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1篇“ 圈养种群“的相关文章
- 云南玉溪绿孔雀遗传多样性分析:与圈养种群的比较被引量:3
- 2022年
- 绿孔雀(Pavo muticus)是备受关注的濒危物种。我国南方曾广泛分布的云南亚种(P.m.imperator)目前收缩到中部、南部和西部的局部地区,近年来陆续开展了野外种群调查,但遗传多样性的分析和评估尚未开展。本研究利用从玉溪市新平和峨山交界处采集的野外绿孔雀自然脱落的羽毛,采用11对微卫星标记分析遗传多样性和结构,并与国内主要圈养种群(建群者来自瑞丽地区和其他未确定的地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受到近交的影响,遗传多样性进一步丢失的风险较高。遗传结构上,该野生种群和圈养种群的个体被划分为3个亚群,野生种群作为独立的1个亚群,在遗传上有别于圈养种群所含的2个遗传谱系,说明云南省分布的绿孔雀有着显著而复杂的地理分化。当前需要开展系统的谱系地理学研究,以加强族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为目标,通过生态廊道或个体转移等方式增加遗传交流的机会,扭转遗传多样性随近交的深化而不断丢失的趋势。
- 刘思霞张馨元晏鸣霄杜焓瑜杨金城李广龙官文渊杨守庄徐艳春
- 关键词:绿孔雀近交
- 基于微卫星DNA的扬子鳄野外放归个体筛选及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预测
-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国特有的鳄类动物,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世界上现存23种鳄类中最濒危的一种。伴随着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的攻克,目前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的圈养扬子鳄种群规模...
- 章新月
- 关键词:扬子鳄野外放归圈养种群微卫星分子标记
- 朱鹮圈养种群与野外重引入种群行为差异研究被引量:8
- 2020年
- 2014年12月—2015年9月、2016年3月—6月,采用扫描观察法结合焦点动物观察法交替对德清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种群的朱鹮个体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按照朱鹮行为的功能和目的共计描述定义朱鹮行为8类55种,其中停歇行为4种、警戒行为4种、整理行为10种、运动行为3种、社会行为8种、繁殖行为12种、觅食行为7种、刻板行为7种。比较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的行为差异发现:圈养朱鹮种群傍晚飞至夜宿栖杠和清晨飞离夜宿栖杠时的光照强度显著低于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傍晚飞至夜宿栖树和清晨飞离夜宿栖树时的光照强度(P<0.01);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在行为类别时间分配上具有显著差异(P<0.01),圈养朱鹮种群的停歇行为、繁殖行为均显著多于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而警戒行为、社会行为和觅食行为则显著少于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P<0.01);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的整理行为的日节律高峰均发生在7:00—8:00和14:00—15:00,而相比圈养朱鹮种群,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表现出较多的觅食行为的日节律高峰。这些结果表明:德清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通过改变各行为类型的时间分配和日节律,已经开始逐步适应野外复杂的生存环境。本研究对继续进行朱鹮野外重引入,改善朱鹮圈养环境以及更好地保护朱鹮具有重要意义。
- 邱国强付春正张睿灿万秋红方盛国
- 关键词:朱鹮圈养
- 国内蜂猴非法贸易与救护圈养种群行为研究
- 蜂猴长期以来被广泛用作食物、传统药材或宠物饲养等,目前仍持续受到非法贸易的严重威胁。随着管控力度的加强,越来越多的贸易个体被没收或救助并送往救护中心或动物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圈养种群。本研究通过评估国内蜂猴非法贸易现状及...
- 王钰
- 关键词:公众认知动物福利
- 文献传递
- 基于AFLP技术对林麝(Moschus berezovslii)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麝为亚洲特有经济物种,其雄麝所泌麝香作为传统中药材和名贵香料,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麝香高额利益驱动下的偷猎活动加上栖息地的破坏,致使我国麝资源从20世纪50~60年代的250万头降至目前的不足10万头。人工养殖是开展麝...
- 祁红
- 关键词:林麝马麝物种鉴定
- 中国白鹤圈养种群现状与保护被引量:6
- 2018年
- 根据2016年中国圈养白鹤谱系数据,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v1. 66软件和PMx v1. 2对全国白鹤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学和遗传学分析。研究发现,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全国圈养白鹤共119只,分布在31家单位。种群的年龄结构不合理,0~7岁年龄层的个体较少,未知性别比例过高,占47. 06%。种群建立者8只(3只已死亡),贡献值和繁殖后代数不均衡;潜在建立者78只,未知性别占47. 4%。目前种群基因多样性为86. 1%,根据过去40年种群增长趋势预测,白鹤种群数量和基因多样性将不断降低,20年后数量将降至70只左右,基因多样性降至79%; 100年后,数量将减少至10只左右,基因多样性降至9. 9%。为增加白鹤圈养种群数量,促进种群健康发展,建议加大白鹤保护力度,改善白鹤饲养环境;对未知性别个体进行性别鉴定;加强机构间合作繁殖,增加潜在建立者繁殖机会;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白鹤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水平。
- 赵娟崔多英谢钟刘农林
- 关键词:白鹤圈养种群迁地保护
- 华东地区动物园黑猩猩圈养种群现状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华东地区黑猩猩圈养种群现存80只(包括34只雄性,46只雌性),种群增长率为0.054。雌性最早繁殖年龄为9岁,雄性最早为10岁,超过29岁后繁殖率明显下降。目前,圈养种群有15个建立者,存活后代18只,还有51个潜在建立者。基因多样性为92.94%,平均近亲系数为0.013 9,平均亲缘关系值为0.070 6。建议各机构加强交流,开展合作繁殖,大力挖掘潜力者,保持种群健康长效地发展。
- 朱迎娣
- 关键词:黑猩猩圈养种群统计学遗传学
- 川金丝猴圈养种群繁殖能力与管理对策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圈养种群的未来发展主要依靠圈养出生个体的繁殖。通过比较圈养出生个体与野外捕获个体两组之间的繁殖能力,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圈养出生个体的繁殖期、存活率低于野外捕获个体,而死亡率高峰的出现早于野外捕获个体。圈养出生个体组中成为繁殖者的比率,以及平均繁殖胎数都低于野外捕获个体组。近5年间,圈养种群中圈养出生的育龄个体数量逐年增加,而每年的繁殖者总数逐年减少,相比较,野外捕获个体的繁殖能力保持稳定。针对这种情况,今后饲养管理中应研究改善对圈养出生个体的饲养管理方式,提高圈养出生个体的繁殖能力。在种群管理方面,应控制川金丝猴饲养单位数量,把重要的育龄个体饲养在有繁殖技术的机构中,提高育龄个体成为繁殖者的比率。圈养管理应更多借鉴野外种群的社群生活方式,如社群结构、社群个体变更方式等,以提高圈养出生个体幼仔和亚成体的存活率,并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于泽英夏琪范晓泽
- 关键词:川金丝猴圈养种群繁殖能力管理对策
- 基于线粒体DNA的蜂猴圈养种群遗传分化研究
- 蜂猴(Nycticebus bengalensis)系夜行、树栖的小型低等灵长类。蜂猴的野外种群广泛分布于印度东南部、孟加拉东部、缅甸、越南中部和北部、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半岛北部和中国南部。蜂猴的自然种群在中国...
- 何鑫
- 关键词:蜂猴圈养种群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分化
- 文献传递
- 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突破500只 我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 2018年
- 我国一直重视大熊猫保护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特别是大熊猫保护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大熊猫保护事业科学发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8月1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并对有关热点问题答记者问。
- 王琪
- 关键词:野生动植物保护大熊猫种群数量圈养新闻发布会草原
相关作者
- 黄炎

- 作品数:79被引量:237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大熊猫 圈养大熊猫 卧龙自然保护区 野化培训大熊猫 放归
- 庾太林

- 作品数:38被引量:153H指数:8
- 供职机构:教育部
- 研究主题:黑颈长尾雉 鸟类 白颈长尾雉 生态学 桂林两江国际机场
- 李淑玲

- 作品数:52被引量:7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丹顶鹤 扎龙保护区 繁殖行为 繁殖期 动物学
- 夏珊

- 作品数:16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成都师范学院
- 研究主题:林麝 DRA 遗传多样性研究 圈养种群 基因多态性
- 由玉岩

- 作品数:78被引量:111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动物园
- 研究主题:圈养 大熊猫 人工巢箱 北京动物园 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