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5篇“ 吟咏情性“的相关文章
- “吟咏情性”与清初性情诗学的批评转向
- 2024年
- 性情是中国诗学的元理论概念,来源于汉儒《诗大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诗教新阐说,以“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标准来规范王道熄灭时在下一级的个体诗学变风变雅之作。性情作为专指术语遂蕴含情与礼义的双重意蕴,主张“以性节情”,情志一体,由此秉具了超越“言志说”“缘情说”两大理论之上的诗之“道”内涵,此后影响着诗学展开上诸多枝杈概念的衍生,并于清初迎来批评的新转向,遂对唐宋诗之争、诗学正变观、“诗人之诗、学人之诗、才人之诗”的区分等批评史上重大纷争最终作出了理论总结与价值评断。在中国诗学批评史的阐释语境中审视中国诗学抒情传统,亦即性情理论的千年衍变、阐释史。
- 朱志远
- 关键词:性情吟咏情性变风变雅唐宋诗之争抒情传统
- 由“吟咏情性”审视宋祁与北宋诗歌变革之关系
- 2024年
- 宋祁作为“后西昆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延续了宋初诗歌“吟咏一己情性”的观念,以作诗为“娱情乐事”。他对“吟咏情性”内涵的开拓与革新派理念展现出了共同的方向,即要求“情”之“实”与“广”,尤其是对“怨情”的接纳。衰病、徙边、毁谤构成了宋祁诗歌“牢骚”的主要内容,促使其走向“发愤抒情”,提出“穷踬其命”论。宋祁追求“中和雅正”的审美理想,在“吟咏情性”之外,他关注到了诗歌“内导情性”的作用,契合了北宋后期黄庭坚及理学诗派的诗歌“情性观”。
- 薛丽娜
- 关键词:宋祁诗歌革新情性观
- 吟咏情性的宗旨与变风变雅的传统被引量:1
- 2024年
- 《毛诗·大序》在其整体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吟咏情性”之说,用来解释变风变雅。《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变风、变雅之上。虽然历代王朝雅颂继承《诗经》的雅颂传统,诗人们也提倡正风正雅,但是中国古代文人诗史的主流为变风变雅。汉魏晋文人诗是在王道变衰、风衰俗怨的现实背景中发生的,所以虽然汉魏诗以言志为本,但其创作的性质实为变风变雅。东晋至南朝,吟咏情性之说流行,但发展至齐梁的绮靡之风,实是失去了吟咏情性的宗旨。唐代诗学回归《毛诗·大序》的纲领,以别裁风雅正变为基本的诗学思想,唐诗创作的主体在于变风。情性说在宋代与义理相融,上升为一种诗歌本体之论,宋诗的主体,具有变雅的性质。整个中国诗史,王朝政治与诗学正变,有一种循环出现的规律性表现,即王朝初期以雅颂、雅正为主,但此期一代诗风并未形成;其一代诗风的形成,多是在王朝中后期变风、变雅的时期。
- 钱志熙
- 关键词:吟咏情性变风变雅
- “吟咏情性”与南朝文人的“读者”经验
- 2023年
- 南朝诗学中的“吟咏情性”说除了指摇动人心的世俗之情和文人的天赋秉性之外,还有明确的审美追求。在南朝诗论中“情性”可以具体分为“感时”和“感事”两类。感时指对日常生活中四时美景进行玩赏时所引发的审美性精神愉悦。感事实际上是在模拟和总结前代诗歌文本中题材和情感类型的基础上,对摇动人心的文本审美体验的追求。感时的审美性质既来源于东晋以来的自然与才性的观念,又来自宋至梁文士生活和创作的实践。感事则不仅来自文士的自身人生体验,更与南朝文人作为“读者”对前代文本的自觉阅读和对五言诗史的建构关联密切。
- 毛若苓
- 关键词:吟咏情性情性
- 论“吟咏情性”作为古典抒情诗学主轴的地位被引量:13
- 2021年
- 吟咏情性在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系列中具有主轴性的地位。“吟咏情性”以情性哲学为基本的发生条件,它是先秦以来一般的、群体诗学的言志、抒情说向个体诗学的抒情理论的发展。汉魏文人诗发源于言志,并发展出缘情之论,南北朝时期,情性为本的诗学思想开始确立,言志缘情之外,时人多以“吟咏情性”称作诗之事。唐人诗学接受《大序》变风变雅及南北朝的情性之说,其对作诗之事的基本标述即为吟咏情性,并且赋予传统情性论以重视个性、崇尚自然等审美观念。唐人诗学虽崇尚教化之旨,但基本的立场在于“吟咏情性”的变风之作。宋人的情性论与个体伦理本质相结合,是宋诗重理的思想根源。明清诗家仍沿传统的情性之说,以情性为诗歌之本,其中又有强调个性自然抒发、重视灵感与创新的性灵派之说。
- 钱志熙
- 关键词:吟咏情性言志缘情
- 论“吟咏情性”——以《诗品》为中心
- 钟嵘在《诗品序》中明确提出,诗歌的本质正在于“吟咏情性”,此“情性”是源于诗人感荡于外物或所亲历的社会事件,即目所见所感而抒发的个人之情,这一观点的提出渊源有自,一方面先秦儒家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就早已涉及到了“情”、“...
- 时溪
- 关键词:古代诗歌《诗品序》情感形态创作手法
- 吟咏情性:中国古代文论的诗学纲领被引量:1
- 2017年
- 吟咏情性首见于《毛诗大序》,前有诗言志,后有诗缘情,但前者和后者都是各执一偏,不如吟咏情性周圆。情性一语性上情下,二者共生共存,是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互相贯通的连接点。吟咏既是作品创作的原理,又是作品接受的原理,还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纽带。吟咏情性一语被古人广泛运用于诗歌批评和文学批评,是古代文论内在固有的一根红线。
- 纪准
- 关键词:吟咏情性情性吟咏诗学
- 从“诗言志”到“吟咏情性”
- 2013年
- 从《诗经》到《楚辞》、《古诗十九首》,再到汉魏六朝,从"诗言志"到"吟咏情性",从集体创作到个人创作,再到诗人群体出现,诗歌的发展逐渐由外到内,由关注社会生活到个人的内心世界。从文学主体到文本到鉴赏主体,情感性一步步被关注、强化,到最后占主导地位,都标明了文学主体意识的觉醒。
- 王利明
- 关键词:诗言志吟咏情性觉醒
- 论山谷诗吟咏情性的文人旨趣
- 2011年
- 黄庭坚虽晚于王安石、苏轼,但其"山谷体"诗对宋诗特质的形成和确立,却有着高于王、苏的贡献。论及"山谷体",学界往往注意更多的是立足于江西诗派,强调其对诗法的追求。其实,相对于诗法,黄庭坚更注重主体情性的艺术表现:注重吟咏情性是"山谷体"之本质所在。与此相关,黄庭坚的诗形成了鲜明的文人旨趣。探讨其吟咏情性的诗学观及其指导下的诗歌创作,对于深入理解和揭示黄庭坚的诗歌创作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 阮堂明
- 关键词:吟咏情性
- 从“言志”到“吟咏情性”——先秦文化、哲学与诗学观念的演进被引量:1
- 2011年
- 先秦诗学观念发端于歌舞娱神的祭祀活动,最初作为原始巫术文化观念形态而存在;周代人文精神觉醒使得人们的诗学观念由鬼神、祖宗而转向人间政治和伦理,"诗言志"的诗学观念因之而产生,最初扮演着西周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角色,此后其具体诗学内涵一再拓展,直到战国诸子人性论探讨的展开,"情性"美学范畴的提出,艺术与情感的关系得到明确认知,"情"与"志"的理论内涵发生合流。
- 赵强王确
- 关键词:诗学诗言志情性
相关作者
- 钱志熙

- 作品数:220被引量:909H指数:1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 研究主题:诗学 文学 诗集 文学作品 诗词
- 阮堂明

- 作品数:54被引量:41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全宋诗》 考辨 诗歌 陈寅恪 佚诗
- 王守雪

- 作品数:31被引量:31H指数:4
- 供职机构: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徐复观 《诗经》 二度创作 文学 文体
- 储晓亮

- 作品数:4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 研究主题:本质论 《诗品》 吟咏情性 变幅 钢箱梁吊装
- 石家宜

- 作品数:2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研究主题:吟咏情性 丰富性 古典文学 文艺思想 文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