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20篇“ 博学鸿词科“的相关文章
制度、学术与政争:从乾隆博学鸿看雍、乾之际的文化与政治
2024年
从获得荐举资格、入京考试,再到中式或落选,乾隆元年博学鸿的征士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蕴含着这些亲历者对该的理解。从征士角度分析,乾隆元年博学鸿正处在制度史、学术史、政治史三个脉络的交叉点上,研究者借此可以窥见乾隆初期历史的诸多面相。选士与考试过程展示了地方与朝廷的互动,朝廷可以驱使地方,地方也反过来影响朝廷。考试经史的新变化引发了征士与朝廷之间有关“博学鸿”的异议,反证了章之学在乾隆初年的强势地位。试后舆论出现的“抑张扬鄂”趋势,又使博学鸿成为乾隆初年朝廷党争的战场之一。
罗吉芝张循
关键词:词章
论明史馆开局与康熙博学鸿的关系
2022年
康熙十八年明史馆开局是清代史学、政治、文化、学术、文学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就诗歌史意义而言,它与博学鸿考试、冯溥对诗坛的整饬一道,促进遗民群体分化,增强了文人的王朝认同,对文人思想心态与诗文创作、诗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明史馆开局目的、意义及其与博学鸿关系的认识中,学界主要存着两种论断,一种观点以为明史馆开局是博学鸿考试目的,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它是康熙帝惩于后者收效甚微而采取的措施。实际上明史馆开局是一种历史偶然现象,一些清朝官员企图用修纂《明史》的难度来削弱康熙帝对考试录用人才的器重,因而这两种论断均失之武断。虽然倡议者的初衷偏离了康熙博学鸿的宗旨,然而明史馆的开局客观上却有助于康熙博学鸿意图的实现。
张立敏
庚戌博学鸿流产与陈澧的举教育改革理念
2021年
道光三十年(1850年)候补京堂张锡庚奏请开设博学鸿,此次制旨在广揽通经致用之才与布衣韦带之士,然经礼部商议后并未施行。陈澧第五次参加会试,再次落榜。拟重开博学鸿的消息令陈澧满怀期待,但愿望的幻灭不仅使他和大批举子极为失望,这更是成为陈氏由“纯学术”到“经世致用”学术转向的关键。返粤后的陈澧着力论证“荐举”于历朝政治得失中的作用,以期朝廷重设制。张锡庚、陈澧“向后看”的选才理念体现了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早期,士大夫专注于从历代政治得失中寻求救世良方的努力。
梁帅
关键词:科学教育改革博学鸿词科陈澧荐举
浅析己未博学鸿对清初唱和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清初唱和有着时代的特殊性,它因“易代”而起,却也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康熙十八年博学鸿的召开,拉开了清初政治统治的新序幕,这也为清初唱和提供了转变的契机。博学鸿这场“文治”,深深地影响了唱和的发展轨迹。
王鑫玲
关键词:博学鸿词科唱和词
博学鸿对王岱的诗学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王岱为崇祯举人,清初诗坛宿将,早年就对诗歌史有一种清晰的认识,具有清醒的拯救诗坛弊端的意识。在明清社会变革的复杂历史背景下,他仕途不顺,历经坎坷,人生观也变得消沉,将诗歌视为消遣工具。康熙十七年圣祖诏举博学鸿,王岱是唯一的湖南籍征士,受到来自王朝的礼遇,人生态度与诗歌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走出诗歌自我娱乐的狭小空间,担负起整饬诗坛的使命。发生在王岱身上的诗学变化,是明清之际诗歌演变的一个生动体现,展示出诗歌演变的鲜活脉络。
张立敏
关键词:博学鸿词科诗学理论
博学鸿对王士禛的诗学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博学鸿是清诗演变的一个转捩点,王士禛诗风转变与神韵说的提出即是其影响下的产物,是他对博学鸿认识深化后在冯溥整饬诗坛背景下出现的。博学鸿考试前后,王士禛对考试意图的理解有偏差。在明了考试意图之后,他对考试的态度秘而不宣。随着对圣祖文治政策理解的加深,他最终领悟到身世际遇与博学鸿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冯溥诗坛整饬活动中,在冯溥弟子王嗣槐、徐乾学的影响下,王士禛的诗歌审美趣味由宋诗回归唐诗,并反思诗学实践,最终形成神韵说。王士禛诗风的变化和神韵说的确立,是诗歌史上政治、文学交互关系的一个例证,显示了博学鸿对康熙诗坛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演变的重要意义。
张立敏
关键词:博学鸿词科诗风转变神韵说
乾隆丙辰“博学鸿”拾遗被引量:4
2018年
20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表了一些关于乾隆丙辰搏学鸿的档案资料,①笔者曾据此撰有《乾隆丙辰博学鸿研究》一文.②近日,通过研读相关文献,又发现了一些有关乾隆丙辰的遗留问题,以作为对前文的补充.
李立民
关键词:博学鸿词科乾隆拾遗档案资料
乾隆丙辰博学鸿"滥举"问题探析
乾隆丙辰制度设置的漏洞、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再加之缺乏乾隆帝有效的监督约束,为乾隆丙辰的"滥举"提供了可能。"滥举"事件对乾隆丙辰产生了消极影响,直接导致了是选取标准的"苛绳隘取",以致遗落了许多人才。但另一方面...
李立民
关键词:博学鸿词科保举制举
清末博学鸿与中国文学传统的“重振”被引量:1
2018年
晚清以降,西学大昌,举世皆以发扬西学为图强之路。在此时代洪流之下,中国传统学术迅速衰落,在文教系统内逐渐走向边缘。与此同时,传统学术植根其间的道德伦理亦遭撼动,并由此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光、宣之际,清廷诏开第三次博学鸿,意图提倡"中国文学",扭转西学冲击下中国传统之学的式微趋势。主导此事者为张之洞,此举可视为其将"湖北模式"文教改革中重视经史文章的经验在全国的推广,同时也是中国文学传统在面临衰微之际的最后一次振作。然而取径的狭窄与过于明显的政治目的难以唤起广泛的支持,加之背后的派系纷争,使得""的筹办举步维艰,最终因张之洞的逝世而不了了之,这一传统"文学"的重振之举以失败告终。
朱家英
关键词:中国传统学术博学鸿词科文学传统清末道德伦理社会危机中国文学
从康熙朝“博学鸿”考试看清初风之变——以陈维崧与朱彝尊风转变为例
陈维崧与朱彝尊作为朱明王朝的别枝而入清,都有浓重的遗民色彩,二人皆参与过抗清斗争。然而时移世易,后来却应博学鸿之选,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明史》,陈维崧于康熙十八年应征,卒于康熙二十一年,在朝为官四年。朱彝尊进入侍从之列...
胡亚平
关键词:清初词风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张立敏
作品数:22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主题:博学鸿词科 儒家诗教 《千家诗》 《春日》 诗无达诂
李立民
作品数:39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清代 清史 博学鸿词科 乾隆 晚清
肖虹
作品数:12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常熟理工学院
研究主题:公文 明代 文体 博学鸿词科 党争
常新
作品数:54被引量:69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研究主题:李二曲 明清 儒家 读图时代 工夫论
崔晓新
作品数:17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鲁东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朱彝尊 交游 序跋 著述 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