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1篇“ 回火稳定性“的相关文章
新型Cr-Mo-V热冲压模具钢的热导率和回火稳定性
2023年
以H13钢为参照,采用激光热导仪,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研究了新型热冲压模具Cr-Mo-V钢(GYCM)的热导率和回火稳定性。结果表明,经1030℃奥氏体化30 min油淬后,GYCM钢在600℃保温2 h回火2次和H13钢在580℃保温2 h回火2次后的硬度均约为50 HRC。相同试验条件下,同硬度GYCM钢和H13钢的热导率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不同,GYCM钢的热导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而H13钢的热导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且在100~500℃温度范围内,GYCM钢的热导率均高于H13钢,高出20.42%~36.63%。在600、650℃试验温度下,GYCM钢回火后析出大量的尺寸稳定的纳米级Mo和V碳化物,在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时间内粗化程度较低,有效降低回火马氏体的软化程度,因此,GYCM钢比H13钢具有更高的回火稳定性
李爽王真付俊薇夏明媚滑英丽张铮
关键词:回火稳定性热导率
稀土镧对H13模具钢回火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本工作研究了稀土镧对H13模具钢在极限服役温度下的回火稳定性和抗氧化性的影响。随着镧元素的质量分数由0%增大至0.570%,H13模具钢在620℃下加热50 h后的硬度降低值先减小后增大,镧含量为0.052%时H13模具钢的回火稳定性最好,这主要是因为碳化物在回火过程中的融合长大受到了抑制。但是,当镧含量达到0.570%时,铁素体的再结晶受到显著抑制,基体组织为粗大的板条状铁素体,导致H13模具钢回火稳定性降低。添加0.052%的镧对长时间加热后的位错密度影响不显著,这说明稀土镧对H13模具钢回火稳定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碳化物和铁素体晶粒的演化。另外,随着镧元素的质量分数由0%增大至0.094%,在650℃加热100 h后H13模具钢的氧化层变得更加光滑和致密,氧化层厚度由48.4μm减小至30.6μm。添加镧元素促进了针状氧化物的形成,并减弱了内氧化。
赵帆周文健张志豪
关键词:模具钢稀土回火稳定性抗氧化性
锰对贝氏体钢中残余奥氏体回火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23年
为探索锰含量的变化(锰质量分数为0.1%(0.1Mn钢)和1.5%(1.5Mn钢))对无碳化物贝氏体钢中残余奥氏体(RA)回火稳定性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及透射电镜(TEM)等试验方法对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1Mn钢的热轧态组织主要是由粒状贝氏体(GB)+板条贝氏体(LB)组成,而1.5Mn钢的热轧态组织主要以板条贝氏体为主,且1.5Mn钢中残余奥氏体含量较高,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优于0.1Mn钢。在经过300~500℃回火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逐渐下降至完全分解,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但伸长率逐步增加。300℃回火性能最佳,原因主要是由于残余奥氏体在300℃回火中,块状残余奥氏体分解为过饱和马氏体/贝氏体,碳从过饱和马氏体/贝氏体中扩散至邻近残余奥氏体中使其含量增加,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在拉伸的过程中产生了TRIP效应,从而使试验钢的强塑性得到提升。1.5Mn钢的性能明显优于0.1Mn钢,因为锰可以与碳产生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奥氏体的稳定,提高伸长率,另外锰含量的增加使碳当量也提高,强度增强。基于修正C-J模型对两试验钢在拉伸过程中的加工硬化行为进行表征,发现1.5Mn钢的应变硬化指数始终大于0.1Mn钢的应变硬化指数,且试验钢均表现3个阶段的应变硬化特性。
张绍龙周雯胡锋胡锋潘先明
关键词:贝氏体钢残余奥氏体回火
焊缝针状铁素体回火稳定性及耐腐蚀性研究
采用氧化物冶金技术,在焊接过程中形成大量针状铁素体组织,能够使焊接热影响区组织结构保持良好的强度和韧性,达到焊接接头的技术要求。钢制安全壳作为第三代核电设备的组件,也采用氧化物冶金技术进行焊接,在焊缝中形成大量针状铁素体...
胡富昇
关键词:针状铁素体动力学电化学
一种TMCP工艺生产的高抗回火稳定性的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一种TMCP工艺生产的高抗回火稳定性的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该钢板的微观结构为针状铁素体+多边形铁素体+细小弥散分布的MA组织,钢板的元素组分质量百分比为C 0.06~0.10,Si 0.20~0.40,Mn ...
孙宪进罗元东许峰诸建阳苗丕峰许晓红白云林涛石艾来徐光琴芦莎陶君
一种TMCP工艺生产的高抗回火稳定性的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一种TMCP工艺生产的高抗回火稳定性的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该钢板的微观结构为针状铁素体+多边形铁素体+细小弥散分布的MA组织,钢板的元素组分质量百分比为C 0.06~0.10,Si 0.20~0.40,Mn ...
孙宪进罗元东许峰诸建阳苗丕峰许晓红白云林涛石艾来徐光琴芦莎陶君
文献传递
焊前和焊后淬回火对SDDVA钢堆焊层回火稳定性和抗热熔损性能的影响
2022年
对SDDVA钢进行钨极氩弧堆焊和淬回火处理,研究了焊前和焊后淬回火工艺对堆焊层回火稳定性和抗热熔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工艺下堆焊层的组织均为回火马氏体,但是焊后淬回火工艺下堆焊层中析出了更多弥散分布的碳化物且组织更细小,马氏体组织更稳定;焊后淬回火工艺下堆焊层经600℃×48 h回火后的硬度降低幅度仅为10.2%,小于焊前淬回火工艺的30.4%;在700℃铝液熔损试验中,焊前淬回火工艺下堆焊层的熔损质量损失大于焊后淬回火工艺,界面层的厚度较大,堆焊层与铝液的反应更加剧烈;焊后淬回火工艺下堆焊层具有更优异的回火稳定性和抗热熔损性能。
吴少君郭鹏郭鹏左鹏鹏李玲
关键词:堆焊层回火稳定性
690 MPa级海洋平台用特厚齿条钢的回火稳定性被引量:2
2022年
研究了长时间回火(2,4和8 h)对海洋平台用齿条钢A514 GrQ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回火过程中,淬火态马氏体板条组织发生回复,C,Cr,Mo和V等元素扩散,析出MC,M_(2)C和M_(23)C_(6)型碳化物,回火2 h后碳化物类型趋于稳定,并发生Ostwald熟化现象;随着回火时间的增加,实验钢的抗拉强度由淬火态的1100 MPa逐渐降低到回火8 h时的813 MPa,屈服强度由淬火态的931 MPa逐渐降低至回火8 h时的725 MPa;淬火态实验钢回火2 h后,-60℃冲击功由淬火态的187 J增加至238 J,继续增加回火时间,冲击功趋于稳定,约为245 J;延伸率由淬火态的15.2%增加至回火2 h时的16.7%,并且随着回火时间的增加,升高至回火8 h时的19.5%.实验钢在600℃回火2~8 h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回火稳定性和强韧性匹配,最佳回火时间为2 h.
刘庚李慧杰王庆海叶其斌
关键词:回火时间强韧性
一种提高35MnBH圆钢淬透性和回火稳定性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35MnBH圆钢淬透性和回火稳定性的方法,所述35MnBH圆钢的生产工艺流程为:LD转炉冶炼→LF精炼炉精炼→RH真空脱气→连铸→加热炉加热→除鳞机除鳞→轧制→测径仪测直径→减定径机组定径轧制→轮廓仪...
张虎李祥才顾相田侯世耀张琳琳王超柯加祥吴志敏赵换霞于文浩邢瑞
文献传递
一种回火稳定性好的高强度铸件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回火稳定性好的高强度铸件,包括铸件本体,所述铸件本体为一体式结构,由铁、钼、硅、钒、镍、铬、锆、硼以及碳组成,各成分所占重量份数分别为:所述铁占63‑74份,所述钼占21‑26份,所述硅占6‑10份,所述...
唐耀中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吴晓春
作品数:519被引量:1,594H指数:21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热作模具钢 模具钢 H13钢 塑料模具钢 冷作模具钢
胡心彬
作品数:68被引量:234H指数:11
供职机构:湖北工业大学
研究主题:热作模具钢 热疲劳 H13钢 SUB 铝合金表面
江锋
作品数:5被引量:32H指数:2
供职机构:湖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热作模具钢 回火稳定性 热疲劳性能 微合金化 淬火
李青春
作品数:81被引量:103H指数:5
供职机构:辽宁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球墨铸铁 磁性能 过共晶铝硅合金 贝氏体 脉冲电流
陈建亭
作品数:8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
研究主题:热作模具钢 热疲劳性能 碳化物 高强韧性 回火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