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8篇“ 中小尺度系统“的相关文章
- 冀中平原暴雨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 2024年
- 对2011—2020年冀中平原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特点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冀中平原暴雨与中小尺度系统直接相关,地面辐合线、中尺度切变线、中尺度低压是冀中平原暴雨最常见的中小尺度系统。根据850、700 hPa切变线或槽线与急流轴的距离,中小尺度系统在雷达回波图上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切变线或槽线位置偏北,与低空急流中心轴的位置相距较远,在雷达上表现为局地发展少动的强雷暴群;另一种是切变线或槽线位于河北省中南部,与西南(偏南)急流中心轴相距500 km以内,在雷达上表现为片状或带状的中尺度强回波带。
- 李娜刘淇淇张湘涵
- 关键词:暴雨中小尺度系统
- 青岛地区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与中小尺度系统分析被引量:12
- 2020年
- 利用青岛地区2011-2015年间32次短时强降水个例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地面雨量站数据和FNL再分析资料对产生短时强降水的中小尺度系统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造成短时强降水的中小尺度系统主要为与低空切变(槽)、台风倒槽或在偏南(北)气流中局地发展的对流相联系的辐合区或中小尺度辐合线;雷达回波多表现为中尺度强回波带,其移向与回波带长轴的夹角较小,或为局地发展少动的强对流单体;雷达回波剖面显示回波按质心高度可分为大陆强对流型和热带海洋型,大陆强对流型强降水的平均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强度总体明显强于热带海洋型,对流发展更加旺盛,热带海洋型强回波集中在低层,在近地面最强,而大陆强对流型回波悬垂明显,最强回波位于2km左右;针对大陆强对流型和热带海洋型两种不同类型的短时强降水,采用分型Z-I关系法进行定量降水估测能够较好地反映强降水的落区和极值,相比于固定Z-I关系法,20mm·h^-1以上雨强的相对误差由70%左右下降到30%左右。
- 李欣张璐
-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中小尺度系统降水估测
- 2019年8月20日大暴雨过程中小尺度系统分析
- 2019年
- 利用micaps资料和EC模式格点资料等,对2019年8月20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中小尺度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由东北冷涡及其低槽带动干冷空气东移,与副热带高压向东北地区输送暖湿气流交汇,是本次过程的主要成因。低空西南急流及切变线相互配合,造成了短时对流性强降水的产生。暴雨区位于低空急流的左前方、高空急流的右侧。在此次过程中,水汽来自于渤海,水汽由低空西南急流输送到东北地区,为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暴雨区位于假相当位温高能舌头部,高能舌暴雨前迅速扩展。
- 张佳兴
- 关键词:暴雨东北冷涡中小尺度系统切变线急流水汽输送
- 青藏高原东北部一次罕见强对流天气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被引量:50
- 2019年
- 2016年8月17-18日青藏高原东北部出现了罕见的大冰雹、短时暴雨、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运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葵花静止气象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强对流过程的大气环境场和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和对流传播机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明显,属于低层暖平流强迫型。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维持较长时间的弱冷锋是强对流的地面触发机制;对流云团逐渐演变为MCC,对流传播整体具有沿着河谷往层结不稳定区的正向和往低层入流风的反向传播的特征。河谷地形是影响对流移动和传播路径的关键;强对流风暴单体生命史均较长,强降雹单体为类超级单体和普通多单体,强降水回波属于多单体线状对流。降雹单体整体比降水单体发展得更强,变化幅度更大,尤其是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的变化更剧烈。强对流开始前单体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均是先增后降;几处局地雷暴大风是由雷暴云团内弱降水在较厚的环境干层蒸发而显著降温所产生的较大负浮力或由线状对流中强降水拖曳导致的强下沉辐散气流造成,雷达回波具有质心急剧下降或中层径向速度辐合特征。
- 朱平俞小鼎
- 关键词:青藏高原强对流中小尺度系统地形
- 2008年7月20—22日四川盆地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风场特征分析
- 2018年
- 本文利用强对流中小尺度系统的多普勒雷达速度回波以及基本反射率因子,结合天气实况,分析了2008年7月20—22日四川盆地强对流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风场特征。结果表明,在局地暴雨天气过程中通常不是单一地出现某种特定的中小尺度系统,而是常常多个同时出现,只是在发展强度上有所差异;利用雷达速度回波和反射率因子相结合是分析典型中小尺度系统的有效方法。
- 张鹏洲张艳艳
- 关键词:强对流中小尺度系统径向速度四川盆地
- 基于热带洋面中小尺度系统影响下的船舶安全航行
- 2016年
- 热带洋面上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能够产生强烈的大风、阵雨和大浪天气,他们的形成、发展和移向对航行船舶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针对船舶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影响下,对其环境条件、结构和不稳定性进行动力诊断分析和理论研究,它在云图上和雷达回波上产生典型暴雨、雷暴、对流云、中尺度物理量场等带状分布,提出客观的、人为的安全性指标,重点解决对航行安全影响大的问题.
- 沈四林
- 关键词:热带气旋船舶安全
- 福建西部山区短时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及中小尺度系统分析被引量:32
- 2014年
-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探空、地面降水资料以及建阳、龙岩两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05-2009年福建西部山区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及对应的中小尺度系统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按降水类型可分为大陆强对流型降水和热带海洋型强降水,并统计了大陆强对流型降水和热带海洋型降水低层反射率因子与雨强对应关系;按降水影响时间可以分为以局地发展为主的停滞型回波和不断影响某一地区的移动型列车效应回波;利用雷达回波演变及基本径向速度资料,结合天气系统,提取三类产生短时暴雨对应的中小尺度系统:与低空切变(或低压槽)、西南急流配合的中小尺度切变线或辐合线,以切变南压为主的中小尺度切变线或辐合线和以局地对流发展为主的逆风区或中气旋。
- 冯晋勤汤达章曹长尧
- 关键词:短时暴雨雷达回波特征中小尺度系统
- 一次强飑线及飑前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分析被引量:70
- 2014年
- 使用常规天气、灾情、自动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2年4月10日强飑线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强飑线是由若干个倾斜深厚对流单体所组成,具有紧密排列的回波带结构。(2)云图上表现为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结构特征,随着MCS东移降水冷却、西南气流输送暖湿空气和午后地面温度不断升高,地面开始形成温度梯度较大的温度锋区。(3)飑线形成前期,MCS南侧出现多条平行短带"梳状"回波特征,并在其南端不断产生对流单体回波,最后发展成飑线回波带。(4)飑线移动前方不断产生具有"前伸"、TBSS和假象回波结构的局地雹云超级单体回波群,这些飑前中小尺度系统是产生此次冰雹灾害的主要回波系统。(5)5 min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前期阶段,能够观测到西南急流的演变情况,包括急流中的大风区。(6)当飑线系统临近时,受飑线中尺度环流的影响,飑线移动前方具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且伸展高度可以达到6000 m,但垂直速度、Cn^2和SNR都较小;当飑线系统过境时,具有很强的水平风切变,受到强降水的下曳作用,垂直速度、Cn^2和SNR都明显加大;飑线系统过境后,恢复到前期阶段。
- 马中元苏俐敏谌芸阮征陈鲍发彭王敏子陈胜东
- 关键词:中尺度
- 一次外来飑线过程的中小尺度系统活动特征分析
- 使用常规天气、灾情、自动站、卫星云团、雷达回波和风廓线雷达等资料,采用统计对比分析和特征提取等方法,对2012年4月10日外来飑线天气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①外来飑线是由若干个倾斜深厚对流单体所组成,具有紧密排列...
- 马中元苏俐敏谌芸阮征彭王敏子陈胜东
-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
- 文献传递
- 一次罕见局地强降水中小尺度系统分析
- 利用Doppler雷达产品,结合高时空分辨率的T639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6月22日发生在天山北坡带中部石河子南部山区罕见局地强降水的中小尺度系统特征及强降水发生时间与落区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西伯利亚至巴尔喀什湖...
- 赵俊荣
- 关键词:局地强降水中小尺度系统中气旋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赵俊荣

- 作品数:115被引量:320H指数:12
- 供职机构:石河子气象局
- 研究主题:暖区 中气旋 降雪 天山北坡 强对流天气
- 李青春

- 作品数:80被引量:993H指数:20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 研究主题:城市化 数值模拟 局地暴雨 降水 雾霾
- 牛淑贞

- 作品数:23被引量:18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
- 研究主题:龙卷 SWAN 雷达回波特征 区域暴雨 强对流
- 秦成云

- 作品数:56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淮安市气象局
- 研究主题:数值预报产品 暴雨 暴雨天气 气象服务 气象条件
- 杨景辉

- 作品数:45被引量:159H指数:8
- 供职机构:石河子气象局
- 研究主题:中气旋 强对流天气 超级单体风暴 准噶尔盆地南缘 T213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