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9篇“ 哥伦比亚学派“的相关文章
- 哥伦比亚学派传播研究的“衰落”及延续被引量:3
- 2016年
- 1940年代至50年代中期,得外部机遇性因素之利,传播研究在哥伦比亚学派内部一时蔚然成风。吊诡的是,此后其传播研究逐渐失去本生性的"研究阵地"。为此本文指出,正是由于关键人物对传播研究缺乏核心兴趣,持续性资助缺乏及传播研究未建制化才使得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难以为继。幸而,施拉姆、布莱尔和拉扎斯菲尔德的部分门生以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理念为路标,拉氏等人的典范思想才得以被不断征用和拓展。
- 李孝祥冯强
- 关键词:传播学史哥伦比亚学派施拉姆
-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考论
- 本论文在反省传播思想史方法的基础上,尝试一种“打破传播学科重做传播学史”的思路,对于“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进行了“复线历史”的知识社会学考论。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作为大众传播研究的源头,不仅是实证效果研究理论与方法论的起点...
- 展宁
- 关键词:传播学科哥伦比亚学派知识逻辑大众传播
- 学术工业:论哥伦比亚学派的传播研究范式被引量:4
- 2014年
- 从拉扎斯菲尔德的名著《人际影响》的知识生产过程入手,讨论了哥伦比亚学派的学术生产。以《人际影响》为代表,自哥伦比亚学派以后,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生产变成了一种学术工业。生产知识的不再仅仅依赖于书斋和一颗时刻思索着的头脑,学术成果的生产可以如零件一般拆卸组装,与之相匹配的是学术评价指标和学者角色的转化,这一切都带来了许多严重后果。自此以后,学术研究和组织管理渐行渐近,专家、技术官僚开始出现,从而正式瓦解了从欧洲传承下来的象牙塔式的大学人文知识生产模式。
- 胡翼青何瑛
- 关键词:哥伦比亚学派拉扎斯菲尔德
- 民国时期哥伦比亚学派教育活动及其影响探析
- 2014年
- 民国时期,由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归国后成为教育界的主力军。在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的影响下,哥伦比亚学派的杜威、孟禄等人先后来华讲学,促进了中美教育思想的交流,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
- 孟治刚
- 关键词:民国哥伦比亚学派中国知识分子教育理论
- 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历史、书写、偏狭的选择
- 2014年
- 本文在回溯历史的基础上对传播学的创立、哥伦比亚学派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从中发现,哥伦比亚学派成为美国传播学创立标志及美国主流学派的主要原因是历史的选择,学者书写的选择,最终也导致了偏狭的选择。
- 牛耀红
- 关键词:哥伦比亚学派管理研究
- 媒介效果研究:一个不能被“传播效果研究”代替的术语——基于传播学耶鲁学派与哥伦比亚学派的学术史考察被引量:4
- 2014年
- 媒介效果研究是传播学学科诞生初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进路。然而,与美国学界不同的是,中国学者更多地将其称为"传播效果研究"。从对传播学耶鲁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的学术史考察可以看到,"媒介效果研究"这一术语是学术史的产物,反映了传播学诞生初期学者们共同接受的一个研究对象(与大众传播媒介相关的各种要素),以及一类研究发轫的现实背景(以电影、广播、电视为主的新型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同时也呈现出经验主义范式与技术主义范式在理论脉络上的联结点(媒介技术作为社会发展推动力量的研究),是不能被随意代替的。中国学者常用的"传播效果研究"来源于最初引介传播学时对拉斯韦尔"5W"模型的介绍,使用其代替"媒介效果研究"会导致歪曲和遮蔽原术语中蕴含的重要信息。
- 张放
- 关键词:媒介效果学术史
- 机能主义心理学:从芝加哥学派到哥伦比亚学派被引量:2
- 2001年
- 本文比较了机能主义心理学内部芝加哥学派和哥伦比亚学派在研究倾向上的差异,认为这种差异使心理学研究从心灵主义迈向客观主义并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而机能主义出于这个连续过程的过渡环节。其中艺加哥学派主要是在与构造主义的斗争中确立了机能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原则;而哥伦比亚学派把研究的侧重点由理论探讨转向对具体问题的研究,因此在具体研究成果的获得和研究方法的拓展方面贡献显著,为日后行为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先前基础。
- 朱海燕张锋
- 关键词:芝加哥学派哥伦比亚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
- 德语指示词研究基于哥伦比亚学派框架的再思考/a study in the Columbia school linguistics framework
- 林琳
- 翻译、流传与阐发——冯友兰与“Neo-Confucian(ism)”概念被引量:1
- 2023年
- 冯友兰在留美期间(1920—1923)吸收了西方“Neo-Confucian(ism)”概念,回国后(1924—1926)最早将其翻译为中文“新儒家(学)”,指出宋明新儒学受佛道影响在本体工夫论上与先秦儒家不同,但在人生观上一致。随后李石岑(1926)、谢扶雅(1928)、陈寅恪(1934)等人也阐发了“新儒家(学)”概念,从而使其成为流行的学术名词。虽然由于构建中国哲学史概念体系的需要,加上“新儒学”概念意义的不确定性,1932年底以后,冯友兰在其中文论著中转而使用包括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内的“道学”概念。但卜德又将冯友兰论著中的“道学”翻译为“Neo-Confucian(ism)”,从而促进了其在学术界的传播。随后以狄百瑞为首的哥伦比亚学派致力于阐发宋明新儒学的现代价值,又进一步促进了这一概念在海内外的普及。
- 连凡
- 关键词:冯友兰道学哥伦比亚学派
- 被误读的李普曼
- 作为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影响最为深远的两部著作,长期以来,《公众舆论》(Public Opinion)和《幻影公众》(The Phantom Public)两书始终是学界论争的一个焦点。在对这两本书的...
- 赵晓培
- 关键词:卢卡奇传播观哥伦比亚学派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胡翼青

- 作品数:199被引量:2,321H指数:28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 研究主题:媒介 传播学 媒介化 传统媒体 传播政治经济学
- 刘海龙

- 作品数:106被引量:1,652H指数:2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 研究主题:传播学 身体 思想史 中国传播研究 研究范式
- 周葆华

- 作品数:144被引量:1,695H指数:2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 研究主题:新媒体 实证研究 人工智能 舆论 媒介使用
- 唐英

- 作品数:4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人文社科系
- 研究主题:政治组织 党章 传播学 演进 研究范式
- 王旭辉

- 作品数:3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 研究主题:生产函数 抽象到具体 哥伦比亚学派 科层组织 科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