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94 篇“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的相关文章
研究个性化护理模式在预防血液透析患者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中的临床效果 2025年 论个性化护理模式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 相关 性感染 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24年7月我院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导管 相关 性感染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给予个性化护理模式,可降低导管 相关 性感染 ,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也有显著改善,效果显著。 李芬芬 刘丹 罗小燕 廖慧玲关键词:个性化护理模式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感染 并发症 环节质量控制联合风险分级护理对血液透析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情况的影响 2025年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接受环节质量控制联合风险分级护理对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情况的影响。方法择取莆田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净化室行静脉 导管 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共84例,时段为2022年10月至2023年10月。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环节质量控制联合风险分级护理。基于透析指标、导管 相关 感染 情况、置管相关 风险事件、生活质量对两组患者干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导管 出口部位感染 、导管 相关 性血流感染 发生率更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置管相关 风险事件总发生率更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R)较对照组高,β2-微球蛋白(β2-MG)较对照组低(P<0.05)。干预后,观察组世卫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接受环节质量控制联合风险分级护理,可降低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风险,减少置管相关 风险事件,提高血透质量,促进生活质量改善。 郑晶关键词:血液透析 Meta分析庆大霉素封管液预防血透患者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2024年 目的系统评价庆大霉素封管液预防血透患者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Joanna Briggs Institute Library、CINAHL Complete、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数据库,选择血透患者单独应用庆大霉素或肝素封管液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 5.0推荐标准进行质量评价,由2位研究者筛选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项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独应用庆大霉素封管的血透患者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发生率低于单独应用肝素封管(OR=0.34,95%CI:0.23~0.51,I^(2)=18%,P<0.001)。单独应用庆大霉素封管的血透患者中心 静脉 导管 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单独肝素封管(OR=0.16,95%CI:0.10~0.27,I2=18%,P<0.001)。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庆大霉素封管液可降低血透患者的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发生率以及导管 内血栓形成的风险,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祥 张庆庆 张雪琴 王晓宇 姜鸿关键词:庆大霉素 导管相关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预防的最佳证据总结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检索、汇总和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 静脉 导管 (CVC)相关 感染 预防的相关 证据。方法根据证据金字塔模型系统检索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JBI(OVID)、Cochrane Library(Wile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中的相关 证据,包括指南、临床决策、证据总结等,文献的质量评价及证据提取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指南的文献质量评价由4人进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24日。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6篇指南、1篇临床决策、2篇证据总结和1篇专家共识。总结了导管 置管时护理、导管 置管处及周围皮肤护理、导管 体及接头维护、导管 腔维护、感染 预防、患者健康教育和质量改进7个方面的36条最佳证据。结论该证据为血液透析相关 工作人员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理论依据,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之前需对证据应用的阻碍和促进因素进行评估。 何万巧 陶艳玲 钟馨 董敏 钟春梅 李新霞 孙冬尼关键词: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 循证护理 老年急诊血液透析患者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调查老年急诊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的情况,明确其危险因素,为其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行急诊血液透析的149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CVC-RI)分为CVC-RI组(n=38)和无CVC-RI组(n=111)。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CVC-R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8例患者发生CVC-RI,其中血流感染 占比60.53%,穿刺口局部感染 占比39.47%,培养以Gram阳性菌为主。与无CVC-RI组相比,CVC-RI组合并糖尿病、股静脉 插管和插管时间≥2周比例和C反应蛋白水平更高,血红蛋白水平更低(均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3.31,P=0.02)、股静脉 插管(OR=2.58,P=0.01)、导管 留置时间≥2周(OR=4.76,P=0.03)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OR=1.23,P<0.001)是CVC-R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股静脉 插管、留置时间过久和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患者发生CVC-RI的风险较高,值得临床诊治高度关注。 王金红 闫莉 张翠萍关键词:老年 血液透析 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感染 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分析喂养不耐受(FI)早产儿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外周静脉 置入中心 静脉 导管 (PICC)治疗的217例FI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置管相关 感染 情况及病原学检验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FI早产儿中心 静脉 置管相关 感染 发生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FI早产儿外周静脉 置管相关 感染 的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效能进行验证。结果FI早产儿置管相关 感染 率为9.22%(20/217);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占57.89%,革兰阴性菌14株占36.84%,真菌2株占5.26%;感染 组血清HMGB-1高于非感染 组(P<0.05);导管 留置时间和肠外营养时间是FI早产儿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预测模型如下:Logistic(P)=-4.961+0.645×导管 留置时间+0.335×肠外营养时间;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9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61%、80.95%。结论FI早产儿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以革兰阳性菌为主,HMGB-1水平升高;导管 留置时间和肠外营养时间是FI早产儿外周静脉 置管感染 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赵宏伟 周启立 武彦秋 郭春艳 祁宏亮关键词: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列线图 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的研究新进展2022年 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性感染 是临床当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问题,临床表现主要为多穿刺位置发生红肿、疼痛、流脓、硬结等各种现象,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等症状,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诱发获得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各类并发症,对于患者生存质量和健康有着十分严重影响。为进一步探索中心 静脉 相关 感染 发生因素,为临床提供依据,针对中心 静脉 导管 在临床当中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发现感染 问题的出现可能与导管 、医护人员操作以及患者自身身体情况有着一定关系,通过做好干预护理可以极大地改善感染 问题出现率。 肖志敏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 临床救治 基于5M1E分析法管理策略对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防控实践的影响 2022年 探讨基于5M1E分析法管理策略对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防控实践的影响,旨在为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防控实践提供丰富的参考依据。方法:统计分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肿瘤外科留置中心 静脉 导管 维护质量。2021年1—6月,采用常规措施进行中心 静脉 导管 维护;2021年7月—12月,采用基于5M1E分析法管理策略对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防控实践进行管理和督查。比较两组中心 静脉 导管 维护过程中使用特殊药物规范冲管率、导管 固定规范率、敷料更换时机落实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中心 静脉 导管 维护过程中特殊药物规范冲管率、导管 固定规范率、敷料更换时机落实率、中心 静脉 导管 维护质量的比较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5M1E分析法管理策略可提高中心 静脉 导管 维护过程中特殊药物规范冲管率、导管 固定规范率、敷料更换时机落实率,提高临床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防控措施落实依从性,改善临床中心 静脉 导管 维护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周晓梅 陆敏敏 胡敏 顾丽丽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不同无菌操作流程对非手术患者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发生的影响: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价无菌操作的严格流程对预防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的价值。方法对2015年至2019年期间行中心 静脉 置管术的非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中心 静脉 置管术中实施无菌操作的常规流程和严格流程进行分组,2015年至2017年期间患者为常规流程组(C组);2018年至2019年期间患者为严格流程组(E组)。记录置管术后6 d内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局部感染 、血流感染 )的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相比,E组中心 静脉 导管 局部感染 发生率降低[1.79%vs.0.48%,P<0.001;其相对危险度为0.27(在0.10~0.30范围内)],而中心 静脉 导管 血流感染 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29%vs.0.19%,P>0.05)。E组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累积发生率为0.67%(<1.00%)。结论中心 静脉 置管术中实施无菌操作的严格流程,可进一步降低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发生,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朱慧慧 张加强 丛旭辉 李宁涛 崔明珠 孙铭阳关键词:导管相关性感染 无菌术 队列研究 隧道式经外周静脉 穿刺中心 静脉 导管 相关 感染 致隧道穿孔成功保留导管 1例报告 被引量:2 2022年 经外周静脉 穿刺中心 静脉 导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癌症患者常用的一种中长期静脉 输液治疗方式,在临床中应用广泛[1]。隧道式PICC是对传统PICC置管技术的进一步改良,通过建立皮下隧道,实现静脉 穿刺点和导管 体外出口分离,既扩大了PICC置管的静脉 穿刺选择范围,又使得导管 出口位置不再受静脉 走行的约束限制,并有效减少了穿刺点出血、导管 脱出、导管 移位、导管 堵塞等并发症,在实际临床应用中,适用范围更广且安全性更高[2-4]。 丁婷 范文文 李秀 李霞关键词:静脉穿刺 隧道式 导管移位 导管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