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57篇“ 历史地震“的相关文章
南北地震历史地震与岩石圈磁场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024年
利用2016—2020年南北地震带流动地磁矢量观测资料,结合2017年6月1日至2021年7月1日发生在测区范围内MS≥5.0地震,对该地区2015.0年代岩石圈磁场空间分布与地震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表明,南北地震带地区大部分MS≥5.0地震在岩石圈磁场中表现出较明确的位置特征,尤其是“0”值线附近、水平矢量H幅值弱化这2个位置,是南北地震带地区中强及以上地震的易发部位。高梯度带和水平矢量H方向转向这些位置亦需格外关注。
赵慧琴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流动地磁
考虑历史地震烈度的楚雄州滑坡发育特征分析
2024年
楚雄州滑坡发育,影响因素复杂,处置困难。此研究以地质灾害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选取岩层、构造、高程、坡度、坡向、历史地震烈度作为6个环境因子,采用频率比法揭示各环境因子优势区,并计算灾害易发性值,生成易发性等级图,指出楚雄州滑坡易发性高、中等级区域。基于地理探测器研究滑坡空间分布,量化各环境因子贡献度,讨论滑坡主导环境因子。最后,结合楚雄州降雨量分布探讨了滑坡诱发动力,并依据研究成果提出了针对性的防灾减灾建议。
李圣卿元华庄儒新罗嘉铮段炜徐雨帆文雯
关键词:滑坡
泸石高速公路沿线历史地震诱发滑坡遥感调查及发育分布规律
2024年
泸(定)石(棉)高速公路沿线断裂构造发育,地震频发,造成区域内历史地震诱发的滑坡数量多且规模大,然而这些地震滑坡体表面生长大量植被,传统调查难以高效查明地震滑坡分布位置及发育规律。为了减少地震滑坡对公路建设带来的安全隐患,首先以高精度机载LiDAR数据对地震滑坡进行了识别,并通过野外复核验证识别的准确性;其次利用高精度机载LiDAR影像对地震滑坡的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综合考虑地形、地质、地震三大因素(6个因子),对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机载LiDAR技术能够有效地发现植被层下的地震滑坡,在泸石高速公路沿线共识别出地震滑坡23处,野外复核验证精度达100%;通过对控制地震滑坡空间分布的6个因子的分析,得出与断裂构造和地震相关性最高。研究结果为植被茂密山区高速公路的滑坡识别调查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并为泸石高速公路滑坡灾害防治与风险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
魏旭彭志忠刘兴臣肖励之
关键词:机载LIDAR地震滑坡遥感调查高速公路
一种评估历史地震强度特征的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评估历史地震强度特征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地震监测设备记录现代地震的加速度时程,判断历史地震与现代地震的震源位置是否一致,选择通过地震监测设备获取的与历史地震发生在相同或者接近位置的小震记录作为格林函数...
李宗超高孟潭孙吉泽丁毅陈学良李铁飞王国臣李奇谷振楠
黄土高原两次历史地震地震动模拟
2023年
地震动模拟是合理开展历史地震震害机理研究的基础.基于随机有限断层法,综合考虑震源、传播路径和场地条件的影响,分别进行了1654年天水地震和1920年海原地震强震动模拟.结果表明:(1)天水、海原地震PGA的最大值分别为2600 cm/s^(2)和3700 cm/s^(2),PGA等值线沿发震断层对称展布,分布范围具有随PGA值增大而逐渐减小的趋势;(2)两次地震PGV的变化规律与PGA相似,等值线的疏密程度与断层距成反比;(3)天水、海原地震SI的最大值分别为150 cm/s和200 cm/s,等值线与PGA、PGV的关联性较强;(4)与现有等震线图相比,两次地震的II均展现出了良好的吻合度.作为合理确定地震动输入的一种途径,本文可为历史地震地震动(高频)的快速模拟提供参考.
席书衡李孝波宣雨童王天虎柳耀阔
关键词:地震动模拟黄土高原
3次大理历史地震的预测、预报和预防
2023年
《大理古佚书钞》收编的《三迤随笔》《淮城夜语》《叶榆稗史》等笔记作品中,分别记述了法端、光明、杨景浩等人,依据多种宏观异常现象,预测、预报和预防了779年、1111年、1341年的大理地震。宏观前兆现象较多的地震,是可以预测、预报和预防的,但需要加强宏观前兆机理的探索研究,揭示宏观前兆现象的物理本质,研发能够有效捕捉临震宏观前兆现象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度的地震前兆监测仪器,精心设计地震前兆监测网格节点。通过网络,将连续监测到的各种信号,实时发送到地震监测中心,使用高速的计算机网络和云平台,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取可靠的地震前兆信息,才有望对宏观前兆现象较多的地震,实现预测、预报和预防。
高继宗
云南昆明地区历史地震参数估计方法与应用研究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地震多发的国家,对地震的文字记载很早,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地震史料。由于地震仪器记录的时间相对短暂,用这么短暂的数据来研究地震活动规律是远远不够的,历史地震资料大大拓展了地震数据的时间长度,已经...
林国良
关键词:地震活动性历史地震地震烈度地震衰减
基于历史地震烈度资料的云南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
2023年
将云南地区按照0.1°×0.1°划分网格,收集了1713—2022年6级以上和1900—2022年5级以上(或震中烈度≥Ⅵ度)地震的烈度资料,分析这些地震对各网格的影响,筛选影响烈度I≥Ⅴ度的地震组成地震烈度资料数据库;建立地震烈度与其发生频率(或重复周期)之间的关系,对云南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给出了每个网格发生某一烈度的重复周期,同时预估了未来50年发生某一烈度的超越概率,并利用烈度与加速度的对应关系,给出了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将计算结果与云南地区地震构造以及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重复周期较短(重复频率较高)的区域与活动断裂展布的密集程度是基本吻合的;50年超越概率10%的峰值加速度分布区域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PGA高低区域分布大体一致,从各市(县)的尺度上看,又有所不同,有的县(市)的PGA比区划图云南部分给出的结果高,有的则偏低。
文雯隋明坤庄儒新王珏陆斌斌李圣
关键词:地震烈度地震危险性评估
河北历史地震模拟波形图纸数字化方法及初步研究
2023年
利用HSD软件对河北台网部分模拟图纸进行波形数字化,提取到9个地震27条SAC格式波形文件,利用软件对数字化波形进行震相到时、振幅、震级偏差等多方面校验。结果表明,所有可拾取的震相到时总体平均绝对偏差为0.31 s;振幅总体平均绝对偏差为0.04μm,与原振幅值基本相当;震级平均绝对偏差为0.08,整体偏差较小,精度较高。最终校验结果表明,数字化后的波形可较好地应用于数字化软件,为后续波形数字化以及历史数据的数字化应用提供较好的研究基础。
王莉婵毛国良毛国良牟磊育
关键词:SAC
一种评估历史地震强度特征的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评估历史地震强度特征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地震监测设备记录现代地震的加速度时程,判断历史地震与现代地震的震源位置是否一致,选择通过地震监测设备获取的与历史地震发生在相同或者接近位置的小震记录作为格林函数...
李宗超高孟潭孙吉泽丁毅陈学良李铁飞王国臣李奇谷振楠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雷中生
作品数:50被引量:397H指数:13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研究主题:发震构造 地震 历史地震 地震考证 史料考证
袁道阳
作品数:228被引量:1,857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 古地震 发震构造 滑动速率 晚第四纪
鄢家全
作品数:59被引量:21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 历史地震 潜在震源区 地震烈度 地震区划
王健
作品数:53被引量:22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历史地震 地震活动性 地震 地震危险性 震级
时振梁
作品数:48被引量:27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地震 历史地震 危险性 强震 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