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篇“ 公民品质“的相关文章
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培养现代公民品质
2019年
公民的生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生活,公民作为公共生活的主体,是参与公共生活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公共生活对公民品质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公民教育不仅是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个公共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从课堂教学到学校内部民主管理,再到社区服务,都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锻炼公民能力的重要途径。
徐静
关键词:公共生活公民品质
以优良的制度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被引量:2
2017年
制度是"刚性"与"柔性"、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个体性与公共性的有机统一。公正的、德性的学校制度本身就是一种隐性的公民教育机制,它为公民品质的培育提供了生活基础、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过程的保障,促进着青少年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的发展。学校公民教育必须重视制度的育人功能,通过构建优良的制度生活来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从当前的社会转型以及教育改革背景出发,优良学校制度的构建应增强学校制度的"刚性",通过依法治校来提升师生的法治精神;应凸显学校制度的实质合理性,培育民主平等的公民品质;应保障学生的个体权利,增进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最终促进公民人格的健全发展。
叶飞
关键词:公民品质公民教育
学校公民共同体与公民品质的培育被引量:2
2016年
学校公民共同体的建构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民主而平等的公共生活,并通过公共生活来促进学生的公民身份认同,发展学生的公民德性。在建构学校公民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警惕两条不适当的教育路径:一条是"整体主义"的教育路径,它试图以共同体的"整体目标"来压制学生的个性,损害学生的公民权责意识;第二条路径是"产业主义"的教育路径,它促使学校共同体屈从于市场与商业的逻辑,使教师成为"生产者"而学生成为"消费者",从而损害学校教育的公共性。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我们有必要构筑"真正的"学校公民共同体,实现公民身份的平等共享、公共价值的沟通与对话、公共事务的协商与行动,从而增强学生的公民权责意识,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共同体精神,最终使学生成长为优良的社会公民
叶飞
关键词:公民品质公民教育
学校制度生活与公民品质的培育被引量:11
2016年
学校制度生活作为一种隐性的公民教育机制,它可以通过制度体系所展现的公共性与民主性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公民品德和公共精神的主体性建构,推动青少年的法律-规则的品质、权利-责任的品质、理性-行动的品质、公平-正义的品质等的健全发展。学校公民教育必须重视制度生活的"育人"功能,通过建构优良的制度生活来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从当前的社会转型以及教育变革的背景出发,优良的学校制度生活的建构应以法理规范精神为基础,以公正、平等为核心价值导向,以教师与学生的协商对话、民主参与、共同治理为主要途径,在增进学校制度生活公共性的同时不断推动青少年公民人格的整全发展。
叶飞
关键词:隐性课程公民品质公民教育
母亲素养对儿童公民品质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我国著名作家冰心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至少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世界因母亲而精彩,因母亲而有情。女性可能是弱者,但母亲绝对是强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是孩子的母育学校,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也是终身的老师。母亲教育修养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翟惠琴
关键词:母亲教育公民儿童苏霍姆林斯基著名作家
基于对话哲学的公民品质公民技能被引量:3
2014年
对话哲学是一种以交互主体为核心的关系本体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交互与共生关系,体现了现代公民社会民主和谐的存在特点与人的主体性价值实现方式。用对话精神引领公民日常生活和交往行为,对塑造公民品质、培养公民技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贺妍肖平
关键词:公民品质
学生公民品质培育与高校公共生活建构的实践策略
2014年
公民品质的培育离不开公共生活的支撑。学校课堂教学充满功利性、校园管理缺乏公共性及学生生活强调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公民品质的培育。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公民品质培育时,要努力拓展课堂教学的公共性视野,倡导学生崇尚公共关怀;要构建民主化的校园管理氛围,鼓励学生参与校园事务的管理;要拓宽校园内外公共领域的空间,引导学生担当公共服务责任。以此来构建广阔真实的公共生活空间,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生成。
刘莉
关键词:公民品质公共生活
学校教育中的“公共交往”与公民品质的培育被引量:4
2012年
公民教育不可能依赖孤立的、自私自利的交往生活来实现,而是要依靠以公共伦理为规约的公共交往生活来培育公民品质。公共交往具有独特的内涵,它是一种对话协商性、公共理性以及公益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它超越私人交往的情感性、特殊性以及私益性等特征。公共交往可以为学生公民品质的成长提供一个更为有效的生活空间和交往平台;公民教育可以通过公共对话、公共协商、公共参与和公共治理等交往实践的整体建构,来促进公民德性、公民理性、公民行动能力以及公民的民主精神的发展,最终实现培育健全的公民品质的目标。
叶飞
关键词:公共交往公民品质公民教育
大学生公民品质的塑造与公民教育
2012年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应具备的公民品质包括"讲德性"、"守规则"、"有理性"以及"重参与"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目前,由于我国公民教育起步较晚,大学校园缺乏公民教育的文化氛围,大学生的公民品质还有待于进一步塑造和培养。利用公民教育塑造大学生的公民品质,需要引导大学生追求优良的公民品质;需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重要载体,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需要在校园生活中开发利用更多的公民教育资源;需要进一步规范和丰富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有效开展公民教育。
包红梅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品质公民教育
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与公民品质的教育被引量:2
2012年
公共生活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和公共伦理的基础,使得学校公民教育能够在具有公共性的生活实践和伦理氛围中形成和发展。以公共生活为根基,学校公民教育可以更有效地培育学生的公民德性品质公民民主品质公民理性品质公民行动品质。学校公民教育有必要建构一种以公共生活为核心的学校生活实践体系,包括协商对话、社团自治以及社区服务等,以提升学校空间的公共品质和公共伦理氛围,更好地促进公民品质的陶冶和培育。
叶飞
关键词:公共生活公民教育公民品质

相关作者

叶飞
作品数:181被引量:1,050H指数:17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公民教育 道德教育 公民 学校德育 公共
刘莉
作品数:10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公民教育 高职院校 公民 高职 公民品质
岩滨
作品数:4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徐州师范大学法律政治学院伦理学与道德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伦理学 传统美德 公民品质 公民道德建设 考试方法
贺妍
作品数:6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实证调研 社区环境 大学生参与 学生事务管理 公民品质
高春菊
作品数:52被引量:70H指数:4
供职机构:衡水学院
研究主题:历史文化资源 大学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