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10篇“ 切除修复“的相关文章
-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C8092A位点多态性对肺癌铂类药物化疗疗效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 complementing1,ERCC1)C8092A位点多态性与肺癌铂类药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联,为肺癌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海口市2家三甲医院经病理学确诊为肺癌,且以铂类为基础化疗的肺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获得知情同意后采血,提取外周血DNA,质谱法检测ERCC1 C8092A位点基因型;采用WHO实体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的化疗疗效进行判定,通过电话随访等方式获得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120例肺癌患者中,ERCC1 C8092A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为野生型CC 67例(55.8%)、杂合型CA 45例(37.5%)和突变型AA 8例(6.7%),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χ^(2)=0.140,P>0.05);总的化疗有效率为32.5%,ERCC1 C8092A位点CA基因型患者的化疗有效率最高(42.2%),CC基因型最低(25.4%)。研究对象总的1年生存率为68.3%,3年生存率为35.8%,携带ERCC1 C8092A AA基因型的患者生存率最低,其中1年生存率50.0%,3年生存率仅为25.0%;然而,3种ERCC1 C8092A基因型携带者间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8,P=0.849)。结论ERCC1 C8092A位点多态性与肺癌铂类化疗疗效相关联,CA基因型化疗有效率最高,CC基因型的肺癌患者1年、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CA和AA基因型。
- 李逸轩王逸玮符诒慧蒙冲邝仕成吕鹏飞周静许琼军黄海溶肖莎
- 关键词: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肺癌铂类化疗单核苷酸多态
- XPA乳酸化调控核苷酸切除修复的功能与机制研究
- 杨洁
- 精细缝合配合局部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物切除修复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精细缝合配合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物切除术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行面部皮肤肿物切除术的8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行面部皮肤肿物切除术后,观察组采取精细缝合+局部皮瓣修复创面,对照组采用传统缝合+局部皮瓣修复。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瘢痕形成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水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及拆线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3月瘢痕宽度、最薄处厚度均小于对照组,术后12月瘢痕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切口甲级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精细缝合配合局部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物切除后创面,可明显减轻术后瘢痕形成,促进切口愈合,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 张领军薛涵刘明薛仰杰
- 关键词:局部皮瓣
- 核酸切除修复途径相关基因对酿酒酵母耐受性的影响
- 2024年
- 酿酒酵母在工业发酵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环境压力,包括氧化、高温、酸、乙醇及高渗等,因此选育高耐性酿酒酵母对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微生物中DNA重组酶、核酸修复酶等与核酸修复相关的蛋白与菌体对不良环境的耐受性有关。该实验基于核酸切除修复途径,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探究酿酒酵母内源核酸切除修复基因(RAD 16、RAD7、RAD23和RAD4)和外源基因(UVRA)对酿酒酵母耐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表达酿酒酵母自身核酸切除修复基因RAD16、RAD7、RAD23及RAD4提高了酿酒酵母高渗耐受性。过表达UVRA基因可以提高菌株高渗耐受性,这意味着该元件在真核和原核细胞中存在功能上的保守性。这些结果有助于提高酿酒酵母对环境胁迫尤其是高渗透压环境的耐受性,并为研究酵母耐受性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刘玲王玥琦刘治国王金晓林良才张翠英
- 关键词:酿酒酵母菌株选育
- 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转移相关基因1、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在肺癌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分析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FRA21-1)、转移相关基因1(MTA1)、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检测在肺癌患者术前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96例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其癌组织与癌旁组织CYFRA21-1、MTA1、ERCC-1表达情况,比较三项指标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者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评估癌组织CYFRA21-1、MTA1、ERCC-1表达与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性。结果 NSCLC患者癌组织CYFRA21-1、MTA1、ERCC-1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癌旁组织(P<0.05)。淋巴结转移者癌组织MTA1、ERCC-1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均高于未淋巴结转移者(P<0.05),TNM分期Ⅲ~Ⅳ期者癌组织CYFRA21-1、MTA1、ERCC-1阳性率及表达强度均高于Ⅰ~Ⅱ期者(P<0.05)。淋巴结转移与癌组织MTA1、ERCC-1表达强度呈正相关,TNM分期与癌组织CYFRA21-1、MTA1、ERCC-1表达强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检测癌组织CYFRA21-1、MTA1、ERCC-1表达情况,可辅助判断NSCLC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 张杰刘永昌刘浩
-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角蛋白19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临床病理特征
-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乳腺癌易感基因1及微管蛋白β3检测在晚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GP方案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 2023年
- 目的 探讨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及微管蛋白β3(TUBB3)检测在晚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74例行GP方案治疗的晚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CC1、BRCA1及TUBB3表达情况。比较不同临床特征晚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ERCC1、BRCA1及TUBB3表达情况。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3阳性为A组(n=16),2阳性+1阴性为B组(n=18),1阳性+2阴性为C组(n=19),3阴性为D组(n=21),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总有效率及疾病控制率。结果 74例晚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RCC1、BRCA1、TUBB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5.95%、55.41%、47.30%。不同性别、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肺鳞状细胞癌患者肺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RCC1、BRCA1及TUBB3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D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最高,A组均最低。结论 ERCC1、BRCA1、TUBB3联合检测能够为GP方案治疗晚期肺鳞状细胞癌提供参考,有助于筛选有效治疗人群,提高GP方案治疗的有效性。
- 李勇平雷傲利李文革李复红
- 关键词: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乳腺癌易感基因1
-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2023年
- 目的分析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B(PDGFRB)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归档资料齐全完整的52例胃癌组织石蜡标本和距离癌组织边缘5cm的癌旁组织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ERCC1、VEGFR3、PDGFRB表达,分析ERCC1、VEGFR3、PDGFRB在胃癌中的表达变化及三者相关性。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ERCC1、VEGFR3、PDGFRB表达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VEGFR3、PDGFRB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长径无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病理类型相关,Ⅲ期、Ⅳ期、中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1/2肌层浸润、肠型胃癌患者ERCC1、VEGFR3、PDGFRB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VEGFR3、PDGFRB之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ERCC1与VEGFR3之间正相关(r=0.572,P=0.001);ERCC1与PDGFRB之间正相关(r=0.617,P=0.001);VEGFR3与PDGFRB之间正相关(r=0.569,P=0.001)。ROC曲线显示,与ERCC1、VEGFR3、PDGFRB单项诊断相比,三项联合对胃癌的诊断价值较高(P<0.05)。结论ERCC1、VEGFR3、PDGFRB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并随着淋巴结的转移,ERCC1、VEGFR3、PDGFRB表达升高,参与疾病的发展。
- 裴哲孟元普周博
- 关键词:胃肿瘤DNA修复
- 一种舌癌切除修复术后用舌体康复训练器
- 本发明涉及医疗康复训练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舌癌切除修复术后用舌体康复训练器,包括上舌板和下舌板,所述上舌板与下舌板之间上下可拆卸连接用于将舌端进行夹持,所述上舌板的上表面开设有收纳槽,所述收纳槽中转动连接有上腭顶...
- 袁冯张凯
- 耳后游离皮片在儿童大面积先天性眼睑色素痣切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 2023年
- 目的探讨采用耳后游离全厚皮片一期修复儿童大面积先天性眼睑色素痣切除后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32例大面积先天性眼睑色素痣患儿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耳后游离全厚皮片进行一期修复,术后3、6、12个月随访,对耳后供皮区及眼睑受区皮肤创面愈合情况、耳郭及眼睑功能及美容效果、病损复发、术区瘢痕、并发症、患儿及家属满意度等进行评估。结果32例患儿术后均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无复发,仅1例术后眼睑出现移植皮片小面积5 mm×5 mm颜色变黑,未经特殊处理自行恢复。所有患儿获随访1年,耳后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明显瘢痕,耳郭功能及外形无影响;眼睑移植皮片成活较好,外形及功能均良好;移植皮片色泽、厚度及质地均接近周围正常皮肤组织;眼睑形态自然,双侧眼睑对称性较好,无功能障碍,眼睑活动度无异常,供区切口无明显瘢痕。术后患儿家属满意度较高。结论耳后游离全厚皮片移植治疗儿童眼睑较大面积先天性色素痣效果良好,操作安全,病损不易复发,并发症较少,术后眼睑功能和外观恢复较好,供皮区切口隐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 王芳苏映军杨国辉
- 关键词:游离皮片全厚皮片
- 新型微循环观察尺在口腔颌面肿瘤切除修复重建术后组织瓣血运观察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探究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修复重建术后新型微循环观察尺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06月至2021年05月我科实行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修复重建术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及试验组均采用常规观察方法进行组织瓣血运观察;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新型微循环观察尺进行组织瓣血运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修复重建术后血管危象观察-手术时间及抢救成功率。结果:试验组血管危象观察-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组织瓣抢救成功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组织瓣抢救成功率50.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微循环观察尺的临床应用有利于医护人员早期发现组织瓣血管危象,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救,有效保障修复重建后组织瓣二次探查的成活,建议于临床推广使用。
- 张春谊张倩孙沫逸李佳时廖习坪赵亮杨扬魏建华
-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肿瘤组织瓣
相关作者
- 逯晓波

- 作品数:107被引量:248H指数:9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 研究主题:ERCC1 DEHP 细胞凋亡 放线菌素D 核苷酸切除修复
- 姜丽岩

- 作品数:119被引量:487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上海市胸科医院
- 研究主题:非小细胞肺癌 肺癌 肺肿瘤 ERCC1 个体化治疗
- 糜若然

- 作品数:237被引量:1,141H指数:15
-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 研究主题:卵巢肿瘤 卵巢癌 宫颈癌 预后 子宫内膜癌
- 张春阳

- 作品数:153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生物传感器 量子点 荧光化学传感器 纳米传感器 内切酶
- 瞿全新

- 作品数:133被引量:57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 研究主题:卵巢癌 卵巢肿瘤 宫颈癌 顺铂 宫颈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