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05篇“ 嗅觉器官“的相关文章
- 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及代表性嗅觉受体基因的表达模式
- 2024年
- 为了研究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嗅觉受体基因(ORs)在嗅囊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表达模式,实验基于组织学、形态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的方法进行了探究。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团头鲂嗅觉器官位于后背部和两侧眼睛前方,嗅囊紧贴于嗅腔底部,形状近似椭圆形,嗅基板沿着头尾方向平行排列。嗅囊在团头鲂刚孵化时出现嗅窝外围凹进的痕迹,随后凹进处长出嗅窝,并在中央出现长条形的嗅基板。随着仔鱼的生长发育,单侧嗅囊初级嗅基板由疏松逐渐排列紧密,嗅基板隆起高度、数量及嗅囊总体表面积逐渐增加,在成鱼阶段趋于稳定。qRT-PCR结果显示,代表性ORs在团头鲂发育不同时期的组织中表达模式各异,其中Beta-2、9、10、11在胚胎发育期的囊胚期、胚孔闭合期及嗅板期高表达;Beta-2、9、10、11和Epsilon-7在仔稚鱼期的3~15 dpf中微弱表达,在30~60 dpf时期高表达;Beta-2、10、11及Epsilon-6、7、10、13在幼鱼期至成鱼期嗅囊中高表达,Beta-2、10、9、11及Epsilon-7、10、13在3月龄团头鲂嗅球中高表达;Beta-2、10在幼鱼期至成鱼期脑中低表达。研究表明,团头鲂嗅觉器官的发育进程与ORs表达相关,不同发育时期ORs主要表达部位均在嗅囊中。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究ORs的功能提供理论支持,也为后续深入研究鱼类嗅觉识别机制奠定了基础。
- 刘宁关素华王卫民刘寒
- 关键词:团头鲂嗅觉器官基因表达
- 两种饵料驯养对长江鲟嗅觉器官发育及嗅觉感应能力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为探究水蚯蚓和配合饲料驯养对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嗅觉系统影响,研究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长江鲟嗅觉器官发育,利用嗅觉电生理技术测量其嗅觉敏感性及采用行为选择实验比较两组不同饵料驯养长江鲟的摄食偏好差异。结果显示:44d和64d水蚯蚓组长江鲟与配合饲料组相比,嗅觉上皮细胞表面积更大,感觉细胞数量更多,纤毛层更厚;两组长江鲟对丙氨酸的嗅觉敏感性无显著差异(P>0.05),水蚯蚓组对甘氨酸和精氨酸的嗅觉敏感性更大(P<0.05);两组长江鲟对各自驯养饵料均表现出明显摄食偏好(P<0.05)。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饵料驯养会影响长江鲟的嗅觉器官发育和嗅觉感知能力,水蚯蚓驯化的长江鲟嗅觉器官接收和传导信号能力更强。对配合饲料喂养的长江鲟进行增殖放流前的饵料驯化有助于提高其放流后对自然饵料的嗅觉感知能力,增强野外摄食能力。
- 雷琪罗江仲嘉李君轶冷小茜吴金明熊伟杜浩
- 关键词:长江鲟
- 嗅觉器官结构及嗅觉形成机理在神经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
- 2019年
- 嗅觉器官结构及嗅觉形成机理是神经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神经生物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文章介绍了近年来在嗅觉器官结构及嗅觉形成机理教学中的经验,旨在进一步提高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 杨予涛徐志卿
- 关键词:嗅觉神经生物学教学方法
- 模拟不同因素对狼蛛嗅觉器官定位猎物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了解狼蛛捕食行为的影响因子。[方法]以拟水狼蛛为研究对象,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狼蛛嗅觉感受器对捕食行为(寻觅、选择与定位猎物)的影响,并对不同反应观察时长提出试验设计方案。试验全过程在25℃恒温环境完成,采用四臂嗅觉仪测定。[结果]间距对狼蛛定位果蝇灵敏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果蝇组织液浓度和狼蛛反应时长观察。经正交试验统计检验,得出狼蛛定位猎物的最佳优化组合为果蝇体液浓度80%、距离为6 cm、狼蛛反应时长300 s,此时狼蛛嗅觉感受器灵敏度最高。[结论]试验结果为制定保护和利用蜘蛛防治害虫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 黄颖颜亨梅
- 关键词:拟水狼蛛果蝇
- 一种模仿动物嗅觉器官结构和信息处理机制的立体电子鼻
- 一种模仿动物嗅觉器官结构和信息处理机制的立体电子鼻,它具有两个类似生物那样的“鼻”和“颈”:两“鼻道”内传感器能分别感应来自不同方位的气味分子浓度,“颈”可以带动“鼻”自由转动,扫描周围环境不同方位上气味分子空间分布信息...
- 陆方杰罗婵媛
- 文献传递
- 狼蛛嗅觉器官在寻觅、定位猎物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狼蛛作为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分布广泛,具有许多优良的控虫特性,而嗅觉在其各感觉模式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论文首先对狼蛛体表感受器进行了电镜扫描观察,再应用行为学及电生理测定方法对狼蛛利用嗅觉寻觅定位猎物的机...
- 黄婷
- 关键词:狼蛛
- 文献传递
- 岭鳅属(Oreonectes)鱼类嗅觉器官的比较解剖及其对洞穴极端环境的适应
- 中国是世界洞穴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而广西又是中国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省份。岭鳅属(Oreonectes)除一种为地表种外,其余全部营洞穴生活,且这些洞穴种类只分布于广西。洞穴鱼类在洞穴黑暗环境下生活,很多器官结构...
- 黄金清
- 关键词:洞穴鱼类嗅觉器官扫描电镜
- 文献传递
- 多斑岭鳅嗅觉器官表面超微结构及其形态适应被引量:1
- 2015年
- 多斑岭鳅(Oreonectes polystigmus)是营洞穴生活的鱼类,嗅觉器官在其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鱼类标本馆的4尾多斑岭鳅标本进行解剖,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多斑岭鳅嗅囊上皮超微结构,以期了解嗅觉器官适应洞穴黑暗环境而产生的形态适应。多斑岭鳅的嗅囊呈椭圆型,嗅囊长径平均为2.27 mm,嗅囊长径与眼径比平均为1.36,揭示其为"嗅觉"鱼类。其嗅轴为直线型,嗅囊腔内对称紧密排列2排嗅板,嗅板数为22~24个。单个嗅板呈卜状亚型,舌状突起较发达。观察发现,非感觉纤毛连续广布在嗅板各个部位,但在嗅板近嗅轴处较少,此处裸露的表皮多褶皱,其上分布很多细微小孔。感觉纤毛主要分布于非感觉纤毛分布较稀疏的地方。上皮表面微绒毛多,一般在非感觉纤毛下,前后两端嗅板上的微绒毛数量相对较少。多斑岭鳅嗅囊水动力机制应属嗅上皮纤毛运动机制。嗅孔分布不均,中间嗅板上的嗅孔较嗅轴前、后分布的嗅板为多,同一嗅板上近嗅轴处的嗅孔最多。由于纤毛分布不均,嗅上皮可分为裸露区和非裸露区,一般裸露区和非裸露区边界清晰,嗅轴上非感觉纤毛和微绒毛主要分布在非裸露区的凹槽里。嗅轴和嗅板近嗅轴处裸露区面积较大,嗅轴裸露区上皮被一系列的连续的微脊切割成多边形,多边形内具有许多隆起与小孔。嗅轴处正是嗅囊中水流回流的区域,为感受水中气味的重要位置,推测与洞穴生活的习性有密切关系。多斑岭鳅嗅囊形态属于G型,这类鱼类其嗅觉功能在鱼类生命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近缘的地表种相比,多斑岭鳅具有较多的嗅板数目、较多数量感觉纤毛和微绒毛,且其嗅囊长径与眼球径比值大于1,这些都揭示了其为"嗅觉"鱼类,表现出了对洞穴黑暗环境的适应。
- 黄金清李高岩彭瑞明张春光赵亚辉
- 关键词:洞穴鱼类扫描电镜
- 一种模仿动物嗅觉器官结构的立体电子鼻
- 一种模仿动物嗅觉器官结构和信息处理机制的立体电子鼻,它具有两个类似生物那样的“鼻”和“颈”:两“鼻道”内传感器能分别感应来自不同方位的气味分子浓度,“颈”可以带动“鼻”自由转动,扫描周围环境不同方位上气味分子空间分布信息...
- 陆方杰罗婵媛郑苏娅
- 文献传递
- 一种模仿动物嗅觉器官结构和信息处理机制的立体电子鼻
- 一种模仿动物嗅觉器官结构和信息处理机制的立体电子鼻,它具有两个类似生物那样的“鼻”和“颈”:两“鼻道”内传感器能分别感应来自不同方位的气味分子浓度,“颈”可以带动“鼻”自由转动,扫描周围环境不同方位上气味分子空间分布信息...
- 陆方杰罗婵媛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赵亚辉

- 作品数:90被引量:427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鱼类 洞穴鱼类 鱼类多样性 多样性 鲤形目
- 张春光

- 作品数:97被引量:506H指数:1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鱼类 鲤形目 鲤科 物种多样性 金线鲃属
- 李高岩

- 作品数:24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马口鱼 洞穴鱼类 形态测量学 嗅觉器官 多样性
- 刘东

- 作品数:75被引量:206H指数:9
-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
- 研究主题:刀鲚 鱼类 长江 沿岸 日本鳗鲡
- 张振玲

- 作品数:5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研究主题:嗅觉器官 光镜 扫描电镜观察 鱼类 扫描电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