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50篇“ 冬小麦旗叶“的相关文章
- 复合保水剂对盐碱地冬小麦旗叶光合、衰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为探究复合保水剂对盐碱地冬小麦旗叶光合、衰老及产量的影响,以济麦44为试验材料,设置了5个不同处理:不施保水剂(CK)、分别施用15、30、45 kg·hm^(-2)复合保水剂(T1、T2、T3)和施用30 kg·hm^(-2)凹凸棒石保水剂(T4)。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复合保水剂能够促进盐碱地冬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在本试验条件下,T2处理的效果最好。与CK相比,收获期T2的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提升了23.08%~24.90%,花后28 d T2的旗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分别提升了28.14%~29.35%、19.22%~22.71%、22.54%~33.47%和41.81%~49.52。在开花期,T2的POD活性显著高于CK 31.85%~34.38%(P<0.05)。在花后14 d,T2的MDA含量显著低于CK 23.80%~25.39%(P<0.05)。施用等量复合保水剂比凹凸棒石保水剂效果更好。T2在两年内的产量分别达到了7161 kg·hm^(-2)和7210 kg·hm^(-2),分别较CK显著提升了14.4%和13.3%。因此,30 kg·hm^(-2)的复合保水剂能缓解盐碱胁迫对小麦植株光合作用和衰老特性的不利影响,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 许允硕高昱陈双李武波李亚君石岩
- 关键词:冬小麦复合保水剂光合特性衰老特性盐碱地
- 玉米秸秆覆盖与施磷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 磷素影响叶片解剖结构和羧化效率,且是调控净光合速率的重要因素。然而,西南丘陵旱地气候冬干春旱、土壤速效磷缺乏,严重限制小麦旗叶光合效率和产量。本研究于2020-2022年在西南典型丘陵旱地仁寿试验站进行主区为玉米秸秆覆盖...
- 贺鹏
- 关键词:秸秆覆盖磷素吸收利用光合特性碳同化
- 花前不同时段夜间增温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全球变暖表现出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的非对称性增温特点,小麦作为温凉型作物,产量和生理特性易受非对称性增温的影响。为探究花前夜间增温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产最形成的影响,以春性品种扬麦18和半冬性品种烟农19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盆栽方式,利用被动式增温装置分别在分蘖期至拔节期(WT-J)、拔节期至孕穗期(WJ-B)、孕穗期至开花期(WB-A)三个时间段进行夜间增温处理,以不增温为对照(CK),分析经过三个花前不同时段夜间增温后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前夜间增温使小麦旗叶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_(2)浓度均有所增加,WT-J、WJ-B处理均提高了冬小麦旗叶面积、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同时使旗叶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较CK分别增加了12.64%、8.45%和10.21%、7.56%。扬麦18、烟农19的可孕小穗数在WT-J处理下较CK分别提高了9.01%和5.25%。扬麦18开花期干物质积累量在WT-J和WJ-B处理下较CK分别提高了13.18%和10.23%,烟农19在WT-J和WJ-B处理下较CK分别提高了16.21%和12.13%。扬麦18、烟农19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在WT-J处理下较CK分别平均提高了8.67%和9.01%。WT-J和WJ-B处理下扬麦18分别增产4.75%和3.40%,烟农19分别增产5.67%和3.36%。本试验条件下不同时段夜间增温均可提高小麦灌浆前期旗叶的光合能力,减缓花后旗叶的衰老,促进花后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增加产量。
- 秦博雅徐雨薇宋庆宇马亮亮张月张文静马尚宇黄正来樊永惠
- 关键词:小麦夜间增温光合特性
- 秸秆带状覆盖对旱地冬小麦旗叶水势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为探究黄土高原西部旱农区秸秆带状覆盖对冬小麦生产的效应,以地膜覆盖(PM)和露地(CK)为对照,设4种秸秆带状覆盖SM3(覆盖度59%)、SM4(覆盖度50%)、SM5(覆盖度42%)和SM6(覆盖度37%),分析了不同处理对小麦花后旗叶水势、旗叶相对含水量、土壤含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花后旗叶水势、旗叶相对含水量、旗叶含水量和0~40 cm土壤含水量较CK分别提高9.2%、6.6%、3.6%和30.0%;地膜覆盖下0~40 cm土壤含水量较CK提高15.1%,旗叶水势6.0%、旗叶相对含水量和旗叶含水量则分别降低6.0%、3.2%和4.1%。冬小麦花后7~28 d,旗叶水势日变化总体呈早、晚高、午间低的V型趋势;秸秆带状覆盖早、中、晚旗叶水势较CK分别提高10.6%、9.8%和7.7%,地膜覆盖分别降低4.6%、7.9%和4.8%,差异均显著。秸秆带状覆盖下冬小麦籽粒产量较CK增加3.0%~6.5%,WUE提高6.4%~17.5%,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秸秆带状覆盖处理中,SM5具有最高的产量(3866.6 kg·hm^(-2))和WUE(15.7 kg·hm^(-2)·mm^(-1))。产量与穗数(r=0.693**)、WUE(r=0.615**)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穗数与WUE(r=0.690**)和0~40 cm土壤含水量(r=0.570*)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在干旱年份土壤含水量低时,通过覆盖可增加土壤表层含水量,改善冬小麦旗叶供水情况,进而增加穗数和WUE;覆盖度为42%的秸秆带状覆盖在干旱年份增产效果最优,是适宜于西北旱作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
- 李亚珍陈志丕叶元生马建涛马菊花常磊黄彩霞
- 关键词:叶水势土壤含水量冬小麦旱地
- 高温对冬小麦旗叶光合机构的伤害机制被引量:6
- 2022年
- 高温胁迫下小麦光合能力下降是影响小麦灌浆和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探明高温对小麦旗叶光合机构的伤害机制有助于小麦高温抗性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选取35个河南省不同年代的主栽小麦品种,在离体条件下采用快速叶绿素荧光、820 nm光反射、延迟荧光同步测定的方法,对不同温度(22℃,30℃,38℃)处理下所有小麦品种光合电子传递活性相关参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首先根据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对高温的敏感程度将35个小麦品种分为高温不敏感(G1)和高温敏感(G2)两种类型,然后对所测参数分别平均,结果显示高温胁迫下两种类型小麦品种光系统Ⅱ(PSⅡ)的光能捕获效率、吸收的光能推动电子传递到初级醌受体(Q_(A))下游和光系统Ⅰ(PSⅠ)末端的效率、质体醌(PQ)库的再还原能力高温下均显著下降,但G2小麦品种下降幅度更大;两种类型小麦品种PSⅠ活性均不受影响,但G2小麦品种PSⅠ供体侧电子传递活性下降幅度大于G1小麦品种。通过3种研究方法的相互补充和印证,最终表明PSⅡ反应中心活性、PSⅡ光能的捕获和Q_(A)向下游传递电子的能力的差异是导致两种类型小麦品种光合电子传递活性差异的主要原因,PSⅡ供体侧和PSⅠ活性对小麦光系统Ⅱ高温抗性没有直接影响。该研究对未来冬小麦抗高温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参考。
- 杨程李向东杜思梦张德奇时艳华王汉芳邵运辉方保停程红建位芳
- 关键词:高温光合机构延迟荧光冬小麦
- 不同时期水氮处理对滴灌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保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探究华北地区的高效水氮管理模式,明确按需滴灌条件下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衰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济麦22为供试材料,在滴灌条件下设置了N1(180 kg/hm^(2))和N2(210 kg/hm^(2))2个施氮梯度,S2(拔节期和开花期)和S3(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2种按需滴灌时期的组合处理,以传统灌溉施肥方式(施氮量240kg/hm^(2),播前底施90kg/hm^(2),拔节期追施150kg/hm^(2)后畦灌)为对照(CK),于2019—2021年冬小麦生长季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按需滴灌条件下不同时期水氮处理对冬小麦旗叶光合及衰老特性、产量形成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随着灌水频次的增加,冬小麦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旗叶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随之增加;丙二醛(MDA)量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之增强;籽粒灌浆速率随灌溉频次的增加显著提升。施氮量由180 kg/hm^(2)增加至210 kg/hm^(2),各生理指标无显著变化。在按需滴灌条件下,N1S3处理(施氮量180kg/hm^(2),拔节、开花期和灌浆期3次灌溉)有效延缓了冬小麦开花中后期叶片衰老和光合性能的下降,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与传统灌溉施肥方式相比,N1S3处理的千粒质量平均提高了5.3%,产量平均提高了6.2%,氮肥偏生产力(PFPn)及灌溉水利用效率(IUE)分别平均提高了42.1%和44.8%。【结论】综合考虑作物生长性状、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N1S3处理是最佳的水肥管理模式,可作为华北平原东部地区滴灌节水节氮的高产灌溉施肥模式。
- 赵金科徐学欣曲文凯刘帅徐宇凡孟繁港贾靖赵长星
-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特性衰老特性
- 干旱对冬小麦旗叶光合参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8
- 2021年
- 为了探讨干旱对不同抗旱性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2013-2015年,在防雨棚池栽条件下,以强抗旱性冬小麦品种晋麦47(JM47)和弱抗旱性冬小麦品种偃展4110(YZ4110)为材料,设置拔节后持续干旱处理(W_(1)处理,0~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5%)、花后干旱处理(W_(2)处理,拔节期-孕穗期0~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5%,花后0~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5%)、拔节后适墒处理(W_(3)处理,0~140 cm土层的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5%)3个水分处理,分析上午(6∶00-12∶00)、下午(12∶00-18∶00)及白天(6∶00-18∶00)冬小麦旗叶光合参数的均值、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与W_(3)处理相比,W_(1)、W_(2)处理降低了旗叶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的均值,且下午的降幅大于上午,灌浆中期的降幅大于灌浆前期。与YZ4110相比,在相同土壤水分条件下JM47旗叶P_(n)均值在灌浆前期下午及灌浆中期上午、下午、白天都显著高于YZ4110;旗叶G_(s)均值表现为在W_(3)处理下灌浆前期下午、白天及2013-2014生长季灌浆中期白天显著高于YZ4110;在灌浆中期旗叶T_(r)均值表现为在W_(3)、W_(2)、W_(1)处理的上午、下午、白天显著高于YZ4110;旗叶C_(i)均值表现为在W_(2)处理下灌浆前期上午显著低于YZ4110。与W_(3)处理相比,W_(1)处理下JM47、YZ4110的产量分别降低了12.5%、24.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3.3%、18.2%,W_(2)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3.2%、13.7%,而产量仅YZ4110显著降低了9.4%。除瞬时水分利用效率(IWUE)和灌浆中期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外,旗叶光合参数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与水分利用效率呈负相关,且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总体表现为下午大于上午、灌浆中期大于灌浆前期。总体看出,种植强抗旱性冬小麦�
- 吴金芝黄明王志敏李友军张振旺王贺正付国占陈明灿
- 关键词:冬小麦干旱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
- 核麦间作模式下密度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研究核麦间作模式下密度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新冬40号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核麦间作田,设置5个密度分别为450×10^(3)株/hm^(2)(M_(1)),525×10^(3)株/hm^(2)(M_(2)),600×10^(3)株/hm^(2)(M_(3)),675×10^(3)株/hm^(2)(M_(4)),750×10^(3)株/hm^(2)(M_(5)),研究核桃不同冠区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对密度的响应。【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冠下区冬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和产量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远冠区,小麦旗叶的P_(n)、T_(r)、G_(s)和产量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各指标基本在M_(2)处理达到最大,且冠下区各密度处理冬小麦旗叶P_(n)、T_(r)和G_(s)均低于相应远冠区。籽粒产量,冠下区M_(1)(450×10^(3)株/hm^(2))处理最高为3212.19 kg/hm^(2),远冠区M_(2)(525×10^(3)株/hm^(2))处理最高为3911.12 kg/hm^(2)。【结论】在核麦间作模式下,冠下区冬小麦应采取稀播,密度应控制在450×10^(3)株/hm^(2)以内,远冠区冬小麦适宜密度为525×10^(3)株/hm^(2)。
- 高永红雷钧杰张永强陈传信方辉范贵强丁银灯黄天荣
-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特性
- 大气CO_(2)与温度升高对北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大气CO_(2)浓度升高与增温影响下北方冬小麦叶片光合特征、碳氮代谢物、生物量和产量形成的调节适应规律,为未来气候变化下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冬小麦品种“中科2011”为材料,利用封闭式人工气候室,设置对照CK(CO_(2)浓度和气温与大田一致)、EC(CO_(2)浓度为大田浓度+200μmol·mol^(-1),气温与大田相同)、ET(CO_(2)浓度与大田一致,气温为大田温度+2℃)、ECT(CO_(2)浓度为大田浓度+200μmol·mol^(-1),气温为大田温度+2℃)共4个处理。测定CO_(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和气温升高2℃变化条件下冬小麦生长发育、叶片的光合特性、碳氮代谢、生物量和产量指标。【结果】气温升高2℃会缩短小麦全生育期及开花到成熟时间,使孕穗期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24.7%,而对拔节期与灌浆期净光合速率无显著影响,同时,使灌浆期叶片纤维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进而使产量与生物量分别显著降低23.0%和19.7%;CO_(2)浓度升高200μmol·mol^(-1)使拔节期与孕穗期小麦净光合速率分别提高32.8%和40.7%,增加灌浆期叶片碳水化合物含量,虽然生长后期出现光适应,但仍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使小麦产量增加26.1%。在增温条件下,CO_(2)浓度升高可通过使开花到成熟的时间延长2 d、叶片净光合速率提高约25.54%、增加可溶性总糖、纤维素与淀粉含量等弥补升温对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负效应。【结论】CO_(2)浓度升高可通过延长开花到成熟时间、提高小麦净光合速率、增加光合代谢物等弥补升温对小麦生物量和产量的负效应。
- 宗毓铮张函青李萍张东升林文薛建福高志强郝兴宇
- 关键词:气温升高冬小麦光合特性生育期
- 抽穗后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变化对产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20年
- 为了探讨不同小麦品种之间的光合特性的差异及光合作用与经济产量的关系,本研究选取4个不同冬小麦品种分别在6个生育时期进行了光合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旗叶6项光合特性指标随发育进程变化的趋势、变化程度基本相同,但不同品种在不同发育时期内光合特性指标的数值、变化程度不同;6项光合特性指标均与籽粒产量正相关;相关程度表现为绿叶面积>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蒸腾速率;不同时期光合特性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顺序为灌浆中期>灌浆前期>灌浆后期>开花期>抽穗期>灌浆末期;在开花期至灌浆后期,维持和提高旗叶的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基础。因此,在开展小麦高光效育种时,对种质资源材料进行光合特性测定和比较对育种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 李龙华赵鹏涛张耀文赵小光翟周平侯君利尚毅罗红炼
- 关键词:光合特性
相关作者
- 郭天财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399被引量:4,581H指数:39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穗型 籽粒产量 小麦品种
- 于振文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409被引量:8,485H指数:64
-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籽粒产量 施氮量 耗水特性
- 王晨阳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299被引量:3,639H指数:35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小麦籽粒 小麦品种 淀粉糊化特性
- 王永华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154被引量:2,385H指数:31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冬小麦 小麦 穗型 籽粒产量 光合特性
- 马冬云
![](/images/user-pic.gif)
- 作品数:150被引量:2,027H指数:26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小麦 冬小麦 氮肥 小麦籽粒 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