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1篇“ 地球圈层“的相关文章
- 黄土沉积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被引量:21
- 2020年
- 黄土是地球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沉积物之一,黄土的分布区也是旱作农业起源地和古文明的发祥地,养育了地球上数以亿计的人口。作为一种风力搬运的沉积物,黄土也是古气候变化的重要信息载体。长期以来,中外科学家已经对黄土的物理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古气候学等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本文旨在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出发,将黄土物质的产生、搬运、堆积及沉积后的成土过程与地球岩石圈、水圈(包括冰冻圈)、大气圈、生物圈的演化联系起来,将黄土作为一个窗口,揭示出看似单一的地质事件(黄土沉积)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之间的内在关联。
- 孙继敏
- 关键词:黄土地球系统科学圈层相互作用
- 非均匀适应性球体退化八叉树剖分地球圈层空间格网
- 2018年
- 适应性球体退化八叉树剖分算法解决了地球半径及球面维度的分辨率非均匀变化问题,但是该算法在单独细分的方向上仍是均匀的,无法解决在球面或者径向分辨率非均匀变化的问题。本文在适应性球体退化八叉树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非均匀适应性球体退化八叉树剖分地球圈层空间格网的方法。并以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空间格网为例,阐述剖分理论、剖次计算公式和剖次计算过程。实验表明:该算法可有效地减少低分辨率数据处的空间格网冗余。
- 李青李青元刘孝璐魏竹斌
- 关键词:地球圈层非均匀
- 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对白垩纪大洋缺氧与富氧过程的制约被引量:4
- 2017年
- 白垩纪诸多地质事件中,以黑色页岩为特征的大洋缺氧事件和以红层为特征的大洋富氧环境尤其引人关注。本文探讨了白垩纪大洋从缺氧到富氧转化的过程与机制,认为上述沉积事件是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白垩纪岩石圈剧烈的岩浆活动,是缺氧、富氧事件发生的源动力,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共同作用是沉积事件发生的结果。具体过程为:白垩纪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改变了海陆面积的对比,并引起地球内部大量热能释放和大气中CO_2气体浓度的升高,最终导致大气温度的升高。海水温度的升高和CO_2浓度的增加导致海洋环境中溶解O_2的降低,缺氧事件随之而产生。同时,海底岩浆喷发在海底产生大量的富含铁元素的基性和超基性岩石,通过海底风化和热液活动,铁元素从岩石圈进入水圈。海水中的铁元素是海洋浮游植物宝贵的营养盐类,其含量的增加可激发浮游植物的大规模繁盛,而这一生命过程可以吸收海水中大量的CO_2,并且产生等量的O_2。随着海水中O_2浓度的不断升高,以富含Fe3+的红色沉积物为特征的海洋富氧环境出现。藏南和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典型剖面的数据证实大洋缺氧和富氧发生的韵律性,即缺氧事件之后往往伴随富氧环境的出现。研究认为,白垩纪大洋缺氧和富氧事件是同一原因导致的不同结果,地球圈层相互作用是其根本制约因素。由岩浆活动引起的缺氧事件和同样由其造成的富氧环境,其机制存在明显的差异,前者以物理、化学过程为主,后者除此之外还演绎了更为复杂的生物-海洋地球化学过程。
- 张振国霍少川冷春鹏高莲凤张盈付海丰
- 地球圈层空间网格理论与算法研究
- 科技发展推动人类的空间活动范围遍及陆海空天各个空间层次,空间观测范围扩大到地球系统各个圈层,空间探测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和军事经济活动呈现出全球立体分布、跨空间层次、跨时空尺度、跨专业领域的特点,需要建立在统...
- 曹雪峰
- 关键词:八叉树HILBERT曲线
- 文献传递
-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鲁教版)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 2009年
- 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点:内力、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貌形态。
- 李慎中
- 关键词:教学设计岩石圈地质构造力作
-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第一册)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中“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 2008年
- [教学设想]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的基本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解释和解决“大气的运动”、“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和“常见的天气系统”问题的理论依据。拟在教学过程中,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依据,以与生活、生产相联系的现实问题为切人点,拓展学生思维,学以致用。所以,首先,本节课采用图表分析法将教材的知识情景化、直观化,并以各知识点为线索,设计问题将其逐步展开,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联系实际,学习对生活、生产有用的地理。用大气的受热相关知识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去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三,重视学法指导和学习方法的总结,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第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老师设计问题的带领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多观察、多思考、多动口、多动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 张国宝
- 关键词:地理环境课标教材大气圈教学设计气候
- 再谈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已成为一个独立于地球圈层的人类圈
- 人类对自己在自然界位置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中,赫胥黎首先比较系统地证明了人猿同源。这一科学结论现已成为科学常识。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一系列全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进一步认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
- 陈之荣
- 关键词:地球圈层自然界
- 文献传递
-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Ⅰ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活动案例设计
- 2007年
- 一、学业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的概念;②了解陆地各种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③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分类、环节及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水循环的全过程图,掌握水循环的组成环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 李卫华
- 关键词:水循环地理环境高中地理圈层学业目标
- 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I):研究进展与成果被引量:3
- 2006年
- 由五大系统11个实验室组成的项目组,2000—2005年开展了以“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为主题的深海基础研究。项目以“热带碳循环”作为核心问题,依靠国际大洋钻探和国内“大洋专项”两大支柱,对西太平洋暖池和南海等海区进行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的研究,已圆满完成计划任务。一方面在南海大洋钻探的基础上,围绕热带海洋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向纵深发展,在“热带碳循环”研究中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另一方面依托国内大洋专项和国内外合作航次,在深海研究和圈层相互作用上朝横向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国际性成果,在我国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深海研究力量。对该项目的设计和进展做了简单而又全面的阐述,对于古环境研究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将另有续篇介绍。
- 汪品先翦知湣刘志飞
- 关键词:深海研究地球系统圈层相互作用
- 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II):气候变化的热带驱动与碳循环被引量:27
- 2006年
- 地球轨道变化驱动冰期旋回的理论是气候演变研究在20世纪的最大突破。然而以65°N太阳辐射量为准的传统轨道理论,忽视了低纬区和碳循环的作用。本项目以“西太平洋暖池”为重点,通过地质资料和气候数值模拟的结合,揭示了“西太平洋暖池”和东亚季风发育的阶段性,发现了暖池海区冰消期表层水升温超前于北半球冰盖的融化。在南沙海区发现了碳同位素有40—50万年长周期,经过全球对比和对意大利上新世地层的实测与分析,证明这是世界大洋碳储库对于地球运行轨道偏心率长周期的响应,并推测是通过浮游植物群改变有机碳在海洋碳沉积中的比例所致。研究表明热带驱动和碳循环在气候演变中重要性,其正确认识是预测气候长期演变趋势的前提。是“深海973”项目总结报道之后的续篇,对上述成果作专题讨论。
- 汪品先翦知湣刘志飞
- 关键词:西太平洋暖池东亚季风
相关作者
- 陈之荣

- 作品数:10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地球 生物圈 读本 自然界 地球系统
- 焦念志

- 作品数:232被引量:1,433H指数:24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
- 研究主题:碳 生物碳 微型生物 气候变化 微生物
- 张中信

- 作品数:1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长春科技大学应用理学院
- 研究主题:天文周期 地质旋回 地球圈层
- 傅绥燕

- 作品数:74被引量:125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磁暴 磁层顶 磁重联 亚暴 磁层亚暴
- 羊向东

- 作品数:135被引量:1,982H指数:3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 研究主题:湖泊 硅藻 古气候 湖泊沉积 环境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