键词:上颌后牙区边缘骨吸收
- 上颌后牙区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部位选择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微型种植体支抗技术已经在正畸临床应用了20多年,相比于传统支抗方法,微型种植体支抗强、患者异物感更小且更高效。但口腔环境复杂,植入失败不仅增加了治疗成本和时间,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如何选择合适的植入部位,以增加微型种植体的稳定性一直是临床口腔正畸医学关注的话题。本文就上颌后牙区微型种植体支抗植入部位的选择作一综述。
- 贺吟雪黄晓峰
- 关键词:微型种植体支抗口腔正畸
- CGF在促进上颌后牙区种植骨增量术后创口愈合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究浓缩生长因子在促进上颌后牙区种植骨增量术后创口愈合中的应用及其疼痛程度。方法:选择86例上颌后牙区单牙缺失伴骨量不足患者开展研究,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43例,采用Bio-Oss骨粉)、观察组(43例,采用浓缩生长因子),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3个月、6个月)牙槽骨高度、唇腭侧牙槽骨最凹处水平骨宽度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较对照组低,创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伤口愈合分级改善程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浓缩生长因子的作用效果较明显,利于改善牙槽骨高度、宽度,以及减轻创口疼痛程度,促进创口愈合,值得借鉴。
- 高明
- 关键词:创口愈合
- 基于CBCT的上颌后牙区种植相关解剖结构的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了解上颌窦前外侧壁动脉位置、窦壁骨分隔的解剖特点,以减少上颌窦提升等种植手术并发症。方法 术前拍摄155名种植患者的CBCT,测量上颌窦前外侧壁动脉的位置、直径、缺牙区距离牙槽嵴顶颊侧的距离;测量上颌窦内骨分隔的发生率、骨分隔高度及位置。结果 血管检出率57.96%±10.09%,位于骨内占比58.82%±13.64%,直径0.5~1mm占51.80%±5.84%,直径1~1.5mm占37.89%±4.43%。缺牙区血管距牙槽嵴顶颊侧距离第一、二磨牙小于第二前磨牙。共分析310例上颌窦分隔,分隔发生率19.03%,其中上颌窦下部占比最高为42.37%,分隔高度为(6.68±2.60)mm。结论 上颌窦外侧壁动脉的检出率较高。上颌窦骨分隔的存在影响种植手术的设计,需谨慎处置。
- 罗晨晨杨博
- 关键词:CBCT上颌窦
- 基于CBCT的上颌后牙区与种植相关解剖结构的测量分析
- 目的:上颌后牙缺失后,牙槽骨不同程度的吸收以及上颌窦气化,常造成上颌窦底与牙槽嵴间垂直骨量的不足。上颌窦底提升术已成为解决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的常规方案之一。随着上颌窦底提升术逐步发展与完善,目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
- 张广勇
- 关键词:上颌窦上颌窦提升CBCT
- 翼上颌种植设计在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的应力分析
- 2023年
-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研究翼上颌种植设计在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种植修复中骨组织及种植体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在六组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的颌骨模型中,第二前磨牙位置植入一枚常规植体,避开上颌窦在翼上颌区域分别以咬合平面45°或以Frankfort平面70°倾斜植入一枚种植体,制作三单位种植桥修复体。以200 N的静态力垂直加载于后牙功能尖上,应用软件分析翼上颌种植体及周围骨组织的应力。结果:70°倾斜种植后,颌骨应力为(43.18±17.15)MPa;45°倾斜种植时,颌骨应力为(67.25±18.44)MPa。70°倾斜种植配合近中种植体形成固定桥联冠修复体,其跨度大于三单位,在第二磨牙加载垂直向力200 N后,颌骨应力为(32.49±19.01)MPa,最大应力位于倾斜植入的种植体穿出位点处;在第一磨牙加载垂直向力200 N后,颌骨应力为(26.89±14.66)MPa,最大应力位于近中种植体穿出位点处。45°倾斜种植配合近中种植体形成固定桥联冠修复体,其跨度约为三单位,在第二磨牙的颌骨应力为(39.88±17.12)MPa,最大应力位于倾斜植入的种植体穿出位点处;在第一磨牙的颌骨应力为(31.03±15.05)MPa,最大应力位于近中种植体穿出位点处。结论:翼上颌区种植体可70°倾斜植入时,上部修复体可选择单冠修复或固定桥联冠修复;种植体可45°倾斜植入时,上部修复体须选择固定桥联冠修复。
- 朱宪昕张宇航杨益李苑江飞
- 关键词:牙列缺损应力分析三维有限元
- 穿颧种植在上颌后牙区应用的回顾性分析研究
- 2023年
- 回顾性分析穿颧种植术中、术后并发症,穿颧种植体生存率及生物并发症。方法 选取2019年-2022年三年穿颧患者,共21名患者39例穿颧种植,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负重,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定期每年1次回访复查记录穿颧种植体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 1例植体失败,三例患者颧种植体颈部探诊出现骨丧失,植体失败率2.56%,生物并发症7.69%。结论 上颌骨严重萎缩下,单独使用颧骨种植或与常规种植结合使用进行即刻修复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
- 范倩倩孙鹏
- 关键词:并发症
- 血浆基质骨块于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种植治疗中的应用1例
- 2023年
- 上颌后牙区拔牙后牙槽骨吸收和上颌窦气化等一系列生理变化常导致拟种植位点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不足,这为种植体植入带来了挑战[1]。根据上颌窦解剖形态、手术风险等因素可选择侧壁开窗、经牙槽嵴顶等不同术式进行上颌窦底提升。
- 田智松田涛
- 关键词:上颌窦底提升
- 骨皮质穿透模式对上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探究青少年与成人上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不同骨皮质穿透模式在水平向与垂直向力负载下的生物力学差异,探讨上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适宜的植入与加载方式,为临床上提高微螺钉种植体植入后稳定性提供理论指导。...
- 赵家元
- 关键词:上颌后牙区微螺钉种植体三维有限元稳定性分析
- 辅助正畸扩弓治疗的上颌后牙区牙周软硬组织增量1例
- 2023年
- 目的本病例报道1例牙周软硬组织增量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出现骨开裂及根面暴露的临床应用。诊治经过:一位26岁男性患者在正畸扩弓治疗过程中出现右上后牙牙龈退缩,遂停止正畸加力,要求牙周治疗。临床检查显示7-5牙MillerⅢ类牙龈退缩,CBCT检查显示7-5牙颊侧根中1/3-根颈1/3牙槽骨吸收。一期通过膜龈手术完成根面覆盖及角化龈增量后,二期采用骨皮质切开+骨增量手术治疗牙颊侧骨开裂。结果术后1年随访,正畸治疗顺利结束,7-5牙根面覆盖效果稳定,颊侧骨充盈良好。结论治疗正畸过程中出现骨开裂及根面暴露时,基于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的根面覆盖术联合骨皮质切开+骨增量技术能够取得满意效果,然而其长期稳定性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 焦俊玮赵蕾赵寰
- 关键词:牙龈退缩骨增量
相关作者
- 赖红昌

- 作品数:145被引量:524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种植体 牙种植体 口腔种植 种植牙 牙种植
- 顾晓明

- 作品数:327被引量:1,742H指数:21
- 供职机构:武警总医院
- 研究主题:成骨细胞 珊瑚 颌面部 外科手术 骨骼肌
- 林梓桐

- 作品数:125被引量:251H指数:9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
- 研究主题:锥形束CT CBCT 根管形态 根管治疗后 成釉细胞瘤
- 王俭

- 作品数:23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武警总医院
- 研究主题:上颌后牙区 婴幼儿龋 植骨 根管治疗 临床疗效评价
- 潘在兴

- 作品数:95被引量:277H指数:9
- 供职机构:福建省级机关医院
- 研究主题:种植体 上颌前牙 牙种植 补骨合剂 口腔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