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43篇“ 侵入性操作“的相关文章
非手术类侵入操作异物遗留不良事件的分析与改进
2024年
目的对非手术类侵入操作造成异物遗留患者体内的不良事件进行研究,分析相关数据及原因,为降低该类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出改进策略。方法对2020年1月—2023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14例非手术类侵入操作异物遗留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非手术类侵入操作异物遗留一旦发生多为Ⅱ级不良事件,患者损害程度F级,大多需要通过手术取出异物。异物遗留不良事件78.57%发生在工作日,主要集中在穿刺置管类,血管发生异物遗留的例数远高于其他部位。50岁以上的患者占71.43%,初级职称医务人员占92.86%,其中操作不规范占50.00%、操作前后未核对占42.86%,缺乏上级医师指导带教和双人核查流程,患者及家属参与度低。结论医院应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初级职称医务人员技能培训、提高上级医师责任意识、完善非手术类侵入操作标准流程及管理规范、加强异物遗留危急值管理、强化考核与分析整改、严格把控进院医疗耗材质量、改善诊疗环境、鼓励患者参与医疗、构建患者安全文化等方面着手落实,避免发生非手术类侵入操作异物遗留患者体内的不良事件,保障患者安全。
唐洁彭兰雅刘丽曾文博冉隆耀
综合疼痛护理在新生儿侵入操作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
目的:分析综合疼痛护理在新生儿侵入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疼痛护理。对比两组新生儿疼痛程度、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评分、哭闹情况以及应激指标。结果:观察组侵入操作时、操作后1 min、操作后2 min新生儿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评分低于对照组,哭闹开始时间、哭闹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操作后3 min,两组心率升高,血氧饱和度降低,观察组心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疼痛护理可降低新生儿侵入操作过程中的疼痛程度,缓解新生儿哭闹行为,减轻应激程度。
武传传杲国辉王广彩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侵入性操作
超声科侵入操作中实施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分析
2023年
研究对于超声科侵入操作中实施医院感染管理效果情况。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7月在我院采取超声科侵入操作的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组64例患者,对照组:常规管理、研究组:医院感染管理,对比两组管理效果情况。结果 研究组医院感染知识总了解率、细菌菌落数、患者护理满意度、医院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超声科侵入操作中实施医院感染管理,效果显著。
高蓉蓉
关键词:超声科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管理常规管理管理效果
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新生儿侵入操作引起疼痛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个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新生儿侵入操作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病室收治的2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实验组采用个化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啼哭开始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啼哭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新生儿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评分、新生儿急疼痛行为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化的护理干预方案可以减轻新生儿侵入操作疼痛的影响。
章满花程志美葛亚男徐丽平刘晓
关键词:新生儿侵入性操作疼痛
隔药艾灸护理干预对宫腔侵入操作后患者即时止疼效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隔药艾灸护理干预对宫腔侵入操作后即时止疼效果,为隔药艾灸在术后止疼方面的推广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进行宫腔侵入操作后疼痛评分达重度疼痛的女不孕症患者95例,年龄(32.40±4.32)岁,随机分组划分为对照组(31例)、发热贴组(32例)、隔药艾灸组(32例)。对照组术后接受常规疼痛护理,发热贴组在疼痛护理基础上给予下腹部一次发热贴贴敷,隔药艾灸组在疼痛护理基础上给予穴位贴敷+隔药艾灸干预。对比3组各时间节点的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疼痛消失时间、疼痛控制有效率、舒适度状况[简化舒适状况量表(GCQ)],评价止疼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χ^(2)检验、线回归分析。结果⑴NRS评分:隔药艾灸组在干预后5、10 min的平均NRS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分别为1.54分(95%CI:0.89~2.19;P<0.001)、2.91分(95%CI:2.18~3.63;P<0.001);与发热贴组间差异为1.41分(95%CI:0.76~2.05;P<0.001)、2.00分(95%CI:1.28~2.72;P<0.001);组间平均差异达到较大效应量;发热贴组NRS评分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只有干预后10 min平均NRS评分组间差异为0.91分(95%CI:0.18~1.63;P<0.05)。⑵疼痛消失时间:对照组、发热贴组、隔药艾灸组疼痛消失时间分别为(38.23±15.41)min、(26.09±13.48)min、(15.50±7.99)min,隔药艾灸组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⑶疼痛控制有效率:干预后5 min,隔药艾灸组NRS降低分值均高于对照组与发热贴组,达到较大效应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发热贴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隔药艾灸组疼痛控制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和发热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⑷疼痛控制满意度:隔药艾灸组均高于发热贴组和对照组(均P<0.001)。⑸GCQ评分:隔药艾灸组在生理、心理、社会�
张爱玉
关键词:护理干预
复方利多卡因对手术室行侵入操作患者疼痛程度、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探究手术室干预中采用复方利多卡因在减少侵入操作疼痛的效果,为减少侵入操作疼痛程度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20年1~8月行手术治疗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2组在术中均行侵入穿刺操作,在穿刺前,对观察组的穿刺点涂抹复方利多卡因,而对照组则不涂抹,对2组患者的穿刺疼痛情况、穿刺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躁动情况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无痛率和轻度疼痛率高于对照组(P<0.05)穿刺后,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术室干预中采用复方利多卡因可以减轻患者的穿刺疼痛程度,维持其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躁动情况,从而提高满意度。
郭新霞谢艳玲刘容
关键词:复方利多卡因疼痛血流动力学躁动
使用抗血栓药物或合并血小板减少的肿瘤患者进行侵入操作时的围手术期管理: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科学和标准化委员会指南解读被引量:1
2023年
癌症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常需要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而癌症本身或癌症相关的治疗也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这部分患者在接受创伤操作或者小手术(如骨髓活检,静脉置管,腰椎穿刺等)时,围手术期抗凝或抗血小板管理是非常值得慎重思考的。为此,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Haemostasis, ISTH)止血和恶肿瘤小组组织专家制订了此指南。鉴于临床实际情况的复杂,我们在精简指南原文、提高可读的基础上同步给出了相应解读。
李登举
关键词:围手术期抗凝抗血小板
预防输注血浆对ICU患者不同侵入操作术后出血率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估接受不同侵入操作的重症患者预防输注血浆与术后出血率之间的关联。方法回顾调查国内6家三甲医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接受不同侵入操作的ICU患者的信息,患者的纳入标准为:年龄≥18岁;接受侵入操作;术前72 h内检测INR≥1.5。排除标准为病例记录不完整的患者。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依据其血浆输注情况,分为预防输注血浆组及未预防输注血浆组。结果变量是不同侵入操作后48 h内与侵入操作相关的出血发生。结果本研究共有407例患者接受侵入操作,排除45例符合排除标准的患者,最终纳入362例患者。预防血浆输注在不同类型侵入操作的比例分别为中心静脉置管术(46/146,31.5%)、胸腔穿刺术(13/37,35.1%)、支气管镜检查(8/31,25.8%)、气管插管(9/38,23.7%)、动脉导管插入术(9/50,18.0%),其他侵入检查(13/60,21.7%);出血率结果显示,不同侵入操作接受血浆输注组与未接受血浆输注组之间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在预防输注血浆组中,动脉导管插入术出血率(4/9,44.4%)最高,但均为潜在出血,其次为气管插管(4/10,40.0%)及中心静脉置管(16/46,34.8%),其明显出血率较高。结论预防输注血浆未能降低不同侵入操作术后出血率,但需要前瞻研究进一步证实该结论;本研究为后期前瞻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
任琪赵洁贺雪花苏莉柴巨川柏灵灵敖正才巫彩霞谢宇頔李玲刘忠
关键词:侵入性操作出血
中国新生儿协作网2019年行胎儿宫内手术和/或产前侵入操作的极早产儿病死率的队列研究被引量:4
2022年
背景近年来我国胎儿医学发展迅速,全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各种胎儿宫内手术,但目前胎儿医学干预效果评价多基于单中心、小样本数据并局限于围产期结局,缺乏胎儿生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目的描述2019年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57家NICU收治的极早产儿中接受胎儿宫内手术和/或产前侵入操作者的现状及预后。设计队列研究。方法以CHNN收录的极早产儿为队列人群,以接受胎儿宫内手术和/或产前侵入操作(胎儿镜激光凝固术、选择减胎术、宫内输血、体腔内积液引流术、减羊水术、羊膜腔穿刺或绒毛膜取样术)者为暴露组,采用倾向评分的方法1∶4匹配未接受产前干预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病死率(NICU院内、生后28 d、生后7 d)和主要并发症[严重脑损伤、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发生率。主要结局指标病死率。结果2019年CHNN数据库共收治极早产儿9520例,接受胎儿宫内手术和/或产前侵入操作患儿共187例(2.1%),其中选择减胎术69例,羊膜腔穿刺或绒毛膜取样术66例,减羊水术42例,胎儿镜激光凝固术20例,宫内输血10例,体腔内积液引流术2例。暴露组极早产儿NICU全因病死率为15.5%(29/187),其中22例死亡发生在生后7 d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BPD(41.7%)、败血症(11.8%)和严重脑损伤(9.4%)。匹配后与对照组患儿相比,接受产前干预的极早产儿NICU全因病死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暴露组生后7 d内全因死亡(RR=1.69,95%CI:1.06~2.71),早发败血症(RR=3.20,95%CI:1.28~7.99)发生风险高于对照组。结论CHNN 2019年NICU入院极早产儿中接受宫内手术和/或产前侵入操作的患儿占2.1%,接受宫内手术和/或产前侵入操作并不显著增加极早产儿NICU死亡或并发症的发生率。
武伟顾昕玥石静云赵芳萍蒋思远周文浩周文浩曹云
关键词:宫内手术
超声科侵入操作医院感染的控制及管理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超声科侵入操作下医院感染的控制及管理。方法回顾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超声科侵入操作患者100例,依据控制及管理方法分为常规控制管理组(n=50)、常规控制管理基础上医院感染管理组(医院感染管理组,n=50)两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病原菌分类情况、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知晓情况、细菌菌落总数、操作满意度。结果医院感染管理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2.0%(1/50)显著低于常规控制管理组10.0%(5/50)(P<0.05)。医院感染管理组患者的革兰阴菌中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比例均显著高于常规控制管理组(P<0.05),肺炎克雷伯菌比例显著低于常规控制管理组(P<0.05);革兰阳菌中表皮葡萄球菌比例显著高于常规控制管理组(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比例均显著低于常规控制管理组(P<0.05)。医院感染管理组患者的医院感染控制知识知晓率94.0%(47/50)显著高于常规控制管理组82.0%(41/50)(P<0.05)。医院感染管理组科室内空气细菌菌落总数显著少于常规控制管理组(P<0.05),器械设备表面细菌菌落总数显著少于常规控制管理组(P<0.05),医务人员双手细菌菌落总数显著少于常规控制管理组(P<0.05)。医院感染管理组患者的操作满意度96.0%(48/50)显著高于常规控制管理组84.0%(42/50)(P<0.05)。结论超声科侵入操作下医院感染管理效果好。
罗秀琴汪益兰
关键词:超声科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病原菌细菌菌落总数

相关作者

袁仕国
作品数:53被引量:311H指数:11
供职机构:海南省中医院
研究主题: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扳机点 汉化 激痛点 肌筋膜痛
王体沛
作品数:58被引量:434H指数:11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研究主题:骨折 内固定 修复术 手术方法 神经端侧吻合
朱琳
作品数:30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
研究主题:糖基化 PD-L1 外泌体 研究方法 RBD
潘丽杰
作品数:53被引量:212H指数:8
供职机构:青海红十字医院
研究主题:高海拔地区 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 医院感染 ICU
黄英姿
作品数:247被引量:1,354H指数:20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研究主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重症患者 机械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 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