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自然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是实现农业灾害风险管理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2010—2020年中国农业和农业自然灾害(包括干旱、洪涝、地质灾害、台风、风雹、低温冷冻和雪灾等)损失数据(不含港澳台地区数据),分析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最低合理可行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即ALARP原则)下,应用F-N曲线法,构建不同风险厌恶程度的全国及其7大地理分区的农业自然灾害可接受风险曲线。结果表明:(1)2010—2020年中国农作物受灾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农作物成灾率为先波动上升至2015年达最高值后又波动下降,农作物绝收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华北和西北地区是我国农作物年均受灾率和成灾率最大的地区,而华南地区是农作物年均成灾率和绝收率最小的地区;(2)风险厌恶程度分别为1、1.5和2时,农业自然灾害致1万hm^(2)农作物年绝收的累计频率分别不超过0.12、0.07和0.02为可接受风险,超过0.50、0.15和0.07为不可接受风险。不区分风险厌恶程度,农业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年绝收面积超过300万hm2,其年绝收的累计频率为任意值均是不可接受的。同理,7大地理分区的农业自然灾害可接受风险水平也被依次确定。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决策建议。
F-N曲线法是一种通过直观图解描述风险频率(F)与后果(N)间关系的曲线,常与最低合理可行(as low as reasonably practicable,ALARP)准则相结合来确定社会风险可接受水平。现行方法中存在参数的确定缺乏理论依据、主观性强,且对于不同地区、不同风险类别通用性差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融合风险矩阵的改进F-N曲线。通过风险矩阵有效衔接现有风险规范,并提出了风险单元等级划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此将风险矩阵转化为F-N曲线。在大坝可接受风险水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该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并对比分析了与传统方法的差异和联系,比较结果说明改进后的F-N曲线较传统曲线更加规范、合理,且易于推广应用到其他类型的风险研究与计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