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03篇“ 基底动脉尖“的相关文章
基于通项入脑属目系针刺治疗基底动脉综合征验案1则
2025年
基底动脉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基底动脉顶端2 cm以内“树干”状血管结构狭窄或闭塞,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导致以丘脑、中脑、桥脑、小脑以及颞叶内侧面、枕叶等部位梗死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此病归属中医“中风”范畴,多为气血阴阳失衡,瘀血、痰浊、肝风等病理因素引起气血逆乱、上犯脑窍而发。文章列举1例累及双侧动眼神经导致双侧上睑下垂的TOBS患者验案,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通项入脑属目系”理论行针刺治疗,疗效显著。
王琼瑶杨声强朱重政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针刺疗法验案
CT血管造影影像组学评估基底动脉动脉瘤破裂风险
2025年
目的观察CT血管造影(CTA)影像组学评估基底动脉动脉瘤(BTA)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33例BTA患者,根据BTA破裂与否分为破裂组(n=39)与未破裂组(n=94),并按7∶3比例划分训练集(n=93)与测试集(n=40)。针对CTA提取BTA影像组学特征并筛选其中最优者,计算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分别利用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决策树(DT)及K近邻(KNN)算法基于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机器学习(ML)模型,基于Radscore建立Radscore模型;再利用后者联合临床及常规影像学表现建立联合模型。对比分析上述各模型鉴别破裂与未破裂BTA的效能。结果最终选出4个BTA最优影像组学特征,以之建立的LR、RF、DT及KNN 4种影像组学模型鉴别训练集破裂与未破裂BT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0、0.816、0.817及0.795,在测试集分别为0.795、0.793、0.786及0.824;4种模型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饮酒史、BTA形态及Radscore均为BTA破裂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以之建立临床-常规影像学模型。针对全部133例,联合模型鉴别BTA破裂与未破裂的AUC为0.877,Radscore模型为0.775,而临床-常规影像学模型为0.677,前者明显高于后两者(P均<0.05)。结论CTA影像组学有助于评估BTA破裂风险;联合临床及常规影像学表现可进一步提高其效能。
刘松田超任涛曹宸靳松夏爽
关键词:动脉瘤破裂
基底动脉动脉瘤CTA图像特点与破裂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动脉瘤(BTA)CT血管造影成像(CTA)形态学特点与动脉瘤破裂的关系。方法收集62例BT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未破裂组(n=40)与破裂组(n=22)。比较2组患者术前CTA检查的形态学特点,并分析造成BTA患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组患者BTA形态、BTA纵横比、基底血管角(BVA)、P1-P1角、分叉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动脉瘤数目、BTA大小比、动脉瘤角(AA)、血流角(FA)、双侧小脑下动脉夹角(SCA-S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动脉瘤破裂为自变量,以单因素分析存在统计学差异指标为变量,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TA形态、BTA纵横比、BVA、P1-P1角是BTA患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使用CTA检查BTA可清晰显示瘤体形状、大小等形态学特点,其中BTA形态、BTA纵横比、BVA角、P1-P1角是BTA患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
聂银银时玉春陈淑宽张海豹张瑞范倩倩
关键词:形态学特点动脉瘤破裂
基底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颈髓梗死2例
2024年
颈髓梗死是神经介入手术罕见且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报道2例基底动脉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颈髓梗死患者,1例死亡,1例遗留严重残疾且需呼吸机辅助转回当地医院。2例患者双侧椎动脉均势,术中均在导引导管到位后出现椎动脉内血流淤滞未予重视,颈髓梗死考虑与脊髓供血动脉低灌注/微栓塞有关。后循环病变介入手术过程中保证路径侧椎动脉前向血流通畅是避免颈髓梗死的关键。
张欢高小平梁辉谢春
关键词:动脉瘤基底动脉尖神经介入
Neuroform Atlas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附21例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单支架在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辅助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并采用Neuroform Atlas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采用Raymond-Roy分级表对动脉瘤术后即刻闭塞情况进行评估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Hunt-Hess分级和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治疗前后及后续随访中患者的神经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并依据术后3~6个月DSA随访结果评价动脉瘤的短期闭塞效果。观察并记录随访期间新发缺血性卒中或动脉瘤破裂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共有21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5例为破裂动脉瘤(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3例,Ⅲ级1例和Ⅳ级1例),6例为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患者均在单一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下完成栓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Raymond-RoyⅠ级)20例和瘤颈残留(Ⅱ级)1例。术中及围手术期未观察到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出院前mRS评分0~1分16例,2分3例和3分2例。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3~14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mRS评分0~1分19例,2分1例,3分1例;12例术后3~6个月行DSA,动脉瘤均完全闭塞(Raymond-Roy分级Ⅰ级)同时未见载瘤动脉狭窄或支架内闭塞。结论Neuroform Atlas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宽颈动脉瘤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丁立山陈清亮李腾飞申猛梁昊郑鸣李照军马骥
关键词:动脉瘤基底动脉尖栓塞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处理(附1例报告)
2024年
目的总结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对1例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突发头晕、意识丧失入院,头颅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考虑颅内动脉瘤破裂可能,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提示基底动脉动脉瘤,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底动脉动脉瘤破裂,拟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过程中,因左椎动脉严重迂曲上行困难,术中反复操作造成血管内皮损伤,术中造影见左侧椎动脉V4段内充盈缺损,考虑血栓形成堵塞基底动脉。因反复尝试导引导管及颅内支撑导管均不能通过左侧椎动脉起始部,术中讨论后改为经肱动脉入路经右侧椎动脉进入基底动脉内将血栓取出。抽吸出暗红色坚硬血栓及部分红色血栓后,可见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通畅。继续释放支架覆盖瘤颈部、放置弹簧圈入动脉瘤内栓塞基底动脉动脉瘤。再次造影示动脉瘤填塞致密,瘤颈部无残留,支架贴壁良好,血流通畅。术后应用替罗非班预防再次发生梗塞,患者好转后康复出院。结论右侧股动脉穿刺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基底动脉动脉瘤过程中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临床少见,属严重并发症,需结合术中造影结果迅速判断,抽出血栓或药物溶栓,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及患者围术期安全。
丁立山郑鸣梁昊申猛李照军陈清亮
关键词: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颅内动脉瘤
多模态影像精准诊断基底动脉综合征
2023年
目的:应用多模态影像检查总结基底动脉综合征影像学表现,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影像信息,提高基底动脉综合征诊治的及时性和精准性,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3年7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共62例符合基底动脉综合征表现患者影像资料,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头部CT多模态、头部MRI多模态、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回顾性分析基底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颅脑影像学表现,统计不同影像方法检出该病的阳性率,观察头部CT平扫、头部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组间脑梗死灶部位检出数量间差异。结果:本项研究中发现头部CT平扫基底动脉高密度征检出率84%,CTA在识别基底动脉栓塞/狭窄方面检出率100%;头部CT平扫、头部MRI平扫、DWI组间脑梗死灶部位检出数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灌注CTP、多模态MRI评估脑缺血/梗死范围更精确;DSA能更准确显示基底动脉栓塞/狭窄程度。结论:多模态影像检查明显提高基底动脉综合征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丽娟孙俊旗万志方陈振松黄钟情赵国栋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梗死
阿加曲班治疗基底动脉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2023年
目的观察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发病48 h内基底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2年5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治疗的56例基底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他汀、调控血糖、血压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阿加曲班注射液,前2 d 60 mg/d持续静脉泵入,持续48 h,后改为10 mg/次,2次/d,持续5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4.29%和89.2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BI评分治疗组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发病后48 h内基底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良好,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王成友刘维洲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BARTHEL指数
MRI结合MRA在基底动脉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23年
评估基底动脉综合征诊断中MRI+MRA的价值。方法 以52例基底动脉综合征患者为样本,参与研究的时间为2022年2月-2023年2月,入院后均行MRI检查,后行MRA检查,检查完成后行MRI+MRA检查,比较各检查方案的准确性,评估满意度,观察综合检查的病灶分布情况,评估图像特征。结果 联合检查有100.00%的阳性检出率,准确率为100.00%,比MRI检查(92.31%)高,比MRA检查(90.38%)高,符合正态分布,P<0.05。联合检查有98.08%的检出满意率,比MRI检查(84.62%)高,比MRA检查(86.54%)高,符合正态分布,P<0.05。经检查后71.15%的患者存在丘脑病灶,有65.38%的患者存在小脑病灶,有38.46%的患者存在中脑病灶,有30.77%的患者存在枕叶病灶,有34.62%的患者存在颞叶病灶。52例患者中,有36例为双侧病灶,有16例为单侧病灶,一般为多发性病灶,有对称性分布的特点,常见两侧丘脑同时受累的情况,典型症状为蝶形对称分布。经检查后病灶为小片状、点状,可观察到清晰边界。DWI结果为高信号,T1WI结果为长信号,T2WI结果为高信号。结论 MRI+MRA诊断准确性高,图像特征清晰,能提高基底动脉综合征诊断满意度。
张媛杨雪茹
关键词:MRA满意度MRI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基底动脉综合征研究进展
2022年
基底动脉综合征(TOBS)是由基底动脉顶端的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基底动脉综合征起病急,进展快,病情较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被漏诊误诊,并且一般预后不良,治愈率低,致残率高,因此,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现就基底动脉综合征的概念、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陈丽君苗兰鱼郑义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影像学检查

相关作者

宿英英
作品数:301被引量:2,054H指数:24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预后 脑死亡 神经系统疾病 脑死亡判定 脑梗死
王薇
作品数:182被引量:5,316H指数:3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心血管病 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发病危险
张杰文
作品数:291被引量:1,047H指数:15
供职机构:河南省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阿尔茨海默病 脑梗死 帕金森病 脑炎 病理机制
刘建民
作品数:962被引量:5,737H指数:28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黄清海
作品数:547被引量:2,812H指数:26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介入治疗 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