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3篇“ 双表型“的相关文章
表型鳃原瘤(异位性错构瘤性胸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5年
表型鳃原瘤(biphenotyic branchioma,BB)以前称为异位性错构瘤性胸腺瘤(ecopichamartomatousthymoma,EHT),是一种罕见的下颈部肿瘤,通常以成年男性病人居多,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边界清楚。临床影像学常提示该肿瘤为脂肪瘤、淋巴结肿大、皮肤肿瘤等,病理学显示肿瘤细胞具有向分化的特点,组织结构复杂,免疫表型多样,因此弄清楚该疾病的诊断要点非常必要。本研究现报道1例BB,结合复习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表型特征及鉴别诊断,有助于加强对该肿瘤的认识。
丛林张秀梅刘曙苏建军刘新梅
关键词:临床病理学特征
表型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例经手术切除并病理确诊的DPHC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PHCC的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9例DPHCC患者中,男5例,女4例;年龄31~74岁。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部肝区闷痛不适4例,体检发现肝占位4例,婚检发现转氨酶升高1例。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呈梁索状、团片状或假腺样排列,细胞胞浆丰富,核圆形或不规则,核分裂象多见,微血管侵犯阳性3例,可见卫星结节1例。9例DPHCC患者肿瘤细胞均表达细胞角蛋白19,细胞角蛋白7阳性表达者5例。随访3~24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8个月及12个月出现复发,其余均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DPHCC作为肝细胞癌的特殊亚型,更容易出现微血管侵犯,有转移和术后早期复发的高风险。因此,病理医生一定要精准诊断,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病理依据。
孙丽霞余卫东王智辉廖悦华李荣岗梁津杰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角蛋白19预后
表型原发性肝细胞癌治疗效果的研究
2024年
目的 探讨表型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诊治的1 15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分型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非表型原发性肝细胞癌,共575例)与研究组(表型原发性肝细胞癌,共576例),2组均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或开放手术治疗。对比2组的生存情况与血清生化指标。结果 研究组生存时间为(2.14±0.23)年,短于对照组的(3.96±1.02)年;研究组1、3、5年生存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高于对照组,谷氨酰转移酶(glutamyltransfer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小板(platelet,PLT)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非表型原发性肝细胞癌,表型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恶性度更高,生存时间更短,预后效果更差。
刘腾曾建兴吕嘉晖
关键词:外科手术治疗血清生化指标生存率预后
表型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其相关部分标记物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研究
2024年
进行肝细胞癌术后病理评估、术后随访及胆管细胞癌标记物及干细胞标记物的检测,探讨其在表型肝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及临床诊疗中的意义及其可能联系。方法 收集2021年1月2024年6月在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经手术治疗并在术后根据WHO定义的病理形态学标准诊断为肝细胞癌的30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诊断分为DPHCC(观察组)与普通型HCC(对照组),分析表型原发性肝癌的预后相关因素。结果 观察组对比对照组其CK7、CK19、MUC1、SALL4阳性率更高(P<0.05);表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预后相关因素包括分化程度、肿瘤直径、Ki67、包膜侵犯、微血管侵犯与CK7、CK19、MUC1、SALL4免疫表达具有高度关联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表型肝细胞癌具有HCC和ICC的重生物学行为,临床预后更差,根据病理检测可能潜在靶点CK19、CK7、MUC1、SALL4的变化,可根据数据进行个性化评估及制定治疗方案,还可及早发现术后复发,提高疗效。
廖广界李蕾阮兴秋黄秒莉李中坚
关键词:临床预后病理诊断免疫组化检测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列线图术前预测表型肝细胞癌及根治切除术后复发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的列线图术前对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预测及评估术后无复发生存率(RFS)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行肝切除术的160例HCC患者,分为DPHCC组(80例)和非DPHCC组(80例)。收集两组患者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进行随访。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DPHC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当Youden指数最大时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亚组,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的RFS。结果:肿瘤边缘不规则(OR=2.745,95%CI:1.259~5.985,P=0.017)、动脉期环形强化(OR=3.665,95%CI:1.429~9.396,P=0.038)及肝胆期病灶与肝脏相对信号强度比值(RIR)较低(OR=0.037,95%CI:0.002~0.653,P=0.012)是DPHCC的独立预测因素。列线图曲线下面积(AUC)为0.723(95%CI:0.646~0.790)。基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及Youden指数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评分>5.9)和低风险组(评分≤5.9)。高风险组患者中位RFS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01),与组织学DPHCC和非DPHCC患者(P=0.005)相似。结论: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构建的列线图有助于术前预测DPHCC及评估其预后。
金震滨徐磊张学琴张涛
关键词:列线图无复发生存率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术前评估GPC3和CK19阳性表型肝细胞癌的价值
2024年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进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并接受切除术的178例肝细胞癌患者,根据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细胞角蛋白19(CK19)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为表型肝细胞癌(DPHCC)组(GPC3和CK19均阳性,且肿瘤染色区域≥15%,48例)和非DPHCC组(130例)。分析MRI征象,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鉴别DPHCC的独立因素并构建影像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诊断DPHCC的效能。结果显示动脉期瘤周强化(OR=5.715,95%CI 1.877~17.394,P=0.002)、肝胆期肿瘤边缘不光滑(OR=5.773,95%CI 2.400~13.891,P<0.001)、肿瘤大小(OR=0.967,95%CI 0.946~0.989,P=0.004)是诊断DPHCC独立因素,构建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95%CI 0.769~0.884),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0.8%、86.1%。
张宁周怡然于长江师丹丹王聪高苗慧吕园园朱绍成
关键词:表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细胞角蛋白19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影像组学在诊断表型肝细胞癌中的价值
2024年
目的建立和验证基于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的表型肝细胞癌(DPHCC)术前诊断影像组学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行Gd-EOB-DTPA增强MRI检查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HCC)的住院患者共250例,其中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72例患者(DPHCC 72例,非DPHCC 100例)作为训练组(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的78例患者(DPHCC 44例,非DPHCC 34例)作为外部验证组(2019年1月至2023年7月)。于平扫、动脉期(AP)、门静脉期(PP)和肝胆期(HBP)图像中逐层勾画肿瘤感兴趣区,使用开源软件FAE进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递归特征消除法进行特征选择,使用逻辑回归、线性判别分析、支持向量机3种分类器构建各期及联合影像组学DPHCC术前诊断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并筛选最优影像组学模型。联合诊断效能最优的组学模型与临床独立因素构建临床影像组学模型。采用Delong检验评价模型AUC的差异。结果训练组年龄为(59.6±10.4)岁,男135例(78.5%),外部验证组年龄为(57.8±9.2)岁,男56例(71.8%)。训练组病灶最大径[M(Q_(1),Q_(3)),4.7(2.6,7.5)比2.7(1.8,4.4)cm]及多发病灶比例(39.5%比16.7%)均高于外部验证组(均P<0.001)。在训练组中,DPHCC亚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66.7%,48/172)高于非DPHCC亚组(49.0%,49/78)(P=0.021);在外部验证组中,影像组学模型中PP模型和三期联合模型AUC(95%CI)分别为0.835(0.733~0.937)和0.786(0.681~0.891),均高于平扫的0.451(0.319~0.584)、AP的0.566(0.435~0.696)和HBP模型的0.496(0.363~0.629)(均P<0.05),PP模型与三期联合模型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9);影像组学模型与纳入HBV感染后的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d-EOB-DTPA增强MRI PP影像组学模型可用于术前鉴别DPHCC和非DPHCC。
孙慧琳郁义星顾文豪沈彬晴张涛范艳芬吴茜诗涔王希明胡春洪
关键词:增强磁共振成像
表型鼻腔鼻窦肉瘤1例
2023年
患者男,35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鼻涕中少量带血,伴交替性鼻塞,无鼻痒及嗅觉减退等不适。查体:右侧中鼻道可见新生物,触之易出血,各鼻窦体表投影区无压痛。实验室检查正常。CT平扫显示右侧中上鼻道软组织肿物,右侧中鼻甲骨质破坏,病灶前达筛窦,后上方位于蝶筛隐窝顶部,颅底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图1,2)。MRI平扫及增强显示右侧中上鼻道及筛窦肿物,大小约1.3 cm×3.2 cm×3.0 cm,信号不均匀,病灶前部分呈T_(1)WI稍高、T_(2)WI等稍高信号,后部分呈T_(1)WI稍低、T_(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右侧中鼻甲骨质破坏,颅底结构完整(图3,4)。影像诊断:右侧中上鼻道恶性肿瘤。
赵双全龚静青成官迅
关键词:双表型病理影像学诊断
表型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探讨表型肝细胞癌(DPHCC)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9例DPH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DPHCC组织的HE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粗梁状、假腺样及团片状,间质伴丰富的血窦样腔隙,纤维间质少;肿瘤细胞呈多角形,胞浆丰富且嗜酸,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其中3例见微血管侵犯。免疫表型:9例患者的肿瘤细胞均表达CK19,其中4例患者的肿瘤细胞同时表达CK7;9例患者的肿瘤细胞不同程度地表达一种或多种肝细胞标记物(Glypican-3、AFP、Hepatocyte-1、Arginase-1)。7例患者有完整的随访资料,其中4例患者确诊后20个月内死亡。结论 DPHCC组织形态学具有肝细胞癌特征,但免疫表型同时表达肝细胞癌及胆管细胞癌的标记物,与普通型肝细胞癌相比,其侵袭性更强,临床预后更差,准确认识并诊断DPHCC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姚瑶范钦和李红霞朱岩宋国新印永祥肖璇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CK19预后
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表型腮状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3年
异位错构瘤性胸腺瘤(ectopic hamartomatous thymoma,EHT)也被称为表型腮状瘤(biphenotypic branchioma,BB),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1]。这类肿瘤最早由Smith等在1982年进行描述,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病例数近百例;目前认为这是一种真性肿瘤,第5版WHO头颈部肿瘤分类根据其组织学起源,推荐使用BB或腮状瘤进行命名,并首次收录该肿瘤[2-5]。EHT在发生部位及病理形态学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本研究报道1例EHT,并进行文献复习,探讨其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
刘燕齐兴峰陈琰鑫曾德华付晓宇张思进余英豪曲利娟郑智勇叶显宗
关键词:双表型颈部

相关作者

薛永权
作品数:360被引量:973H指数:1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细胞遗传学 荧光原位杂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 易位
吴德沛
作品数:1,325被引量:4,049H指数:2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 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李建勇
作品数:1,480被引量:3,090H指数:20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急性髓系白血病 预后
仇惠英
作品数:537被引量:1,120H指数:1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 干细胞移植治疗 地西他滨
阮长耿
作品数:1,037被引量:3,179H指数:24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单克隆抗体 血小板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