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4篇“ 价值关怀“的相关文章
实践结构论的理论意涵、现实基础与价值关怀
2024年
社会秩序与社会进步是社会学的终极追问,也是实践结构论的价值关怀。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成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郑杭生及其学术团队提出的实践结构论,正是基于全球化进程和本土化视野,从现代性的长波进程和本土社会转型的特殊脉动两个维度来理解当代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为解读社会实践结构变迁与社会建设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作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近成果,实践结构论从理论意涵、现实基础与价值关怀等三个维度,系统论述了社会结构性巨变导致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关系的趋势、特征与动态变化,为理解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源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研究范式。
杨发祥胡可欣
关键词:社会建设社会秩序价值关怀
人生回顾疗法介入军休干部情感价值关怀的个案研究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简称军休干部,指先由单位移交政府安置,再由政府移交至地方之后由民政系统进行服务管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或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干部。军休干部是退休干部当中较为特殊的部分群体,他们拥有军人的服役特征,在退休后很...
王鹤立
关键词:军休干部需求层次理论
正义价值关怀下的政治大业——莱布尼茨政治哲学之要旨
2024年
莱布尼茨在政治哲学领域颇有建树,主张政治是一门“有用的科学”,以促进人类的共同福祉为终极目标。所以,政治哲学应该秉承一种正义的价值关怀。在他看来,正义就是一种“有智慧的人的仁爱”,而仁爱就是能够以他人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的品德。在正义原则的指导下,我们要严正反对以统治者的任性意志为基础的专制主义,削弱主权的绝对性和单一性。最佳政体是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的混合。政治家应具备政治美德、杰出才干,引导民众达成理性共识,大力发展能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和福祉的科学技术,努力推进事关人类总体福祉的宏图大业。他的政治思想体现了一种博爱情怀和实践智慧。
詹世友刘佳琦
关键词:莱布尼茨正义价值
彰显价值关怀的历史条件——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逻辑”
2023年
只有穿透现实的迷雾,破解历史的逻辑,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价值关怀才能在现实条件中实现自身。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发展中,马克思哲学超出早期国家与法的政治层面和私有财产的人本-异化先验框架,真正深入到历史现实及其生产内部,彰显出其历史逻辑。《德意志意识形态》将历史逻辑置于现实的个人之生产-分工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阐发了生产力与交往关系交互作用下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转变进而造就了普遍化的对抗关系,孕育出彻底革命的共产主义意识和实践,自由人的联合由此成就自身;《资本论》及其手稿确立了对资本主义更有针对性的狭义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逻辑:马克思首先于方法上在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中分析作为研究起点的“简单规定性”,以此将其不断综合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丰富规定性”;其次进一步揭露资本的本性及其拜物教性质,进而阐述资本文明作用下历史逻辑冲破由资本的历史使命所造成的资本自身的界限,最终实现其与人的“自由个性”的内在统一。
郭春明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历史逻辑价值关怀
秩序想象与价值关怀:中西方电影中的英雄叙事比较
2023年
对于英雄人物的歌颂,是中西方叙事中共同的主题。他们引领人类走出蒙昧,与自然搏斗,是自古以来人们精神与意志寄托的象征。本文所探讨的叙事中的“英雄”,是指叙事的行为承担者,“能够战胜个人的和当地的历史局限性的男人或女人,这些局限针对的是普遍有效的常规人类模式”。流传在世界各地的叙事文本中,这些英雄或多或少有着相似的旅程,他们面临困境,踏上冒险之途,最终成就自我。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将这些常见模式总结为“英雄之旅”的叙事结构。
王璐
关键词:叙事文本价值关怀英雄叙事历史局限性叙事结构
主体关涉·价值关怀·本土关照: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哲学逻辑被引量:3
2023年
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逻辑指涉主体之思,涵涉价值关怀,也相涉本土关照。“自知、自省、自信”的观念递嬗,“共谋、共建、共享”的动力嵌入,“守正、反思、创新”的理论升华,分别在主体认知、主体参与、主体建构这三个层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逻辑;“自由、尊严、幸福”的交织并存,“协调、包容、平等”的交汇并重,“生产、消费、代际”的交错并立,依次在人文关怀、和谐共在、生态正义这三个层面显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逻辑;“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未来之问”的现实应答,“天下为公、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的文化赓续,“历史主动、自我革命、总体布局”的实践自觉,逐一在本土问题、本土传统、本土方案这三个层面显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胡军良耿宏宏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哲学逻辑价值关怀
论早期马克思哲学的价值关怀被引量:1
2022年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早期文本,存在着明确的指向人的自由和解放的价值关怀。其中前者力求通过观念批判去揭露宗教和法哲学得以产生的世俗基础本身,由此通过“人的高度的革命”引出人自身的幸福和现实性得以实现的“人的解放”的重大议题;后者在观念与现实的交错批判中,指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实体论思维及作为人之异化生存之理论辩护者(国民经济学)的矛盾前提对人的“非现实化”生存;其次在确证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的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前提下,给出克服“非对象性”生存状态进而现实的占有对象的人之自由和解放的共产主义方案。早期的价值关怀只有深入“市民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现实的历史逻辑之中,以自由和解放的客观条件为支撑,才能达到超越市民社会现实的解放的现实,人的自由及其解放这一价值之维才能真正实现自身。
郭春明
关键词:价值关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视角、内在逻辑和价值关怀
2022年
一、“生活在人民当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视角作为认识、改造世界的一种再生产性机制,新闻传播的能动作用绝非无足轻重,而是十分巨大的。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的前沿,应当用“重要”乃至“极端重要”加以规定。这无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义之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之强能动性的发现,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和价值关怀
支庭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舆论工作价值关怀内在逻辑能动性能动作用
城市文化品格背后的价值关怀——从迟子建的《烟火漫卷》与王松的《烟火》谈起
2022年
两部作品均以描绘底层民众人物群像的方式,展示城市精神文化个性。通过比较两部作品,可知天津流动中固守传统、闲散中寻觅幽默的城市品格与哈尔滨多元、包容、无根的城市特质。而在不同的城市文化中,迟子建与王松对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又有着一致的价值关怀,并以各自独特的叙事手段强调了脱离生存困境的精神资源是“善”与“真”。迟子建的温情主义与王松的民间立场,均立足于现实土壤,消解偏见与苦难,为本真的幸福开辟前行的道路。
吴晨
关键词:价值关怀
主体关涉·价值关怀·本土关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新时代自觉
2022年
学术研究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在学术意识和主体意蕴上突显出了前沿性特质,有较强启发作用。当然,该理论在当前时代依旧适用,先进性依旧毋庸置疑,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值得广大学者深入研究。本文通过相关分析,旨在从主体关涉、价值关怀、本土关照几个方面进一步清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抛砖引玉,为今后更多角度、更多层次的研究提供一个小小的参考。
王婷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关作者

郭春明
作品数:14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研究主题:马克思哲学 价值关怀 论题 重新审视 实践哲学
王鹏
作品数:126被引量:446H指数:11
供职机构: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创业教育 高校 社区教育 精品课程 社区教育工作者
杨育民
作品数:36被引量:104H指数:6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制度化 价值关怀 经济人 道德教化 市场经济
陈祖权
作品数:28被引量:100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研究主题:高校 大学生 法治国家 建设法治国家 知识产权
张军
作品数:10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研究主题:价值关怀 早期儒家 现实人格 存在论 精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