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24篇“ 周围型肺腺癌“的相关文章
保留迷走神经支对Ⅰ期周围腺癌患者术后咳嗽影响的初步研究
2024年
背景与目的咳嗽是部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保留迷走神经支可能降低患者术后咳嗽发生率。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保留迷走神经支是否能够降低I期腺癌患者术后慢性咳嗽发生率。方法前瞻性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行单孔胸腔镜癌根治术患者125例,根据术中是否保留迷走神经支分为保留迷走神经支组(n=61)和传统组(n=64)。记录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情况、淋巴结清扫情况、术前及术后8周中文版莱斯特咳嗽问卷(Mandarin Chinese version of the Leicester Cough Questionnaire,LCQ-MC)评分。将两组患者根据术中淋巴结清扫后是否填塞自体脂肪或吸收性明胶海绵分为填塞组及非填塞组,比较两组亚组间LCQ-MC评分及术后慢性咳嗽情况。结果传统组术后8周LCQ-MC评分在生理、心理、社会及总分方面明显低于保留迷走神经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咳嗽患者较保留迷走神经支组更多(P=0.006)。保留迷走神经支组和传统组分别进行亚组分析,保留迷走神经支组患者和传统组患者中,非填塞组术后8周LCQ-MC评分均低于填塞组(P<0.05),非填塞组术后8周咳嗽患者均较填塞组更多(P=0.001,P=0.024)。结论对于I期周围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时,保留迷走神经支安全有效,能够降低患者术后慢性咳嗽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王高祥陈郑玮吴明胜李田孙效辉徐美青解明然
关键词:迷走神经咳嗽
直径≤2cm的周围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研究目的:  通过特殊染色,建立段分色模,准确区分并采集各组淋巴结,探讨直径≤2cm周围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的途径和规律,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我们选取了从2017年9月-2020年9月在大连...
马天
关键词:周围型肺腺癌淋巴结转移组织学亚型手术方式
基于能谱CT影像组学预测T1期周围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目的:探究能谱CT及其影像组学对T1期周围腺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154例周围腺癌患者,所有病例术前均接受能谱CT双期增...
杨锴
关键词:周围型肺腺癌淋巴结转移能谱CT
能谱CT对cT_(1-2)N_(0)M_(0)期周围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在术前预测cT_(1~2)N_(0)M_(0)期周围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67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cT_(1~2)N_(0)M_(0)期周围腺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术前均进行双期能谱CT增强扫描,术中行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能谱CT参数包括肿瘤原发灶动静脉期40~100 keV单能量CT值、碘浓度(IC)、水浓度(WC)、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水浓度(NWC)、标化有效原子序数(Neff-Z)、40~100 keV能谱曲线斜率(λHu)。比较淋巴结有转移组和无转移组的临床特征、影像特征及能谱CT参数,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价诊断效能。结果两组临床特征和常规CT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组动静脉期的λHu、IC、NIC显著低于无转移组(t=2.020~4.115,P<0.05),动脉期的Neff-Z显著低于无转移组(Z=2.307,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动脉期能谱CT参数中λHu、IC、NIC、Neff-Z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7、0.72、0.85、0.70,静脉期能谱CT参数中λHu、IC、NIC的AUC分别为0.69、0.71、0.74。结论能谱CT参数对术前预测cT_(1~2)N_(0)M_(0)期周围腺癌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定性评估价值,有利于早期判断N分期,辅助临床决策。
杨锴张亮徐凤磊娄和南林吉征
关键词:周围型肺腺癌淋巴结转移能谱CT
ⅠA期周围腺癌薄层CT征象与病理性浸润的相关性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ⅠA期周围腺癌薄层CT征象与病理性浸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312例ⅠA期周围腺癌患者(320个结节)的临床资料,按照有无病理性浸润分为无病理性浸润组(n=112,114个结节)与病理性浸润组(n=200,206个结节)。分析ⅠA期周围腺癌薄层CT征象与病理性浸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结节形态、结节位置、分叶征及空泡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CT值、病理分类、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ⅠA期周围腺癌薄层CT征象与病理性浸润具有一定相关性,可指导临床诊治。
段超周传江马传胜寿永翔
关键词:肺腺癌
低剂量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结合平均CT值在早期周围腺癌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2023年
目的分析低剂量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结合平均CT值在早期周围腺癌(PLC)筛查中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7月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可疑部病变患者5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筛查出34例患者部磨玻璃结节(GGN),34例患者中发现39个部GGN,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浸润前病变组(n=24)和浸润性病变组(n=15)。对所有入组患者MSCT图像进行分析,比较2组患者MSCT征象;以手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低剂量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结合平均CT值对早期PLC患者浸润性病变情况诊断效能。结果浸润前病变组与浸润性病变组患者病变部位、边界情况及病变形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边缘情况、病灶大小及平均CT值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CT值诊断PL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平均CT值诊断PLC患者效能较高(P<0.05),其约登指数为0.575时,对应截断值为≤-576.27 Hu,诊断周围腺癌患者曲线下面积(AUC)为0.822,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0.8%、86.7%;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低剂量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联合平均CT值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3.3%、87.5%、89.7%,阳性、阴性预测值为82.4%、95.4%,其中误诊、漏诊患者分别为3例、1例,误诊率为7.7%,漏诊率为2.6%,低剂量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联合平均CT值诊断早期PLC患者的Kappa值为0.788,与病理检查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结论低剂量MSCT多平面重组技术联合平均CT值可用于诊断早期PLC患者浸润性病变情况,对于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丁智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肺腺癌周围型
血清VEGF-C、VEGFR-3水平表达、淋巴管生成与周围腺癌CT表现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研究血管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水平表达、淋巴管生成与周围腺癌CT表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52例周围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肿瘤病灶大小、形态、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征象,分析周围腺癌的CT征象与VEGF-C、VEGFR-3、淋巴管密度(LMVD)关系。结果周围腺癌VEGF-C阳性表达者,门、纵隔淋巴结以增大为主、肿瘤多可见“分叶”征和血管“集束”征,淋巴结多发生转移,有门、纵隔淋巴结以增大、“分叶”征、血管“集束”征及淋巴结转移者LMVD值更高;VEGFR-3阳性表达者CT征象与VEGF-C阳性表达者相似,但其血管“集束”征以VEGFR-3阴性表达者较多见,“棘突”征以VEGFR-3阳性表达者多见。结论CT检查可有效显示周围腺癌的影像学征象,其CT征象与血清VEGF-C、VEGFR-3水平表达,淋巴管生成具有一定相关性,可有效预测癌转移与侵袭。
石冰心李庆伟巩青松
关键词:周围型肺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淋巴管生成
CT特征预测胸膜下临床ⅠA期周围腺癌脏层胸膜侵犯的价值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CT特征预测胸膜下临床ⅠA期周围腺癌脏层胸膜侵犯(VP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诊断为胸膜下临床ⅠA期周围腺癌274例患者的CT征象。按照6∶4的比例,将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收集的164例患者作为训练组,将2019年8月至2021年11月收集的110例患者作为验证组。定量测量肿瘤最大径、实性成分最大径、病灶与胸膜间最小距离,计算实性成分占比;并分析肿瘤的CT征象,如肿瘤与胸膜的关系分、是否存在桥征、病灶的位置、密度类、形状、边缘、边界等。采用单因素分析找出与VPI相关的变量,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VPI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模的预测效能。结果274例腺癌中有VPI 121例,无VPI 153例。训练组中有VPI 79例、无VPI 85例。单因素分析发现训练组中实性成分最大径、实性成分占比、密度类、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肿瘤与胸膜关系、桥征在有VPI与无VPI腺癌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训练组中肿瘤与胸膜关系[以Ⅰ为参照,Ⅱ(OR=6.662,95%CI 2.364~18.571,P<0.001),Ⅲ(OR=34.488,95%CI 8.923~133.294,P<0.001)]及血管集束征(OR=4.257,95%CI 1.334~13.581,P=0.014)是VPI的独立危险因素。以0.504为训练组logistic回归模的最佳截断值,其预测VPI的灵敏度为62.03%、特异度为89.41%,曲线下面积为0.826。该模在验证组中以0.449为最佳截断值,其预测VPI的灵敏度为92.86%、特异度为47.06%,曲线下面积为0.713。结论CT特征中肿瘤与胸膜关系、血管集束征有助于鉴别胸膜下的临床ⅠA期周围腺癌是否发生VPI。
望云吕登涂文婷樊荣荣范丽萧毅刘士远
关键词:腺癌X线计算机
周围腺癌周围鳞癌的能谱CT表现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观察周围腺癌周围鳞癌的能谱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并行能谱CT扫描的周围腺癌122例和周围鳞癌89例。测量病灶在动脉期及静脉期下的CT_(40 keV)值、CT_(70 keV)值、CT_(100 keV)值、碘(水)浓度(IC)、水(碘)浓度(WC)和有效原子序数(Zeff),并计算能谱曲线斜率(K_(70 keV))。比较两组之间各能谱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之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临床特征和临床症状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和静脉期,周围腺癌的CT_(40 keV)、CT_(70 keV)、K_(70 keV)、IC及Zeff均大于周围鳞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之间的WC和CT_(100 keV)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期各定量参数联合较静脉期各定量参数联合的诊断效能好,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77%、83%。结论:周围腺癌周围鳞癌的能谱CT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可为二者的鉴别提供参考。
邓靓娜张国晋张斌景梦园韩涛林晓强周俊林
关键词:能谱CT肺鳞癌肺腺癌
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对周围腺癌及鳞癌的鉴别价值研究被引量:12
2021年
目的:基于影像组学和CT形态学特征对周围腺癌和鳞癌进行有效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腺癌组75例、鳞癌组76例。利用Mazda软件勾画感兴趣区,提取特征纹理参数。评估CT图像形态学特征,构建Logistic回归模,将数据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采用ROC曲线评估模诊断效能,并绘制森林图与校准曲线。数据采用SPSS 22.0、Graphad Prism 7.0和R语言包等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周围鳞癌多见于男性,且鳞癌组患者年龄及病灶直径均大于腺癌组;分叶征、实性结节多见于鳞癌组,胸膜牵拉征多见于腺癌组,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集及测试集的CT临床特征模的AUC值分别为0.850、0.838,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0%、76.0%和89.0%、80.0%;训练集及测试集的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模的AUC值分别为0.879、0.869,其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4.0%、90.0%和92.0%、89.0%。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模诊断效能稍高于CT临床特征模。鳞癌组除了胸膜牵拉征这一变量为负相关危险因素,Perc.01%(01百分比值)、分叶征、病灶直径及性别均为正相关危险因素。内部验证的校准曲线亦显示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模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结论:影像组学联合CT特征模可较好地鉴别周围鳞癌及腺癌,具有无创、低成本、可重复等优点,可为不可手术的晚期腺癌及鳞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帮助。
陆亮徐圆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腺癌鳞癌CT特征

相关作者

林吉征
作品数:56被引量:375H指数:11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CT MSCT表现 计算机体层成像
王雪芹
作品数:28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周围型肺腺癌 磁共振成像 淋巴管密度 微血管密度 USPIO
王滨
作品数:488被引量:1,858H指数:18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肝细胞癌 CT X线计算机 MRI
路晓东
作品数:35被引量:230H指数:9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CT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CT诊断 周围型肺腺癌
奚莹
作品数:14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沈阳市胸科医院
研究主题:肺结核 结核 肺结核球 误诊 周围型肺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