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4篇“ 冶勒自然保护区“的相关文章
利用红外相机对四川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资源的初步监测被引量:2
2022年
2008年4月—2021年12月,在四川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域设置了84个相机监测位点,累计4504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2039次,识别出野生兽类4目15科19种,野生鸟类3目8科19种,包括4种国家I级和17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16.408;SO=65.48%)、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RAI=11.878;SO=30.95%)、猪獾(Arctonyx collaris)(RAI=1.465;SO=27.38%)、野猪(Sus scrofa)(RAI=1.332;SO=21.43%)、小熊猫(Ailurus fulgens)(RAI=0.977;SO=26.19%)的相对多度和位点占有率位于兽类前5位;血雉(Ithaginis cruentus)(RAI=5.662;SO=34.52%)、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RAI=3.730;SO=22.62%)、大噪鹛(Garrulax maximus)(RAI=0.222;SO=7.14%)、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 elliotii)(RAI=0.133;SO=4.76%)、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RAI=0.133;SO=5.95%)的相对多度和位点占有率位于鸟类前5位。同时记录到灰头小鼯鼠(Petaurista caniceps)1种兽类以及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白眉林鸲(Tarsiger indicus)、虎斑地鸫(Zoothera aurea)、淡背地鸫(Zoothera mollissima)、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眼纹噪鹛(Garrulax ocellatus)、栗背岩鹨(Prunella immaculata)、白斑翅拟蜡嘴雀(Mycerobas carnipes)9种鸟类为保护区新记录。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毛冠鹿、血雉和红腹角雉为昼行性动物,而中华鬣羚的活动没有明显的昼夜分。本研究结果初步掌握了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及地面活动鸟类的物种组成、相对多度和种群分布等现状信息,进而为保护区更加精细化的物种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杨旭陈鑫王大勇胡康卢文龙李生强杨志松
关键词:冶勒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兽类鸟类活动节律
四川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系分析
2014年
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科、属的组成及系特征,结果显示: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共计114科491属1196种(不包括在内的引种和栽培植物),温带性质科占总科数的46.51%,温带性质属占总属数的67.39%,表明保护区植物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对属的组成分析显示,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系中特有属和单种、少种属较多,表明该保护区植物系的古老性和物种的多样性;对科、属的分布类型分析显示,热带分布科数大于温带分布科数,但热带分布属数则小于温带分布属数,这说明热带分布科中单种和少种的科属多,孑遗植物多,起源古老;保护区植物系成分属的分布类型是以温带成分为主,高于全国温带分布属。
谢小强邓琼钱华东李丽新
关键词:区系组成地理成分冶勒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现状与管理对策被引量:2
2011年
四川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和扭角羚等珍稀濒危动物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区,位于小相岭山系,是小相岭大熊猫种群遗传基因交流的关键走廊地带和集中分布,对现今最濒危的大熊猫野生种群-小相岭大熊猫野生种群的保护和生存延续,防止种群衰退和灭绝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该保护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管理对策。
王大勇李华静刘翠鲜祥菊方磊
关键词:大熊猫栖息地
四川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初探
2010年
本文通过对四川自然保护区当前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现状以及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调查分析,就今后如何开展这一域的生态旅游,提出了一些使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早日得以发展,并带动域的生态环境、社经济、自然保护区等良性发展,实现多方共营。
谢成莲刘翠叶先华
关键词:生态旅游
自然保护区垂枝香柏资源调查研究
2009年
垂枝香柏(Sabina Pingii)是自然保护区一个非常重要而独具特色的物种资源。该大面积的垂枝香柏林更是“国宝”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之一。通过对其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提出的各项合理化建议,对于保护和发展垂枝香柏这一珍稀资源,维护大熊猫良好的生存环境,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叶先华刘翠李洪玉鲜祥菊沈荔
自然保护区垂枝香柏的ISSR遗传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利用 ISSR 分子标记对自然保护区垂枝香柏(Sabina pingii(Cheng ex Ferre)的6个居群共65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分析.10个引物共扩增出121个多态性位点,物种水平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为98.37%,居群水平的多态性位点百分率相对较低,在37.40%~51.22%间.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 Gst 为0.4959,即总遗传变异中有50.41%的变异发生在居群内,49.59%的变异发生在居群间,基因流 N_m 为0.5083.居群间及居群内分化均较明显,可能是由于地理隔离、遗传漂变、种子的传播以及萌发等因素所造成.
叶睿超陈照董艳芳李松茂王丽
关键词:ISSR
四川自然保护区树皮下的甲虫
2007年
作者于2005年7月~9月在自然保护区对生活在干枯、腐败树皮下的甲虫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到218号标本,初步鉴定出20个科。以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个体数最多,135头,占总数的61.9%,步甲科Carabidae次之,计29头,占13.3%。
宋佃远郑发科
关键词:冶勒自然保护区树皮甲虫
四川自然保护区垂枝香柏年龄结构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调查分析了四川省自然保护区内垂枝香柏的年龄结构,编制了静态生命表;绘画了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并探讨了垂枝香柏的更新.结果表明:①该树种平均年龄较大。约为277年.②存活曲线处于Deevey-Ⅱ型和Deevey-Ⅲ型之间,死亡率与消失率变化趋势一致.种群生存率呈单调下降趋势,生存率下降趋势前期相对稳定,中期逐渐增大,后期又趋向于稳定,说明垂枝香柏种群相对稳定,并有一定的更新能力.③保护区内垂枝香柏整个生长期中,200年以前,死亡率变化相对平缓,200年以后,死亡率急剧上升,在320年-440年之间达到平衡,440年以后出现了两个死亡高峰,一个出现在中老年阶段(460年附近),自然火灾可能是其死亡的主要因素;另一个出现在过熟林阶段(640年附近),环境制约和植株本身生活力的降低可能是其高死亡率的根本原因.
李松茂叶先华曾永海王大勇李丽纯林雯王丽
关键词:生命表存活曲线
自然保护区垂枝香柏保护生物学研究
垂枝香柏(Sabina pingii),隶属于柏科(Cupressaceae)圆柏属(Sabina),为我国特有的优良用材树种。分布稀少,仅在四川省西南部及云南西北部保存有小面积原始林。垂枝香柏林是四川省自然保护区森...
李松茂
关键词:年龄结构存活曲线植物化学成分自然保护区
文献传递
四川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调查被引量:9
2005年
在调查和分类的基础上发现自然保护区野生大型真菌共有14 3种。按AnisworthG .C .(1973)系统,隶属于2个亚门,11个目,34科,70个属。对优势科、食(药)用、有毒菌以及它们的营养类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该地大型真菌的物种丰富(占四川的11.0 9% ) ;②潜在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较高(食用菌82种,药用菌2 6种,外生菌根菌5 5种) ;③营养类型多样化(木生,土生,粪生,外生菌根,虫生)。
王长宝何兴金马永红孟德玉
关键词:冶勒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调查生态价值

相关作者

胡锦矗
作品数:348被引量:2,076H指数:28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大熊猫 生境选择 自然保护区 小熊猫 种群
郭建
作品数:23被引量:297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研究主题:大熊猫 松材线虫 电波传递 松材线虫病 冶勒自然保护区
胥晓
作品数:130被引量:1,055H指数:17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雌雄异株 青杨 雌雄 桑树 植被景观
秦自生
作品数:26被引量:129H指数:9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冷箭竹 大熊猫 生物量 种群动态 开花
魏辅文
作品数:174被引量:1,772H指数:2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主题:大熊猫 小熊猫 生境选择 保护生物学 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