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9篇“ 区域性贫困“的相关文章
- 国际社会消除区域性贫困的林业实践及启示被引量:3
- 2022年
- 森林资源既是一项重要资产,也是发展生产的重要资本。林业实践是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的主要措施之一也已成为广泛的国际共识。文中介绍非洲、东南亚和亚马孙雨林等地区长期以来依靠林业消除区域性贫困的具体实践,并对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包括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有效协调及合理分配以及非木质林产品的有效利用;指出林业消除区域性贫困的过程具有差异性、长期性和挑战性等突出特征,且仍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始终存在、收入与福利分配不均等现实挑战;提出对中国推进消除区域性贫困林业实践的启示,包括持续创新森林资源严格约束下的非木质林产品经营模式、持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民生林业实践模式以及持续探索和创新森林生态补偿实践模式。
- 朱震锋潘思宁曹玉昆
- 关键词:消除贫困非木质林产品福利分配森林生态补偿
- 新疆南疆四地州区域性贫困的整体治理研究被引量:4
- 2020年
- 南疆四地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新疆乃至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呈现出区域性贫困的明显特征。从目标导向、政策生成、运作机制、工作平台看,其减贫策略与整体性治理理论表现出高度的契合性。坚持理论探讨与实践验证相结合,反观南疆四地州一体统筹明确目标、联动协调谋划策略、组织构建优化方式、系统协同推进路径、互通合作搭建平台的减贫历程,认为整体性治理理论在解决南疆四地州区域性贫困中的创新实践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可为持续缓解2020年后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对贫困问题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 刘艳
-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贫困整体性治理
- 区域性贫困治理的道路选择——国家、农民与市场关系的视角被引量:1
- 2018年
-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重难点在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治理问题。关于区域性贫困治理的实践,存在三条治理道路,分别为以中央为主导的资源直输式贫困治理,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资源整合式贫困治理,和以农民为脱贫主体的资源反馈式贫困治理。上述三种治理路径,均以国家的资源输入为前提,但是在作用主体、实践理念、实践绩效和实践困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尤其表现在国家、农民和市场三者关系的配置上的不同。只有以农民为脱贫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才是治理我国区域性贫困问题最为有效的路径。
- 雷望红张丹丹
- 关键词:区域贫困贫困治理
- 区域性贫困的几大成因
- 2017年
- 鲁迅曾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表达对中国最底层民众的复杂情感。8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深切关注在农村的贫困群体,我们有理由“哀其不幸”,但我们已经没有理由“怒其不争”了!
- 刘奇
- 关键词:区域性贫困底层民众贫困群体不幸农村
- 环京津贫困带区域性贫困综合评价与精准扶贫研究
- 自“环京津贫困带”提出以来,特别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环京津贫困带已经成为协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纵观历年的扶贫开发,环京津贫困带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仍没有摆脱“年年扶,年年贫”的恶性循...
- 石笑贤
- 关键词:环京津贫困带区域性贫困空间分异
- 文献传递
- 弘扬老区精神破解区域性贫困难题
- 2017年
- 近日,湖南省民政厅、湖南省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办公室在娄底市召集各市(州)分管老区工作的民政局副局长、老区办主任和部分市(县、区)老促会会长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 李劲夫
- 关键词:老区精神区域性贫困老区建设促进会老区工作六中全会民政厅
-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研究被引量:8
- 2017年
- 当前,我国贫困呈现总人口大幅降低,向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集中的态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要求,脱贫攻坚要做到"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边疆民族地区边境线长,民族众多,文化、宗教信仰多样,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呈现集中连片特殊贫困特征,是我国脱贫攻坚最后一个"堡垒"。本研究从边疆民族地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由来入手,梳理了精准扶贫的提出,阐释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选取2个民族自治地区个案,分析当前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内容的脱贫攻坚的现状及问题,探讨边疆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与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路径。
- 张志远龚识俨
-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区域性贫困
- 金融扶贫、行为心理与区域性贫困陷阱——精准识别视角下的扶贫机制设置被引量:32
- 2017年
- 随着30多年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过去的扶贫模式大多依赖财政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环境,金融方式在扶贫工作中的运用并不到位,更没有注重贫困人群行为心理的改变,尤其是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和心理诉求等很容易被忽视。而行为经济学理论认为贫穷有与其相应的行为特质,扶贫应该且必须考虑贫困人群的行为心理。基于此,本文借用心理账户理论分析了贫困人群的金融心理特质,结合区域性"贫困陷阱"假说阐述了金融扶贫的正负效应,研究认为:金融精准扶贫需要建立横向和纵向的金融联动机制,才能实现贫困人群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同时,本文进一步依托行为经济学理论,从金融信贷、金融储蓄和移动金融等三个方面对我国金融精准扶贫行为进行了机制设置,并提出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建议。
- 黄英君胡国生
- 关键词:贫困人群金融扶贫行为心理贫困陷阱
- 公共资本、私人投资与区域性贫困陷阱被引量:9
- 2015年
- 本文在新增长理论框架下,分析公共资本与私人能力投资相互作用下的区域性贫困聚集现象。分析得出,公共资本影响个体的能力投资决策,它为私人能力投资提供了一个门限,只有超过该门限值,个体才会选择进行能力投资。同时,不同类型公共资本的投资决定了其在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小,如果公共资本为能力互补型的,则增加该公共资本投资会促进私人投资,当公共资本超过某个门限,则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可以推动地区走出贫困陷阱;如果公共资本为生产型的,则增加公共资本投资会挤出私人能力投资,使得个体的收入动态路径变得不确定。
- 方迎风童光荣邹薇
- 关键词:公共资本贫困陷阱
- 中国农村区域性贫困陷阱研究——基于“群体效应”的视角被引量:27
- 2012年
- 本文通过构造多层次计量模型,采用CHNS(2000-2009)微观数据,在国内首次考察了"群体效应"影响个体生活水平和区域间收入不平等的动态变化、进而导致我国农村区域性贫困陷阱的路径。本文研究表明,个体的生活水平高低与区域贫困状况,不仅与个体的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积累等变量相关,还明显地受到群体(社区/村落)层次因素的影响;群体中农业人口比例越高、平均教育水平越低、与外界信息交流越少,则个体收入水平越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群体效应是导致贫困陷阱的主导因素,而当经济发展水平越过某个临界值时,个体层次因素成为决定个体收入和生活状况的主要因素。本文主张,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或时期,应采用普适性的扶贫政策,通过群体效应达到减贫效果;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则更多地采用瞄准性的扶贫开发政策,以促进个体能力开发和人力资本积累。
- 邹薇方迎风
相关作者
- 王朋

- 作品数:13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四川省分行
- 研究主题:扶贫战略 扶贫资金 国债监管 扶贫贷款 国债管理
- 廖赤眉

- 作品数:60被引量:446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学院
- 研究主题:喀斯特石漠化 可持续发展 GIS 小城镇 土地利用
- 崔斌

- 作品数:9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 研究主题:宏观经济景气 宏观经济监测 监测预警系统 经济统计 预警分析系统
- 秦均平

- 作品数:20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反贫困 人口迁移 家庭地位 回族 两性
- 翟辅东

- 作品数:31被引量:335H指数:10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 研究主题:旅游资源 区域旅游 丹霞地貌 区域旅游业 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