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34篇“ 单采血小板“的相关文章
保山地区血小板员铁蛋白水平调查
2024年
目的 调查本地血小板员的清铁蛋白水平,关爱献员健康,提供更好的献服务。方法 对保山地区近两年424例血小板员进行铁蛋白检测,按献频次、性别、年龄分析血小板对铁蛋白的影响情况。结果 424例样本中铁蛋白低值率为:12.3%。其中男性:13.1%,女性:9.1%,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49岁年龄组和>50岁年龄组铁蛋白低值率高于18~24岁年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员铁蛋白低值率随年龄和献频次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 男性年内多次血小板人群中低铁蛋白率增高明显,应引起机构和献员重视。
朱碧姝杨婧涓李家丛朱荣华黄苏金
关键词:血小板单采铁蛋白
郑州地区血小板者人群特征及招募策略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郑州地区2012—2021年血小板者人群特征,为血小板者招募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捐献血小板的献量、献人数以及献人群的性别、年龄、年献次数等因素进行分析,用统计学方法对各因素数据变化进行分析。结果郑州地区2012—2021年血小板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15%;年献人数2012—2017年呈上升趋势,平均年增长率为12%,2018年骤降,2018—2021年呈逐渐上升趋势,年增长率为8%;2012—2021年献人群男女献者比为1.72∶1~2.99∶1,呈缓步上升趋势;2012—2021年人群中年献一次和年献多次(两次及两次以上)比为2.58∶1~0.83∶1,整体呈下降趋势;2012—2013年血小板者中40~5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2014—2021年血小板者中18~30岁年龄段占比最高。结论持续扩充定期血小板者队伍是加大血小板集量的关键环节;同时重点关注30~40岁、女性以及年献一次此三类人群的招募,可以促进定期血小板者队伍的建立;以上两个方面可有效结合、互相促进,可显著提高血小板量。
王中立朱晓红张燕王亚娟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
血小板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1例
2024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原因分析和护理思路,避免献不良反应或血小板报废,提升献服务水平。方法依据文献证据制定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附血小板者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过程1例,并进行相应的文献复习。结果通过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施行护理干预后,献者感受良好未发生献不良反应,未再出现红细胞溢出,血小板成功集。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系统性总结红细胞溢出的发生率、原理、原因、处理方法、预防献不良反应及心理护理方法等。结论血小板者红细胞溢出偶有发生,红细胞溢出的护理流程图可帮助站工作人员快速鉴别出原因并正确处理,避免处理不当造成不良反应或血小板报废,以获得良好结局。
胡婷婷王后云徐小雯王芳杨俊鸿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
首次血小板者的动员与再保留方法分析
2024年
探究首次血小板者的动员与再保留方法。方法 钦州市中心科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收献者为观察指标,按照不同招募方式分组,科机源组与主动招募组,科机源组遵循献者自愿,用随机等候方式招募首次血小板者,主动招募组用主动招募方式包括现场动员招募、短信招募、电话招募等,观察动员效果。结果 科机源组总献人数224名,其中首次血小板人数占比54.46%,主动招募组总献人数224名,其中首次血小板人数占比64.73%,差异有意义(P<0.05);科机源组首次血小板流失人数占比多于主动招募组,保留回头献人数占比少于主动招募组,差异有意义(P<0.01);224名首次血小板人数流失人数79名,原因包括工作繁忙30名,占比37.97%,离开当地20名,占比25.32%,更换手机号19名,占比24.05%,其他10名,占比12.66%;主动招募组共计招募首次血小板人数145名,以现场动员招募为主,占比51.03%,其次为短信招募13.79%,电话招募35.17%,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 主动招募可拓宽首次血小板者来源,提高招募成功率,减少流失情况,为固定献队伍建设提供保障。
钟官云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动员
血小板者献前后综合凝状态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血小板者献前后的综合凝状态,拟探讨捐献血小板后献者的安全性问题。方法选择血小板者30人,于献前、后分别留取全标本,使用栓弹力图(TEG)仪检测凝反应时间(R)、凝形成时间(K)...
张文春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重庆市血小板者经传播HIV的残余风险评估
2024年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初次、重复血小板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情况,评估液常规筛查后仍存在的经传播HIV的危险度,为现有血小板招募及液筛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收集2016-2020年重庆地区血小板者HIV项目的初筛和确证试验结果,分别计算重复献者和初次献者的HIV阳性率,并用发病率-窗口期模型进行经传播HIV的残余风险评估。结果血小板者中,初次献者HIV确认阳性14例,阳性率为0.155%,重复献者确认阳性16例,阳性率为0.027%,二者间HIV确认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23,P<0.05)。对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初次血小板者及重复血小板者的HIV阳性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分组的献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36、1.357,P>0.05);不同性别献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52、4.986,P<0.05);不同学历献者HI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863、12.049,P<0.05)。重复血小板者经传播HIV的残余风险为1/275851。结论重庆地区血小板者中HIV残余风险处于较高水平,主要来源于初次献、低学历、男性人群;加强初次献者的前端征询、筛查,以及定期对献者进行健康知识科普,优化固定志愿献者队伍,可进一步降低重庆地区经血小板输注传播HIV的风险。
张巧琳韩凤娇刘静怡刘东谢成兵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血液筛查重复献血者
我国血小板者献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Meta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我国血小板者献不良反应的总体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血小板不良反应及提高献服务质量提供重要依据。方法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Pubmed、Embase数据库,收集我国血小板不良反应横断面研究,观察时间≥6个月,检索时间为1998年至2023年3月,通过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研究,并进行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通过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1篇文献,共计血小板者585769名,其中9102名发生献不良反应。通过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显示,总献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为2.65%[95%CI(2.04,3.45),P<0.0001];亚组分析显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输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分别为2.63%[95%CI(1.94,3.58)]、2.32%[95%CI(1.29,4.16)]、4.10%[95%CI(1.90,8.83)],存在地域差异(P<0.0001)。不同献不良反应程度报告发生率为:非重度3.62%[95%CI(2.69,4.86)]、重度0.28%[95%CI(0.18,0.45)]。在不同仪器之间献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也存在差异(P<0.0001),为Amicus 2.73%[95%CI(1.23,6.06)]、CS3000系列3.59%[95%CI(2.64,4.89)]、MCS+系列3.42%[95%CI(2.23,5.25)]、Trima 4.86%[95%CI(3.08,7.66)]、其他组1.71%[95%CI(0.15,20.02)]。另外,不同性别间血小板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为女性4.80%[95%CI(3.05,7.55)]、男性为1.39%[(95%CI(0.90,2.15)],女性高于男性(P<0.0001)。≤30岁的血小板者和>30岁的血小板者之间献不良反应分别为2.31%[95%CI(1.34,3.98)]和1.95%[95%CI(1.19,3.20)],无统计学差异(P>0.01)。在不同献史的献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中,首次为2.16%[(95%CI(1.18,3.95)]、再次为1.12%[(95%CI(0.35,3.58)],首次献高于再次(P<0.0001)。不同集治疗量之间不良反应为份1.67%[95%CI(0.57,4.89)]、双份3.13%[95%CI(1.11,8.86)],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有必要统一
沈龙强冯慧慧牛迪黄霞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META分析献血不良反应
三种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冲红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
2024年
目的分析不同品牌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冲红的原因,以保证血小板质量、确保临床输安全。方法从2018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在本中心用的三种细胞分离机(Trima、Amicus、MCS+)集的血小板中收集冲红血小板,分析比较血小板冲红和未冲红献者的各项指标,并对冲红血小板离心前后指标进行检测。结果84260(人)份血小板中出现冲红的血小板共46(人)份(占比0.05%),细胞分离机Trima、Amicus、MCS+的冲红数分别为4、10、32(人)份。冲红观察组的Hb、Hct、MCV、MCH、MCHC均低于未冲红对照组;冲红观察组的献间隔期短于未冲红对照组;冲红观察组的一年内献间次数多于未冲红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冲红血小板离心后外观、容量、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均符合《全及成分质量要求》的规定。结论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冲红主要与献常规个体差异有关,因此对者开展一定有针对性的体检筛查,能够减少血小板冲红的发生。
曾锋张会平
关键词: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血小板质量
一次性口服钙剂在血小板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一次性口服钙剂在血小板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7月于扬州市中心站进行血小板的献者2 45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 480)与观察组(n=976)。对照组在血小板过程中少量多次口服钙剂,观察组在血小板前一次性口服钙剂。比较两组钙离子、磷离子、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及枸橼酸盐中毒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集前甲状旁腺激素、钙离子、磷离子水平以及集后钙离子、磷离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集后,两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高于集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枸橼酸钠中毒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一次性口服钙剂应用于血小板的效果较好,献者枸橼酸钠中毒反应发生率低。
查小卉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甲状旁腺素献血
血小板不同存储时间活化状态和微粒表达及个体差异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血小板保存时间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及献者个体差异与集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关系,为机构血小板集工作及临床个性化输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收集2023年90例捐献者的血小板,随机保存1、2、3、4、7天,共5组。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血小板微粒(PMPs)、活化指标CD62p,进行统计学分析。收集各捐献者一般体检数据、捐献前液检测数据和集参数等数据,分析其与PMPs和血小板活化的关系。分析PMPs和CD62p的关系。结果储存1、2、3、4、7天的血小板CD62p表达率分别为(61.55±20.17)%、(69.05±13.09)%、(64.63±12.89)%、(70.34±9.504)%、(84.28±6.303)%;PMPs表达率分别为:(6.79±9.17)%、(7.01±9.13)%、(12.37±12.64)%、(7.51±5.70)%、(17.02±7.20)%;PMPs数量(×10^(3)/μL)分别为:2.69±4.84、4.80±9.20、3.59±3.38、7.94±8.89、145.1±190.3。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存储时长的各组血小板CD62p表达和PMPs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组两两比较,储存7天的血小板CD62p表达率和PMPs数量明显高于储存1、2、3、4天的血小板;其他各组间无明显差异。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活化率和PMPs数量呈增长趋势。Pearson双变量分析显示,血小板集后最初PMPs数量与捐献者脉搏和白细胞数目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因素无明显相关性;CD62p与PMPs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在保存4天时间内,活化和PMPs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之后出现活化和PMPs的表达增加的特点(P<0.05)。血小板集后的活化与个体差异有关。可依据血小板储存过程中的活化和PMPs表达的特点选择相应产品应用临床。
王涛熊玉琪黄瑶王晓清
关键词:单采血小板血小板微粒血小板活化

相关作者

李军
作品数:39被引量:151H指数:7
供职机构:重庆市血液中心
研究主题:单采血小板 献血者 献血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预约
陈岑
作品数:30被引量:103H指数:7
供职机构:福建省血液中心
研究主题:单采血小板 抗凝剂 献血者 柠檬酸盐 机采血小板
李维洁
作品数:21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苏州市中心血站
研究主题:单采血小板 血小板 CD62P 冲红 浓缩血小板
洪缨
作品数:130被引量:392H指数:10
供职机构:成都市血液中心
研究主题:献血者 献血 献血人群 血小板 单采血小板
王明元
作品数:106被引量:279H指数:9
供职机构:苏州市中心血站
研究主题:血小板 单采血小板 无偿献血者 间充质干细胞 血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