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0篇“ 大绒鼠“的相关文章
冬季横断山不同地区食性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比较分析
闫博文
骨骼形态和9种生长因子在不同纬度分布体型调节中的作用
廖雨秋
外源瘦素注射对昆明和理地区适应性产热的影响
2023年
小型哺乳动物通过产热能力的调整来应对环境的胁迫。为探究外源瘦素对不同地区(Eothenomys miletus)适应性产热的影响,选取云南昆明和理地区捕获的各14只,置于25℃±1℃,光周期为12L∶12D的环境中,每日腹腔注射瘦素,持续28 d。以LT502电子天平每两天测定的体重,采用食物平衡法每两天测定摄食量,以便携式呼吸代谢测量系统每7天测定静止代谢率(RMR)、非颤抖性产热(NST)。第28天处死动物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线粒体蛋白含量、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解偶联蛋白1(UCP1)含量、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甲状腺素(T_(4))、瘦素水平以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结果表明,注射瘦素后昆明和理地区的体重和摄食量显著降低,RMR和NST增强,肝脏中线粒体蛋白含量和COX活性,褐色脂肪组织(BAT)中COX活性和UCP1含量,及血清T_(3)、T_(4)、T_(3)/T_(4)比值、TRH和CRH浓度均增加。瘦素水平与体重、摄食量呈负相关,血清T_(3)水平与NST和UCP1含量呈正相关。此外,注射前昆明地区的体重和摄食量高于理地区,但RMR和NST低于理地区。外源注射瘦素后昆明地区的体重变化高于理地区,而摄食量、RMR和NST的变化低于理地区。总之,外源瘦素注射降低了两地区的体重和摄食量,增加了其产热能力和能量代谢,说明瘦素参与了其体重和产热调节。此外,理地区对外源瘦素注射更为敏感,这可能与该地区栖息环境温度较低,食物质量较差有关。
陈辉宝贾婷章迪张浩王政昆朱万龙
关键词:大绒鼠瘦素甲状腺激素适应性产热地理分布
云南不同地区种群的表型性状差异与分子遗传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2023年
为探究云南不同地区Eothenomys miletus的表型性状差异(PST)和分子遗传差异(FST),本研究采集了云南省5个不同地区(德钦、香格里拉、丽江、剑川和哀牢山)的73只,首先对14个表型数量性状进行差异分析,基于性状数据计算PST,并通过简化基因组学所获得的高质量SNPs,计算两两种群间的成对FST。结果发现,除下齿列长外,种群间的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种群间的PST均于FST;海拔差与种群间的体质量、体长、尾长、前肢长、最眶间距和上齿列长等的PST呈正相关关系,冬季平均温度差与体质量、体长、尾长、前肢长和最眶间距呈正相关关系,冬季总降水量差与躯干长、耳长的PST呈正相关关系,而地理距离与种群间各性状的PST无相关关系。这表明,云南不同地区的表型性状受到较明显的选择压力,而海拔、环境温度和降水量可能是影响其种群间表型分化的环境因子。
任月贾婷张浩王政昆朱万龙
关键词:大绒鼠
限食、禁食条件下昆明和理地区AMPK信号通路在体重调节中的作用
动物生理特征的表型可塑性变化是其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重要的生存策略,异域分布的同一物种的生理适应策略存在着地区差异。小型哺乳动物需采取不同的生活史策略来应对环境和食物的变化。其中,体重调节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策略,而胃饥饿素(...
刘毓婷
关键词:大绒鼠GHRELINLEPTIN
外源褪黑激素、瘦素对昆明和理地区体重和产热的影响
在自然环境中,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形态、生理、行为和繁殖等特征的季节性变化是其适应环境的重要策略。体重、能量代谢和产热能力等方面的调节是其应对光周期、环境温度、食物资源(数量和质量)等环境条件季节性变化的重要生理策略。本文...
陈辉宝
关键词:大绒鼠褪黑激素瘦素体重适应性产热
农田害持续能量摄入调节机制的研究
持续能量摄入(sustained energy intake,SEI)在决定动物的地理分布、生存适应、繁殖成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但SEI受到许多因素限制。目前,关于SEI限制的学说主要有四种:1、SEI受动物自身...
张浩
关键词:大绒鼠静止代谢率
冬季横断山不同海拔(Eothenomys miletus)适应对策的研究
小型哺乳动物体重及能量代谢的生理调节是其应对环境变化的主要策略。动物生存必须获取和消耗能量。在高海拔条件下动物表现出多种适应性变化,如体重、产热特征、生理指标、表型特征、以及血液指标等会发生变化。横断山区位于中国西南部,...
韩春艳
关键词:大绒鼠瘦素MC1R血红蛋白肌红蛋白
外源褪黑激素通过调节摄食和产热降低的体重
2022年
褪黑激素(MEL)是一种向动物传递光周期信息的分子,也参与能量稳态的调节。为探讨外源褪黑激素对(Eothenomys miletus)体重、能量代谢及体温调节的影响,将置于(25±1)℃,光周期12 L∶12 D(白昼与黑夜各12 h)的环境中,每日腹腔注射褪黑激素(20μg/kg),共28 d。结果发现,注射外源性褪黑激素后,的体重和摄食量显著降低,摄水量增加;核心体温和肩胛间皮肤温度显著升高;静止代谢率(RMR)和非颤抖性产热(NST)显著升高;肝和褐色脂肪组织(BAT)中的线粒体蛋白含量、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性升高;褐色脂肪组织中的总蛋白、解偶联蛋白1(UCP1)、α-磷酸甘油氧化酶(α-PGO)、T45′-脱碘酶(T45′-DII)活性显著升高,但对肝总蛋白和α-PGO无显著影响;血清中瘦素、三碘甲腺原氨酸(T3)浓度显著上升,甲状腺素(T4)浓度显著降低。此外,注射褪黑激素后睾丸重量显著降低,表明其导致性腺退化。相关分析表明,解偶联蛋白1含量和三碘甲腺原氨酸浓度呈正相关,T45′-脱碘酶活性和三碘甲腺原氨酸含量呈正相关,暗示T45′-脱碘酶可能在褪黑激素诱导褐色脂肪组织产热中起重要作用。总之,外源褪黑激素可能通过抑制摄食和增加产热降低了的体重。
陈辉宝贾婷张浩王政昆朱万龙
关键词:大绒鼠褪黑激素瘦素褐色脂肪组织产热体重
冬季不同海拔MC1R基因的表达量及UCP1、Hb、Mb含量的比较
2022年
为探究横断山冬季不同海拔的毛色差异、生理及血液指标的变化情况,自北向南从德钦、香格里拉、丽江、剑川和哀牢山5个地区按高海拔至低海拔进行采样,通过PCR扩增黑素皮质素受体1(melanocortin receptor 1,MC1R)基因序列,使用FQ-PCR测定其皮肤的MC1R基因表达量,并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褐色脂肪组织中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含量、血清中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含量。结果表明:扩增出的MC1R基因片段为约200 bp的部分序列;哀牢山和剑川地区的MC1R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丽江、香格里拉和德钦地区;德钦和香格里拉地区的UCP1含量和肌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哀牢山、剑川和丽江地区;5个地区间血红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通过改变MC1R基因的表达量来改变毛色,还通过升高肌红蛋白含量和UCP1含量来增加产热能力,从而适应横断山不同海拔的环境变化。
韩春艳贾婷王炎王政昆朱万龙张浩
关键词:大绒鼠肌红蛋白

相关作者

王政昆
作品数:269被引量:422H指数:13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中缅树鼩 大绒鼠 高山姬鼠 冷驯化 产热
朱万龙
作品数:209被引量:280H指数:10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中缅树鼩 大绒鼠 高山姬鼠 冷驯化 能量代谢
郭宪国
作品数:206被引量:480H指数:12
供职机构:大理学院
研究主题:蜱螨亚纲 体表 革螨 小兽 恙螨
杨盛昌
作品数:36被引量:111H指数:7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大绒鼠 血清瘦素 细胞形态 蛤蚧 血液循环
张浩
作品数:63被引量:67H指数:4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中缅树鼩 大绒鼠 塑料 褐色脂肪组织 传送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