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0篇“ 司法理性“的相关文章
裁判文书是司法理性的终极表征
2023年
根据裁判的使命和文书的性质,裁判文书应当进行说理。最高人民法院刘树德法官所著《裁判文书说理原论》一书,在阐明裁判文书为何要说理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裁判文书如何说理的路径、方式及具体方法,对裁判实践具有指导和参考的价值。刘树德法官托笔者作序,目的不在于对该书进行推介,而是在于对相关问题进行延展讨论。思考中,我在书架上看到了魏屹东所著的《科学表征:从结构解析到语境建构》一书,想到裁判文书是司法活动的重要表征,于是形成本文命题与结构。
龙宗智
关键词:裁判文书司法理性最高人民法院说理
论大数据精准量刑对司法理性的精准描述被引量:5
2021年
当前,实现量刑精准化的效果有限以及"类案不类判"等有违司法理性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精准量刑。精准描述司法理性是精准量刑的重点;精准化量刑得益于司法理性的实现。在裁判文书上网公开、大数据技术与司法适用充分结合等前提下,精准描述司法理性可分次序进行:量刑规范信息化—具体个案、类案精准描述—具体个案理性自由裁量—民众反馈司法理性。为此,应着力解决刑罚量的数值化表示、通过实证分析表达法官理性与民众生活理性等难点,以实证确定量刑起点、实证确定量刑因素作用力大小、实证辅助宣告刑的确定以及实证反馈司法理性等为实现路径,完善司法理性的精准描述,完成智能精准量刑目标。
王燕玲
关键词:司法理性人工智能大数据
投诉举报人原告资格认定的司法理性被引量:9
2021年
投诉举报类行政诉讼案件的难点在于投诉举报人原告资格的认定。现行标准存在局限性,无法在中国的司法场域内实现逻辑自洽。其中,"私益—公益"认定标准过于宽泛,可能将一部分不正当的、不应予以保护的利益纳入保护范围,而保护规范理论则过于狭窄,会排除一部分正当的、应受保护的利益。因此,对投诉举报人原告资格的判断应回归"利害关系"这一传统理论共识。通过对"合法权益""不利影响"进行契合投诉举报人特性的解释和具体化,应当建构"法定职责—不利影响"分析框架。法定职责要件用以判断行政机关对投诉举报事项是否承担受理和处理职责,不利影响要件用以判断行政机关的处理结果对投诉举报人的利益造成何种不利影响。这一分析框架有助于提升投诉举报人原告资格认定的理性化。
周雷
关键词:投诉举报原告资格利害关系法定职责
通过司法理性的社会治理——基于社会内部秩序规则引导下的思考被引量:7
2019年
法律本身具备的外部设计性与组织性、内部抽象性与前瞻性是良好社会秩序形成的关键要素,司法又是法律实施的载体,在社会治理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学界对司法参与社会治理的逻辑与进路却不明晰,司法理性承载了司法对良好社会秩序的工具性价值,符合社会内部秩序规则的作用逻辑。司法理性的社会治理效用逐渐凸显,能够对社会内部秩序规则形成有效引导,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强化司法认同的"根本性"解决路径。司法机关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需做到统一标准与价值判断融合、从个案权威与司法监督中分析出司法理性价值传导功能、搭建社会模仿平台、提升司法理性的扩扇面。
王孟嘉
关键词:社会秩序司法权社会治理司法理性
话语分析方法在司法研究中的功用--以“司法理性化”为规范目标的考察被引量:4
2018年
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在司法理性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来推进这一过程。话语分析是司法社会学的重要方法,它的研究对象是围绕司法审议的话语行为,目标是对司法审议的理性化情况作出评价。在法哲学源头上,它可以溯及哈贝马斯和福柯的理论,两者分别形成了"理性主义"与"权力视角"两种法律话语分析的流派,并在实证研究领域发展出不同侧重的方法。在批判性梳理法律话语分析的理论渊源与实证方法基础上,本研究将其综合性地运用到我国司法审议的实证研究中,以若干语篇分析为例说明其作用,进而主张此种方法在我国司法改革的语境下可以为完善庭审程序、实现司法理性化提供规范指引,值得进一步的挖掘和探索。
杨帆
关键词:话语分析理性化权力关系
加强裁判文书释法说理 促进司法理性公正权威——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负责人答记者问
2018年
最高人民法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司改办负责人就此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有何重要意义? 答:《意见》是人民法院贯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法律文书释法说理的重要举措.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法院裁判文书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关键词: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答记者问说理司法理性综合配套改革
法制新闻报道情感伦理与司法理性的平衡被引量:1
2017年
法制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司法事件以法律视角进行报道剖析,具有天然的司法理性。然而,如今一些法制新闻在报道中一味追求"注意力经济效应",用情感和伦理对事件大肆渲染,导致法制新闻报道情感伦理与司法理性出现失衡。在此,重申情感伦理与司法理性的辩证平衡、探索解决路径是十分重要的。
韩悦
关键词:法制新闻司法理性
群体取向下的“部落”实用主义与司法理性的冲突与调适——以安多藏族传统纠纷解决观为例被引量:1
2017年
安多藏族游牧地区传统纠纷观体现为罪恶纠纷观与纠纷无常观念。其纠纷解决以突出的群体价值诉求、个、群体利益混同、解决方案的衡平与实用为总体取向,在运作逻辑上呈现出"基于常识与伦理的事实认定"、"集合的责任"、"罚服"救济以及浓厚的情面讲究等特点。这一群体取向下的"部落"实用主义与司法理性存在龃龉。在藏族游牧社会起承转合的关键时期,解决该问题的现实处方并非以后者替代前者,而在于加强对传统观念逻辑的深入挖掘与扬弃,并通过两者的双向调适与制度建设,更好地服务于藏族地区司法本土化建设。
熊征
关键词:调适
司法理性司法公信——基于中国司法发展阶段的考察被引量:6
2016年
"司法理性"与"司法公信"可以被归结为中国司法改革中的关键词,它们也代表着司法"专业化"或"社会化"的不同发展走向。司法理性司法公信在不同时期被分别提出和强调,两者关系的背后是中国司法发展之路的方向抉择。面对即将开始的第三轮司法改革,我们无法回避改革方向上的争议,也需要正视司法理性司法公信之间的距离感与亲和度:二者之间的正比关系仅在理想状态下成立;司法理性的具备是司法公信成长的必经阶段,但司法理性的极度伸张也可能成为司法公信的阻力。由此而论,司法社会化既需以司法专业化为前提,也是对司法专业化的"纠偏"。在司法专业化尚不成熟、司法理性仍未获得充分施展空间的情况下,试图通过司法社会化改革扭转司法理性达到极致所造成的"专业狭隘",似乎为时过早。中国司法发展仍应顺应司法规律、勿忘公正初心。
邢鸿飞韩轶
关键词:司法理性司法公信司法改革
《尚书》“祥刑”思想中的司法理性被引量:2
2016年
"祥刑"语出《尚书·吕刑》。历代学者对"祥刑"字义的不同诠释赋予"祥刑"以多重内涵,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法律思想的变迁逻辑和其背后蕴含着的丰富的司法理性。这些思想对当代中国构建法治与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尽管和西方法治传统中的"良法"思想相比,"祥刑"思想带有强烈的封建色彩,存在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但祥刑理念中对人类社会善治理想的追寻以及蕴藏的司法理性对当代构建法治与和谐社会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包振宇
关键词:尚书法律思想司法理性

相关作者

赵飞
作品数:23被引量:5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研究主题:犯罪 刑事侦查 司法理性 秘密侦查 推定
赵素萍
作品数:25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研究主题:犯罪 刑事侦查 司法理性 秘密侦查 推定
刘岩
作品数:6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
研究主题:司法理性 反垄断法 法律规制 法律共同体 法官
赵琳琳
作品数:23被引量:97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
研究主题:国家刑事赔偿 归责原则 刑事赔偿 赔偿范围 无罪推定
蒋秋明
作品数:15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研究主题:国民政府 司法制度 司法理性 南京国民政府 法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