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14篇“ 中二叠统“的相关文章
幕式热液作用对川西南部二叠碳酸盐岩储集层复合改造效应及地质意义
2024年
基于岩石学、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定年等研究,就热液对四川盆地西南部二叠碳酸盐岩储集层幕式改造进行分析。四川盆地西南部二叠栖霞组—茅口组白云岩缝洞充填多期—粗晶鞍状白云石及其他热液伴生矿物,主要属印支期构造挤压及推覆作用下规模性高温、深部富镁卤水沿基底断裂/伴生裂缝等渗滤通道对早期灰岩/白云岩幕式改造的结果。富镁热液作用时间主要为—晚三叠世,其次为燕山运动晚期及喜马拉雅期,热液改造导致了硅质及方解石充填。热液白云石化作用受断层、热液性质、流动路径及围岩岩性等因素复合控制,作用效果以物性“平均化”为主,热液对早期厚层块状颗粒灰岩/白云岩以热液白云石化/热液重结晶作用、破碎角砾化及缝洞充填等改造作用为主;对早期薄—层泥粒灰岩以压裂、顺层白云石化、溶蚀及伴生矿物充填等产生的溶蚀-充填复合改造为主。热液作用下的破裂缝及溶蚀孔/洞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溶蚀孔洞与网状裂缝的有效连通可形成优质白云岩储集层;典型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发育于断裂附近1 km范围内,厚30~60 m,部分孔/洞-缝连通体系发育的热液白云岩储集层具备勘探潜力。
冯明友尚俊鑫沈安江文龙王兴志徐亮梁峰刘小洪
关键词:二叠系热液流体白云岩
下扬子二叠孤峰组热液硅质岩地球化学约束及其意义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下扬子地区二叠世沉积了一套富含有机质的孤峰组黑色硅质岩,热液硅质岩的分析是该区硅质岩与异常高有机质富集关系研究的关键,进而为该区页岩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结合岩相学特征分析,安徽铜陵叶山和巢湖平顶山地区孤峰组硅质岩的成因及其构造背景。【结果】巢湖地区孤峰组黑色薄层硅质岩富含硅质海绵骨针以及放射虫,而铜陵地区孤峰组青灰色硅质岩几乎不含硅质生物,由微晶石英组成。热液活动指标Al/(Al+Fe+Mn)、Eu/Eu^(*)、Al-Fe-Mn三角图、Lu_(N)/La_(N)比值指示铜陵地区孤峰组青灰色硅质岩为热液成因,巢湖地区孤峰组黑色薄层硅质岩为生物成因。微量和稀土元素La-Th-Sc三角图以及La/Sc与Ti/Zr交会图指示铜陵地区孤峰组沉积期为洋岛弧构造背景,而巢湖地区为陆岛弧和主动大陆边缘背景。【结论】铜陵地区孤峰组硅质岩为原生热液硅质沉积,是斜坡带活跃的构造裂陷活动带来的热液硅酸沉积而成。下扬子地区孤峰组黑色层状硅质岩虽然为生物成因,但其硅的来源与斜坡带的热液活动有关。下扬子地区孤峰组富有机质沉积可能与热液活动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造成浮游生物的繁盛有关。
邹怡韦恒叶
关键词:孤峰组热液活动硅质岩中二叠世
滇东—黔西二叠白云岩特征、成因及其主控因素
2024年
【目的】国滇东—黔西地区二叠广泛发育白云岩。针对这些白云岩的成因,前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并提出了多种白云岩形成机理。然而,关于镁离子的来源、白云化的主控因素等关键问题,至今仍无定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滇东—黔西地区的油气扩展勘探。【方法】综合利用露头、岩心和钻井等资料,对滇东—黔西地区二叠白云岩的分布规律、岩相学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与结论】(1)研究区白云岩的形成机理为开放热对流白云化模式。白云化流体的镁离子主要来自海水,少部分来自深部热液流体;(2)白云化流体主要通过亮晶生屑石灰岩的孔隙,以及断层和裂缝系运移。在温度空间差异的驱动下,白云化流体沿循环流动路径运移,导致二叠石灰岩迅速且广泛的白云化;(3)白云岩发育的主控因素为滩相沉积和峨眉地幔柱(活动范围)。
张景琦金振奎王金艺李阳袁坤
关键词:中二叠统白云岩热对流
川东南地区二叠茅口组三段白云岩成因机理被引量:1
2024年
白云岩是四川盆地海相层系最为重要的天然气储层类型之一,也是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白云岩成因机理的研究是预测深层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的基础。通过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三段白云岩露头、岩心、薄片等资料,结合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研究了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川东南地区茅三段白云岩可分为层状粉晶白云岩、层状细—晶白云岩以及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层状细—晶白云岩是最主要的白云岩类型,未受热液影响的该类型白云岩δ^(18)O_(VPDB)值为-7.04‰~-6.08‰,与泥晶灰岩相似,^(87)Sr/^(86)Sr比值为0.707 550~0.707 740,处于同期海水范围值内,主要成因为准同生—埋藏期封闭局限海水渗透回流白云岩化;受到热液影响的该类型白云岩δ^(18)O_(VPDB)值为-7.33‰~-7.11‰,与泥晶灰岩相比略微偏负,^(87)Sr/^(86)Sr比值为0.707 950~0.708 171,高于同期海水。层状粉晶白云岩未明显受到热液影响改造,其成因与上述未受热液影响的层状细—晶白云岩一致。而溶洞、裂缝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则是热液流体直接沉淀或重结晶所形成,具有较高的^(87)Sr/^(86)Sr比值(均值0.707 970)、明显偏负的δ^(18)O_(VPDB)值(均值-7.32‰)以及Eu的正异常。从层状粉晶白云岩、层状细—晶白云岩到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呈现出一种受控于封闭局限海水到热液流体的梯度性变化,研究区内的白云岩是由多期次流体、多次成岩作用的结果。
杨浩潘磊全力李让彬王广伟高俊杰周玲徐芮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白云岩茅口组中二叠统四川盆地
龙门山段北川通口剖面二叠栖霞组地层沉积特征
2024年
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是近期油气勘探的热点,龙门山段栖霞组勘探程度低,明确其地层沉积特征,对于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龙门山段北川通口剖面实测,结合薄片鉴定和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对栖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沉积环境。北川通口剖面梁山组—栖霞组识别出2个三级和1个四级层序界面,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和2个四级层序。梁山组—栖霞组发育滨岸—沼泽、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3种沉积相,开阔海、滩间海、台内滩和台缘滩4种亚相,台内生屑滩、台缘生屑滩和台缘砂屑、生屑滩3种微相。栖一段至栖二段下部整体处于开阔台地,栖二段上部则处于台地边缘,建立了龙门山段栖霞组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栖霞组沉积期整体处于温暖、湿润、富氧、古生物大量繁殖的海水—陆表海沉积环境,栖二段上部高位体系域Sr/Ba比值整体最低,MgO/CaO比值最高,平均古水温高,V/(V+Ni)、V/Cr低值,古盐度m值明显较高,代表远离陆地的浅水、高能台地边缘沉积环境,厚大高能台缘砂屑、生屑滩发育,是规模优质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发育有利部位。龙门山段栖二段与北段、南段具有相似的沉积相带和储集条件,是栖霞组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有望成为实现规模增储的重要战略接替阵地。
王东王海军杨成张俊辉赵姗姗胡永亮
关键词:层序地层沉积相栖霞组中二叠统龙门山
四川盆地南部二叠茅口组岩溶古地貌恢复及特征被引量:1
2024年
岩溶古地貌是含油气盆地沉积微相类型、分布范围及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恢复岩溶古地貌对指导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基于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速率法和地层厚度对比法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二叠茅口组顶部不整合界面的剥蚀厚度进行了精确计算,并根据剥蚀厚度的地区差异及古地貌指示,对岩溶古地貌单元进行了进一步划分。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南部二叠茅口组顶部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仅在局部地区形成角度不整合。早二叠世,上扬子地台内部沉积稳定,构造运动较弱,沉积速率法与地层厚度对比法相对更适用于研究区的岩溶古地貌恢复。②研究区二叠茅口组顶部剥蚀厚度为0~120m,其北部剥蚀最强烈,如LG1井区、W4井区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高位置,向东南方向剥蚀强度逐渐减弱,地势逐渐降低;剥蚀最薄弱地区位于LS1井东北部,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低位置,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东北部最低的地貌格局。③研究区茅口组古地貌特征控制了岩溶作用的发育强度,可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等3个二级岩溶古地貌单元以及溶峰盆地、溶丘洼地、丘丛谷地、丘丛洼地、丘丛沟谷、峰林平原、残丘平原等7个三级古地貌单元,其岩溶斜坡易形成良好的储集空间,为油气圈闭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是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
张坦贾梦瑶孙雅雄丁文龙石司宇范昕禹姚威
关键词:古地貌恢复茅口组中二叠统
内蒙古东部好仁剖面二叠哲斯组旋回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条件
内蒙古东部晚古生代哲斯组沉积厚度大、分布广,主要发育厚层暗色泥页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细砂岩等连续稳定的滨浅海相细粒沉积,是刻画东北地区二叠纪天文年代标尺和重建古环境演化的理想对象。通过对索伦地区出露良好的好仁剖...
类兴璇
关键词:旋回地层
川西南地区二叠茅口组一段沉积微相特征及有机质富集模式
2024年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二叠茅口组一段(茅一段)沉积微相和有机质富集规律,开展了岩石学、沉积微相分析。将川西南乐山沙湾剖面茅一段划分为生物碎屑含灰泥岩(MF1)、生物碎屑泥灰岩(MF2)、生物碎屑含泥灰岩(MF3)、灰泥灰岩(MF4)、生物碎屑粒泥灰岩(MF5)、钙藻粒泥灰岩(MF6)、生物碎屑泥粒灰岩(MF7)和钙藻泥粒灰岩(MF8)共8个沉积微相。结合沉积古环境及地球化学分析认为:①茅一段早、期,主要发育MF2沉积微相,其次为MF7和MF8沉积微相。该期整体为海侵、缺氧环境,发育上升洋流,初级生产力较高。、晚期主要发育MF6、MF7和MF8沉积微相,为相对海退环境,含氧量略有上升,上升洋流强度减弱,初级生产力下降。末期以MF2沉积微相为主,含氧量略有上升,初级生产力增强。②茅一段的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海洋初级生产力与缺氧环境的调控,同时受上升洋流的间接影响。较高的初级生产力与较低的含氧量有利于有机质富集与保存。上升洋流可带来深层营养成分,从而增强海洋初级生产力。③MF2与MF7沉积微相在区域上稳定分布,且具有较高初级生产力和较低含氧量沉积环境,是茅一段有机质富集的有利沉积微相。
翟常博林良彪尤东华刘冯斌刘思雨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古环境沉积微相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二叠茅口组一段含海泡石层系古环境与沉积格局指示意义
2024年
四川盆地二叠茅口组一段(茅一段)灰岩-泥质灰岩韵律层发育含海泡石层系。基于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主/微量元素与碳/氧同位素测定等分析方法,对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的古环境与沉积模式进行研究,揭示其蕴含的沉积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二叠茅一段的海泡石主要存在4种形态:透镜状、星点状、层状与生物碎屑状。其,透镜状和星点状海泡石主要发育在灰岩层,层状海泡石则发育在泥质灰岩层,生物碎屑状海泡石在灰岩和泥质灰岩均有发育。灰岩沉积期,利用氧同位素(δ^(18)O)恢复的古海水温度(T_(1))集分布于3.71~12.45℃,利用Mg/Ca恢复的古海水温度(T_(2))集分布于13.78~14.20℃;灰岩的Sr/Ba集分布于16.57~659.18,古盐度平均为131.97,Sr/Cu平均为2175.43,V/(V+Ni)平均为0.9044,Ni/Co平均为14.32,指示沉积环境为高盐度、干旱、贫氧-缺氧的凉水环境;泥质灰岩沉积期的T_(1)集分布于6.98~14.48℃,T_(2)分布于13.80~15.14℃,Sr/Ba集分布于77.34~819.59,古盐度平均为131.76,Sr/Cu平均为1511.73,V/(V+Ni)平均为0.9122,Ni/Co平均为16.42,反映沉积环境为相对低盐度、相对湿润、缺氧的凉水环境。在贫Al、富Mg的凉水环境下(T_(1)<12℃),断裂沟通的富Si流体在重力与浓度势的驱动下在低洼区形成大量海泡石沉积。随着埋深增大,海泡石发生不同程度的成岩转化,形成海泡石-滑石-白云石-石英的矿物组合序列。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的沉积模式为:灰岩沉积期,海水温度较低,淡水及陆源输入量少,海水盐度高,硅质流体少,由此沉积透镜状、星点状海泡石;泥质灰岩沉积期,海水温度升高,淡水及陆源输入量增加,盐度随之降低,火山活动频发,硅质流体注入,由此沉积层状海泡石。含海泡石层系的厚度分布特征揭示四川盆地茅口组具有“两台一凹”的沉积格局,“C”形通江-长寿凹陷�
宋金民江青春刘树根金鑫金鑫李智武李智武黄士鹏苏旺杨迪姜华叶玥豪王俊轲任杉
关键词:中二叠统古环境四川盆地
川西南地区二叠碳酸盐岩层序格架及对滩体的控制
2024年
川西南地区二叠是近几年重要的油气勘探层位,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有关该地区滩相发育及其展布规律缺乏系深入的研究。利用野外露头、测录井、岩心等资料,结合层序地层学、生物地层学以及沉积学理论,在川西南地区的沉积认识基础上,针对川西南地区二叠栖霞-茅口组层序格架及滩相发育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南地区二叠可识别4个层序界面,发育3个三级层序Sq1、Sq2、Sq3,进一步可以划分为10个四级层序。滩体主要发育于的高位体系域(HST)内,并随着海平面下降而向海迁移,说明滩体的展布受控于层序旋回。
何成其彭军刘芳兰
关键词:层序格架川西南中二叠统

相关作者

江青春
作品数:108被引量:966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研究主题:四川盆地 茅口组 中二叠统 中二叠世 岩溶储层
柳益群
作品数:217被引量:2,180H指数:29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成岩作用 三塘湖盆地 二叠系 芦草沟组
李红
作品数:80被引量:541H指数:15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三塘湖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二叠系 白云岩 中二叠统
陈洪德
作品数:423被引量:5,737H指数:44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层序地层 四川盆地 二叠纪 岩相古地理
张本健
作品数:133被引量:785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研究主题:四川盆地 储层特征 裂缝 主控因素 中二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