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2篇“ 刑法规定“的相关文章
指导性案例192号 《李开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的理解与参照——人脸识别信息属于刑法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
2024年
2022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第35批指导性案例,包括第192号至195号共4件指导性案例,均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刑事案例。该批案例分别涉及人脸识别信息、居民身份证信息、微信等社交媒体账号、手机验证码等刑法保护的公民个人信息范围、性质,对于明确类案裁判规则,依法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正确理解和准确参照适用第192号指导性案例,现对该指导性案例的选编过程、裁判要点、参照适用等有关情况予以解释、论证和说明。
李晓杰管玉洁张华锋(编审)
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刑法规定裁判规则
指导性案例195号 《罗文君、瞿小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的理解与参照——手机验证码属于刑法规定的公民个人信息
2024年
为了正确理解和准确参照适用第195号指导性案例,现对该指导性案例的选编过程、裁判要点、参照适用等有关情况予以解释、论证和说明。一、案例编选过程本案系湖南省株洲市口区人民法院一审审理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该案例由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向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办公室推荐。2022年9月29日,最高法院研究室召开案例专业会议讨论,与会专家学者、刑事专业法官等代表多数同意推荐该案例作为指导性案例。
钟玺波邓画文彭钰琰张华锋(编审)
关键词:公民个人信息刑法规定最高法院
认罪认罚应被视为刑法规定的独立量刑情节被引量:1
2023年
刑事审判程序的价值和量刑情节的识别依据,决定了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从宽依据是刑法而非刑事诉讼法。认罪认罚从宽是一个新制度,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理念,《刑法》应当补充规定。对比认罪认罚与坦白、自首的构成要素可以发现,认罪认罚包含坦白但与自首存在交叉,在此基础上,结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目的,可以认为认罪认罚是独立的量刑情节。当认罪认罚案件中出现坦白、自首情形时,对坦白不作重复评价,量刑时只需根据被追诉人“供述的罪行”范围作出具体判断。
张维尧陈艳吕慧慧
关键词:量刑情节自首坦白
谨防刑法规定过度精细化被引量:3
2021年
刑法规定越来越细微精巧,罪名种类越来越繁琐复杂,罪状表达越来越详尽具体。但从哲学视角看,过于精细的刑法规定有悖质量相统一理论和辩证认识论理论;从法理学视角看,过于精细的刑法规定违背法的稳定性、法的模糊性和法的精简性理论;从法学实践视角看,过于精细的刑法规定制约刑法适用并且影响对刑法的理解;从刑法方法思维视角看,过于精细的刑法规定有违类型化思维、协调性思维和解释论思维。
熊永明
关键词:精细化
法定犯出罪路径探析——基于刑法规定及有权解释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管理的需求不断扩大,客观上要求制定更多的行政法规作为管理依据,这导致了法定犯在我国刑法分则中呈现数量大幅提升、范围不断扩张、标准逐渐降低的态势1。民众在要求国家为自身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的同时,...
孟凡一
文献传递
刑法定原则:为什么应当先有刑法规定?
2019年
对于刑法规定的犯罪和刑罚,仅在理论上论证正当合理性还不足以保障其正确实施,还必须通过可靠的制度进一步落实。罪刑法定就是人类文明发现的一种有效制约随意适用刑法的制度性方法。罪刑法定的基本意思,就是所谓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即没有法律事先的明文规定,无论一个行为造成多么严重的损害,都不能将其当作犯罪加以处罚。罪刑法定原则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有具体要求的。
王世洲
关键词:罪刑法定原则刑法规定法律条文
从“情节显著轻微”的认定看刑法规定的“情”与“理”
2019年
自古以来,多数案件都会在情与理之间产生纠葛。人文情怀,也就是情,它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人们在道德品质中最重要的基础;而对于法律,信仰法律是作为公民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进行案件评判的根本准则。当人情碰上法理,必不可少地会产生冲突,刑法对于处理好两者的关系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规定,自然也就成为了备受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反映现实的电影入手,分为四部分,一步步剖析真实案件中所映射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武晓晔
关键词:情节显著轻微罪刑法定原则
论我国刑法规定的遗弃罪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进步,价值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导致“扶养”义务的主体愈加多元化。在笔者看来,社会福利院、养老院、精神病防治中心等机构的兴起,最终会导致家庭不再是唯一具有“扶养”义务的主体。现代社...
陈芊
关键词:遗弃罪扶养义务情节恶劣
文献传递
从业禁止刑法规定的理解与适用分析被引量:14
2018年
刑法修正案(九)》第37条之一增设的3款规定属于从业禁止刑法规定。从业禁止刑法规定具有针对性、附属性、酌定性、补充性、过渡性等特征。利用职业便利包括但不限于利用职务便利,"职业"之理解必须结合前置法规范进行判断,且必须是合法有效的职业。确立行为人所应履行的"特定义务"的法律根据必须是施行于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委规章,对于地方区域性的义务设定和行业性的自律义务设定应当从严认定和把握。该规定中的"刑罚"不包括免予刑事处罚、非刑罚处罚措施、附加刑、宣告缓刑等情形,而应是指死刑和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管制、拘役,但具体宣告时间需要区别对待。其适用对象必须是自然人,不包括单位。无论独立适用主刑或者主刑与附加刑并用,"刑罚执行完毕之日"应当仅指主刑执行完毕之日。从业禁止规定的效力应当适用于刑罚实际上就是主刑执行期间。对本条第3款的理解应当是行政法等前置法规定优先于刑法规定适用。从业禁止刑法规定的引入,凸显现代刑法对"(行为)人"要素、处遇个别化的关注和重视,应当通过建立和完善针对特定人群的社会调查制度和从业禁业规定适用必要性审查机制等实体、程序方面的举措,保障从业禁止刑法规定的准确理解和妥当适用。
闻志强
关键词:保安处分刑罚
论罪名生成与刑法规定的关联机理被引量:1
2018年
罪名根植于法条、罪状之中,探讨法条、罪状的分类与结构,分析罪名与它们之间的关系,能更清晰呈现罪名的生成根源。刑法分为罪刑法条和非罪刑法条,罪刑法条是罪名的载体,非罪刑法条又分为规定性法条、拟制性法条、说明性法条。罪状含有两个部分,罪刑条款中的罪状和拟制性条款中的罪状,拟制性条款中的罪状一直被忽略。除去传统的罪状分类,罪状还可分为完整罪状和不完整罪状,不完整罪状又分为省略罪状和共生罪状。罪名寄存于罪状之中,划分不同的罪状,有利于锁定罪名的出处。犯罪构成可以分为单类型犯罪构成和多类型犯罪构成,犯罪构成决定罪名数量,罪名与犯罪构成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由于欠缺罪名的法定化,犯罪构成同罪名一样,也是一个被构建的类型。
晋涛
关键词:罪名法条罪状犯罪构成拟制

相关作者

李希慧
作品数:104被引量:1,003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刑法 犯罪 刑法规定 犯罪主体 刑法解释
刘宪权
作品数:290被引量:4,273H指数:41
供职机构:华东政法大学
研究主题:刑法 刑法规制 人工智能 犯罪 刑法修正案
杨毅
作品数:53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研究主题:综合练习 刑法学 刑法总论 犯罪客体 刑事责任能力
张明楷
作品数:369被引量:13,182H指数:77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研究主题:刑法 诈骗罪 保护法益 刑法修正案 共犯
周其华
作品数:43被引量:154H指数:8
供职机构:国家检察官学院
研究主题:刑法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 犯罪构成 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