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6篇“ 上颌神经“的相关文章
CT联合超声引导经圆孔上颌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V2三叉神经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探讨CT联合超声引导经圆孔上颌神经射频热凝术在V2支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中的应用,并与CT引导对照,评价该技术方案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鼓楼医院疼痛科2017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并经圆孔行上颌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的V2支TN病人60例,根据引导方式不同分为CT组(n=41)和CT联合超声组(n=19)。记录两组穿刺次数、扫描次数、辐射剂量、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术前、术后2周、4周、12周、24周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arrow neurological institute,BNI)评分,计算术后疼痛良好缓解率(BNI:Class I级或II级)。结果:与CT组相比,CT联合超声组穿刺次数和扫描次数更少,辐射暴露更低,穿刺时间和手术时间更短(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病人在术后各随访时间点NR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良好缓解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面部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CT联合超声引导下经圆孔上颌神经射频热凝术是治疗V2支TN的可行方案,相比CT引导,该方案可以明显提升穿刺精准性并降低治疗相关的辐射暴露。
王然朱彤王玉韩影
关键词:上颌神经超声圆孔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术
经皮穿剌圆孔射频治疗上颌神经痛的疗效
2022年
目的 探究经皮穿剌圆孔射频治疗上颌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上颌神经痛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经皮穿剌圆孔射频治疗)及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各40例。比较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疗效、疾病疼痛程度、睡眠质量评分。结果 两组在治疗前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观察组对疾病治疗的总有效率38例(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28例(70.00%),差异有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睡眠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 针对上颌神经痛患者,通过采用经皮穿剌圆孔射频治疗,能改善患者的疾病疼痛程度指标,提升疾病疗效,明显改善疾病预后,提升患者的睡眠质量,适合应用于临床推广。
张松
关键词:上颌神经痛
弯针圆孔内射频热凝治疗上颌神经痛72例术后分析
2022年
目的:分析采用弯针圆孔内射频热凝治疗单纯上颌神经痛的患者术后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72例上颌神经痛患者,行弯针圆孔内射频热凝治疗。观察术前以及于术后即刻、1年、2年、3年VAS疼痛评分,术后病情、复发率、相关并发症、术后麻木程度评分等情况。结果:72例完成随访患者均穿刺成功,全部进入圆孔管道内。术后即刻有效率为100.00%,术后3年复发7例,有效率为90.28%。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麻木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面部血肿14例,血肿发生率为18.42%,鼻腔有血迹2例,海绵窦出血1例,术后第Ⅰ支疼痛2例,未有其他并发症状出现,65例头颅正位片能清晰显示,72例头颅侧位片能清晰显示。结论:弯针圆孔内射频热凝治疗上颌神经痛疗效明显,副作用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陈冬雷唐小荣陈勇军郑政王翔
关键词:上颌神经痛弯针
上颌神经射频热凝术联合三叉神经半月节对三叉神经上颌区痛患者疼痛症状的影响研究
2022年
探究上颌神经射频热凝术联合三叉神经半月节对三叉神经上颌区痛患者疼痛症状的影响。方法:对我院三叉痛上颌区痛病人100名进行随机抽样,以上颌神经射频热凝法50例作为对照组,其余50例以三叉半月节加射频热凝法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达到1级和40.00%,术后1天和术后1天,分别达到7分。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各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别不大(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 ADR分别为40.00%和58.00%。1名病人的满意度达到98.00%,而在控制组50名病人中,9名病人对此不满意,总体满意度达82.00%,两组病人对治疗的总体满意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叉神经上颌区痛患者多会采取手术治疗,而不同手术方案所能够达到的临床疗效存在一定差异,本次研究证实,上颌神经射频热凝术联合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方案针对三叉神经上颌区痛具有较好疗效,且安全性较高,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评价。
申桃瑞
关键词:三叉神经半月节
不同路径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上颌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目的:近年来,射频热凝术(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RFT)被广泛应用于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但采用不同路径治疗的疗效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对比观察卵圆孔及圆孔的不同路径穿刺进行射频热凝...
赵浩然
关键词:圆孔卵圆孔上颌神经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
文献传递
经圆孔与卵圆孔上颌神经射频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经圆孔上颌神经射频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3月在笔者医院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n=74)和对照组(n=76),观察组行经圆孔上颌神经射频介入治疗,对照组行经卵圆孔上颌神经射频介入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检测治疗前后5-羟色胺(5-H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β-内啡肽(β-EP)。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 d、7 d、1个月和3个月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7 d时SOD和β-EP分别为(132.29±22.32)U/ml和(176.29±28.81)n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7 d时5-H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5%,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圆孔上颌神经射频介入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效果,其不良反应少,有助于提高患者血清5-HT、SOD和β-EP水平。
刘维倩
关键词:圆孔卵圆孔上颌神经三叉神经痛
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治疗上颌神经痛的骨性解剖学观测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观测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进针路径的解剖特点,为临床提供解剖学支持。方法取80个(160侧)成人颅骨,用弯针(头端10 mm弯曲30°)按改良圆孔外口穿刺入路进行模拟穿刺。测量穿刺针第1次到达上颌骨面深度(L1)、滑行至翼上颌上颌骨缘深度(L2)、滑行距离(L3)、针到达翼上颌上颌骨缘处裂宽(L4)、圆孔外口至眶下裂距离(L5)、翼上颌裂最大长(L6)和最大宽(L7)、颅骨前后径(LA)和横径(LB)。另取36例带完整软组织的矢状切头标本模拟穿刺,并与骨性测量结果相比较。结果左侧L1~L7测量值分别为(23.04±3.42)、(38.14±3.63)、(20.67±3.93)、(5.85±1.27)、(19.66±2.61)、(23.38±2.49)及(6.66±1.24)mm,右侧L1~L7测量值分别为(22.96±3.34)、(38.40±3.49)、(20.82±3.93)、(5.86±1.33)、(19.29±2.61)、(23.85±2.38)及(6.76±1.21)mm,左、右侧无统计学差异;双侧L1、L2与LA存在正相关关系,与LB不存在相关关系;双侧L1与L2存在正相关关系,L1与L3存在负相关关系,L2与L3存在正相关关系。颅骨标本测量结果适用于带全部软组织标本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结论在颅骨任一侧行改良圆孔外口穿刺术,穿刺轨迹没有明显的差别,穿刺深度与颅骨长度和滑行距离有关,与颅骨宽度和侧别无关。
陈良禹戴罗桓乔普丹刘冬花刘达琳赵宇琦邓春雷邓光祁
关键词:圆孔
半月神经上颌区CT定位穿刺技术在上颌神经痛射频治疗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3
2021年
为提高射频热凝治疗对上颌神经痛的效果,本研究探索半月神经上颌区的CT定位穿刺技术。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4—9月收治9例上颌神经痛患者,根据术前CT影像分析结果定位射频靶点和靶灶边界,以卵圆孔为必经点设计穿刺路径,然后据此实施穿刺和射频热凝损伤。9例患者均穿刺成功,经射频治疗后上颌区疼痛均消失。所有患者随访13~18个月,无一例复发。依解剖标志设定半月神经节穿刺靶点,可为上颌神经痛射频治疗达到持久止痛提供一个新手段。
张立勇陈恒林何云峰祁正磊
关键词: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上颌神经痛卵圆孔
上颌神经痛介入治疗的应用解剖学和影像解剖学研究
背景: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临床上常见的颅神经疾病,以面部疼痛为主,是一种反复发作且疼痛性质剧烈的慢性疾病。上颌支疼痛常常占原发性TN的60%以上。介入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有创治疗,...
唐茜
关键词:锥形束CT介入治疗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
文献传递
内镜经上颌窦入路眶下/上颌神经解剖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探讨眶下/上颌神经在内镜经上颌窦入路中的定位引导作用,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8例成人头颅标本通过模拟内镜下经上颌窦入路对眶下/上颌神经进行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图片。结果 8例标本16侧上颌神经从三叉神经半月节分出后,均从圆孔出颅,在眶下裂处移行为眶下神经,行走于眶下管内从眶下孔出眼眶。利用圆孔、眶下裂、眶下孔,眶下/下颌神经可分成四段:终末段,眶下神经出眶下孔之后;眼眶-上颌窦段,位于眶下管内,眶下神经进眶下裂至出眶下孔之前,长度为(11.7±2.5)mm,该段在上颌窦内即可清晰辨认;翼腭段,上颌神经出圆孔至入眶下裂之前,长度为(13.4±2.1)mm;颅内段,下颌神经从三叉神经节分出后至出圆孔之前,长度为(15.2±3.9)mm。结论在内镜经上颌窦入路中,利用眶下神经/上颌神经的走形可引导进入颞下窝、翼腭窝、三叉神经节及海绵窦外侧壁。
方新运狄广福周伟邵雪非江晓春
关键词:眶下神经上颌神经上颌窦内镜

相关作者

何玉泉
作品数:49被引量:115H指数:8
供职机构: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三叉神经痛 射频温控热凝术 卵圆孔 圆孔 颅骨卵圆孔
韩影
作品数:44被引量:195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研究主题: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叉神经痛 射频热凝术 臭氧 髓核成形术
马伟
作品数:15被引量:55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翼腭窝 上颌神经 治疗三叉神经痛 鼻内镜手术 眶下神经
居富年
作品数:28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鼻内镜下 翼腭窝 鼻内镜 治疗三叉神经痛 上颌神经
崔磊
作品数:118被引量:570H指数:11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肺肿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