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5篇“ 受伤机制“的相关文章
- 不同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细菌种类调查和耐药性的对比分析
- 2022年
- 讨论不同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细菌种类调查和耐药性的对比分。方法:将主要于2016年11月-2021年11月接受病情诊疗的50例手外伤手术后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回顾性分析法了解入选患者的受伤机制、细菌感染种类等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等工作。观察指标:患者细菌检测类型;不同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细菌构成比;不同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细菌类型;不同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细菌类型;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构成比;革兰阳性杆菌耐药菌株构成比。结果:50例手外伤感染患者共计检出65株菌株数,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比最高,为67.69%,其次为革兰阳性杆菌,占比为32.31%,P<0.05。检出65株菌株数中,挤、压、砸伤构成比最高为40%,其次为绞轧与撕脱伤(占比32.31%)、切割伤(占比16.92%)。不同受伤机制下,挤、压、砸伤以及绞轧、撕脱伤患者感染细菌构成比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切割伤、摔伤、热压伤患者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构成比几乎相近。金黄色葡萄对头孢类药敏试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手外伤受伤机制下耐药性构成比并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不同手外伤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患者的常见细菌多集中于一类。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中,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及环丙沙星等有较高的敏感性;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及头孢呋新等有较高的敏感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等有较高的敏感性。革兰阴性杆菌耐药菌株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及头孢唑啉等有较高的敏感性;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头孢唑啉、四环素等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不同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患
- 张超
- 关键词:手外伤受伤机制细菌耐药性
- 不同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细菌种类调查和耐药性的对比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通过对不同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病例回顾性分析,对感染的细菌种类调查和耐药性进行对比分析,为手外科感染控制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精确的指导。方法:收集本院手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不同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致病菌,对其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分离细菌582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98株,占68.38%,革兰氏阳性菌184株,占31.62%。不同受伤机制间感染细菌种类存在差异,在不同的受伤机制中致病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127株(21.82%),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7株(14.95%),不同的受伤机制检出的细菌种类不同,但在主要致病菌为院内感染常见细菌且同种致病菌耐药性差异不显著。结论:不同受伤机制下手外伤感染的菌类分布不同,主要为院内感染的革兰氏阴性菌,不同受伤机制预防感染细菌种类不同,严重外伤应以预防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但对于术后预防,不同受伤机制尤其是特殊类型的外伤应将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作为抗菌药物使用的参考。
- 刘士波孙勃李小东王培付世杰
- 关键词:手外伤受伤机制细菌种类耐药性
- 后Pilon骨折受伤机制的有限元分析
- 目的: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后Pilon骨折的发生机制进行力学分析,为后Pilon骨折的分型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择一名健康的中年男性,进行踝关节跖屈位CT扫描,在获得踝关节图像数据后使用Mimics、Geoma...
- 李悦
- 关键词:踝关节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学
- 文献传递
- 不同受伤机制下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学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与合并后踝骨折的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的后踝骨折块的形态学特点和差异,分析后踝骨折块与以上2种骨折损伤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0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性59例,女性41例;年龄(42.0±14.1)岁,年龄范围17~73岁;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患者有57例,为A组。同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90例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48例;年龄(45.2±13.0)岁,年龄范围18~77岁;合并后踝骨折的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患者有35例,为B组。2组共92例患者,每位患者术前行踝关节CT检查,根据Haraguchi分型明确患者骨折分型。测量横断面CT上HaraguchiⅠ型后踝骨折线与内外踝轴线的角度Ⅰa,Ⅱ型后踝骨折线与内外踝轴线Ⅱa、Ⅱb,矢状面CT上后踝骨折线与胫骨轴线夹角Ⅰc及Ⅱc。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应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比较各角度在Ⅰ型和Ⅱ型中的差异,以及各角度在2组间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92例患者中,Ⅰ型75例,Ⅱ型12例,Ⅲ型5例。Ⅰa角度为(26.6±5.6)°,Ⅰc角度为(15.4±4.1)°,Ⅱa角度为(22.1±3.3)°,Ⅱc角度为(16.4±5.4)°。Ⅰa与Ⅱa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Ⅰc与Ⅱ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7)。A组与B组中,Ⅰa角度为(26.6±5.9)°与(26.6±5.1)°,Ⅰc角度为(15.7±4.2)°与(14.9±3.9)°,Ⅱa角度为(22.0±3.0)°与(22.3±4.3)°,Ⅱb角度为(45.4±9.0)°与(46.5±10.0)°,Ⅱc角度为(17.0±5.4)°与(15.3±6.2)°。2组间相比,Ⅰa、Ⅰc、Ⅱa、Ⅱb和Ⅱc各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相应P值分别为0.862、0.387、1.000、0.932和0.444)。结论后踝骨折块与合并后踝骨折的踝关节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这2种骨折损�
- 赖良鹏许毅博武勇
- 关键词:骨折踝关节胫骨骨折后踝
- 受伤机制在头部外伤急诊CT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分析
- 2018年
- 目的:探讨受伤机制在头部外伤急诊CT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头部受伤患者进行分析,共有278例患者参与到此次研究,对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患者的受伤机制。将这278例患者随机的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都有139例患者,观察组的患者在接受CT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医务人员还了解患者的受伤过程,对照组的患者中,医务人员仅仅对他们的CT结果进行分析,对两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对头部外伤患者的受伤机制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CT的诊断结果分析,可以使诊断的精确度进一步提升。
- 杨进
- 关键词:受伤机制头部外伤急诊CT
- 根据受伤机制分型采用不同手术策略治疗Pilon骨折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观察根据受伤机制分型采用不同手术策略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胫骨Pilon骨者64例,按照综合法分型标准分为内翻组18例、外翻组15例、背伸组12例、跖屈组10例和垂直压缩组9例,根据各组损伤的临床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固定方式及术后处理等。术后12个月随访,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情况;采用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判定骨折复位情况。术后踝关节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法,根据改良Baird和Jackson的主客观和X线评价标准评定综合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本组病例VAS评分(1.57±0.30)分;骨折愈合时间(15.54±0.20)周;AOFAS评分(85.82±0.20)分。依据Burwell-Charnley放射学评价标准判定骨折复位质量,所有骨折固定中无内固定物进入关节内。内翻损伤型中关节面获得解剖复位17例,复位一般1例;外翻损伤型中解剖复位13例,复位一般2例;背伸损伤型中获得解剖复位11例,复位一般1例;跖屈损伤型中获得解剖复位8例,复位一般2例;垂直压缩型中获得解剖复位6例,复位一般3例。综合疗效评定:优52例,良12例,优良率为100%。结论根据Pilon骨折不同受伤机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恰当的手术入路、高质量的骨折复位以及压缩骨块的支撑固定,对取得良好疗效至关重要。
- 王朝亮黄素芳孙雪生朱涛李伟延刘勇
- 关键词:胫骨PILON骨折手术方式临床疗效
- 不同受伤机制Pilon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策略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不同受伤机制Pilon骨折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64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骨折类型的影像学特点,将病例分为内翻、外翻、背伸、跖屈和垂直压缩5种损伤类型,其中内翻型18例、外翻型15例、背伸型12例、跖屈型10例、垂直压缩型9例。采用后内侧入路6例、前正中入路9例、前外侧入路12例、后外侧入路18例、前内侧入路19例,分别应用解剖型锁定接骨板或1/3管型接骨板支撑固定压缩骨块。术后6个月采用Burwell-Charnleys标准评估关节面复位质量;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OFAS)踝一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采用改良Baird和Jackson的主观和x线评价标准进行综合疗效评定。结果6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8个月(平均3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3—18周、平均(15.54±0.2)周,平均AOFAS评分(85.82±0.2)分,综合疗效优52例、良12例。内翻型中,关节面获得解剖复位9例、较好8例、一般1例,AOFAS评分(87.52±0.2)分,综合疗效优15例、良3例;外翻型中,解剖复位6例、较好7例、一般2例,AOFAS评分(86.41±0.1)分,综合疗效优12例、良3例;背伸型中,解剖复位7例、较好4例、一般1例,AOFAS评分(85.34±0.4)分,综合疗效优10例、良2例;跖屈型中,解剖复位5例、较好3例、一般2例,AOFAS评分(85.25±0.1)分,综合疗效优8例、良2例;垂直压缩型中,解剖复位2例、较好4例、一般3例,AOFAS评分(84.63±0.3)分,综合疗效优7例、良2例。内翻型浅表感染1例、皮肤坏死1例,外翻型浅表感染3例、深部感染1例,背伸型浅表感染1例,跖屈型创伤性关节炎1例,垂直压缩型深部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创伤性关节炎2例。结论不同受伤机制Pilon骨折有其临床特�
- 王朝亮黄素芳王仲秋孙雪生蔺楚李强王英振
- 关键词:胫骨骨折PILON骨折手术方式临床疗效
- 膝关节伸直状态下胫骨平台骨折受伤机制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应用静力载荷加载与高处坠落碰撞模拟胫骨平台骨折发生机制、寻找骨折发生的规律,为胫骨平台骨折个体化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选择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CT、MRI扫描及三维有限元软件等生成带有韧带、半月板、关节面的完整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胫骨平台骨折的特点,设计不同的工况,对胫骨平台进行静力载荷加载与高处坠落的碰撞过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垂直静力加载胫骨内、外侧平台应力主要集中在胫骨平台前缘,外侧应力较为集中。垂直伴内翻应力时,胫骨平台应力集中于内侧髁前部向下延伸至胫骨干。垂直伴外翻应力时,胫骨平台应力由两侧髁向下延伸至胫骨干,应力面积内、外侧相当。跌落过程中,垂直跌落时应力分布与静力加载时一致:垂直伴内翻应力时,胫骨内侧髁应力明显增大,内侧应力向下延伸至胫骨干;垂直伴外翻应力时,胫骨平台应力主要分布在外侧胫骨平台的大部分与内侧胫骨平台的前内缘,腓骨应力分布明显增大。结论内侧胫骨平台起主要承载力的作用。在应力分布上,外侧胫骨平台应力较为集中,内侧胫骨平台应力分布面积较大,且向下延伸至干骺端,因此外侧胫骨平台的前外缘容易发生小块劈裂骨折,内侧胫骨平台容易发生整块、甚至累及干骺端的骨折。
- 孙豪君潘宇杰赵健宇汤欣
- 关键词:膝关节胫骨骨折有限元分析静力载荷
- 不同受伤机制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策略
- 胫骨pilon骨折为高能量垂直暴力所致的距骨对胫骨的撞击损伤,骨折累及胫骨远端负重关节面和干骺端,属于关节内骨折,约占下肢骨折的1%,占胫骨骨折的3%~10%.手术治疗是恢复踝关节功能的首选,胫骨远端关节面解剖重建,支撑...
- 王朝亮黄素芳王仲秋孙雪生蔺楚李强王英振
- 关键词:胫骨PILON骨折手术入路疗效评价
- 探讨受伤机制在头部外伤急诊CT诊断中的重要意义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受伤机制在头部外伤急诊CT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278例头部受伤的急诊患者,对患者的急诊CT检查结果及其他临床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患者的受伤机制进行分析,了解受伤过程并分析CT结果的诊断方式作为观察组,只分析CT诊断结果的诊断方式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诊断的正确率。结果观察组诊断的正确诊断率为97.8%,对照组诊断的正确诊断率为75.90%,两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头部外伤的患者了解患者的受伤机制和CT诊断结果能够提高对患者诊断的正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 常桂萍
- 关键词:受伤机制头部外伤急诊CT
相关作者
- 张英泽

- 作品数:1,247被引量:8,696H指数:35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骨折 流行病学 生物力学 骨折固定术 性别分布
- 屈辉

- 作品数:171被引量:1,049H指数:18
-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MRI 脊柱肿瘤 MRI表现 CT
- 明立功

- 作品数:169被引量:496H指数:11
- 供职机构:滑县骨科医院
- 研究主题: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治疗 骨折 闭合复位 内固定
- 王朝亮

- 作品数:70被引量:282H指数:9
- 供职机构:泰山医学院附属莱芜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策略 星状神经节 吻合神经 逆行岛状皮瓣修复 临床疗效
- 汤欣

- 作品数:148被引量:1,127H指数:16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内固定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关节镜 胫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