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06 篇“ 大陆碰撞造山带 “的相关文章
大陆 碰撞 造 山 带 榴辉岩相的熔体活动:来自南阿尔金基性麻粒岩中长英质脉体的证据被引量:2 2021年 本文通过对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基性麻粒岩中长英质脉体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及全岩主微量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首次限定了该区基性麻粒岩中长英质脉体的形成时代为491±2 Ma (MSWD=0.91),此年龄与寄主麻粒岩高压—超高温阶段(榴辉岩相)的变质时代在误差范围内近一致,表明长英质脉体形成于榴辉岩相的变质阶段。由于长英质脉体中锆石明显不同于寄主基性麻粒岩中变质锆石的形态特征,基本排除了长英质脉体中的锆石为捕获锆石的可能性。此外,该长英质脉体中的锆石具有少量的长石、石英包裹体和较低的Th/U比值(0.05-0.41),锆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显示其具有重稀土富集和Eu负异常的特征,这些证据表明长英质脉体中的锆石可能结晶于变质熔体之中。长英质脉体的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该脉体具有相对较低的K2O值,基本上排除了其来源于围岩长英质麻粒岩的可能,而且这些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与寄主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具有相似性,表明形成长英质脉体的熔体为内部来源。结合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其可能为基性麻粒岩发生部分熔融所致。 郭晶 李云帅 张建新关键词:HF同位素 基性麻粒岩 大陆 碰撞 造 山 带 镁铁质岩浆岩记录俯冲古洋壳物质再循环被引量:3 2019年 在大陆 碰撞 造 山 带 中寻找消失的古洋壳再循环及其壳幔相互作用的证据,对理解从洋壳俯冲到陆壳俯冲化学地球动力学过程的转变,以及板块构造 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桐柏-红安造 山 带 晚古生代和晚中生代镁铁质岩浆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总结,可以识别出俯冲古洋壳再循环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记录.晚古生代岛弧型镁铁质岩石具有弧型微量元素特征和相对亏损的放射成因同位素组成,记录了俯冲古洋壳在弧下深度(80~160 km)的流体交代作用;而晚中生代洋岛型镁铁质岩石OIB型微量元素特征和亏损-弱富集的放射成因同位素组成,记录了俯冲古洋壳在弧后深度(>200 km)的熔体交代作用.这一定性的解释也进一步得到了定量计算的证实,其结果表明镁铁质岩浆岩中的不相容元素的含量以及放射性成因同位素的富集程度,主要受控于地幔源区中所加入的地壳组分的性质和比例.因此,碰撞 造 山 带 中的岛弧型和洋岛型镁铁质岩浆岩,分别记录了弧下和弧后深度的俯冲古洋壳物质再循环. 戴立群 赵子福关键词:碰撞造山带 壳幔相互作用 岩石学 大陆 碰撞 造 山 带 岩石圈变形与拆沉作用的动力学数值模拟 <正>大陆 板块俯冲-碰撞 过程中的岩石圈变形及可能的拆沉作用是板块会聚动力学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但是关于岩石圈拆沉的动力学过程和机制,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基于此,我们建立了高分辨率的动力学数值模型,对大陆 俯冲-碰撞 造 山 ... 李忠海 刘勉 Taras Gerya关键词:造山带 岩石圈变形 拆沉作用 文献传递 榴辉岩中金红石U-Pb定年:对大陆 碰撞 造 山 带 形成和演化的制约 金红石是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中标志性变质矿物之一,通常被认为是峰期变质矿物组合.其主要成分除TiO_2外,因含有众多其他微量元素(如:Nb,Ta,Zr,Hf,Cr,V,W和U等)而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应元素变化特征... 李秋立 杨亚楠 石永红 林伟关键词:金红石 榴辉岩 离子探针 超高压变质作用 文献传递 大陆 碰撞 造 山 带 花岗岩中继承锆石成因与岩浆源区性质被引量:15 2013年 大别-苏鲁造 山 带 和华北陆块东南缘中生代花岗岩具有弧型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和富集的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它们来源于古老大陆 地壳物质的重熔.这些花岗岩中普遍含有新元古代中期和三叠纪U-Pb年龄的继承锆石,分别与大别-苏鲁造 山 带 超高压变火成岩原岩年龄和超高压变质年龄一致.部分花岗岩具有低的锆石18O值.SIMS微区原位O同位素分析揭示,具有新元古代和三叠纪U-Pb年龄的继承锆石也普遍亏损18O.新元古代U-Pb年龄和18O亏损是有效区分俯冲华南陆块与上覆华北陆块的鉴定性特征,表明俯冲华南陆壳是这些中生代花岗岩的源区物质.另外,这些花岗岩中还含有古元古代和太古代U-Pb年龄的继承锆石,特别是华北陆块东南缘中生代花岗岩含有-2.5 Ga的继承锆石,表明它们的岩浆源区既有华南陆壳物质,也有华北陆壳物质. 赵子福 郑永飞 戴立群关键词:花岗岩 锆石 大陆地壳 源区性质 大陆碰撞带 榴辉岩中金红石U-Pb定年:对大陆 碰撞 造 山 带 形成和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17 2013年 金红石是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中标志性变质矿物之一,通常被认为是峰期变质矿物组合.其主要成分除TiO2外,因含有众多其他微量元素(如:Nb,Ta,Zr,Hf,Cr,V,W和U等)而成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应元素变化特征和年代学的研究,可以反演包含金红石的主岩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作为超高压岩石演化历史的记录者之一,因岩石经历的温压条件不同和金红石U-Pb体系特征,金红石的U-Pb定年体系可以分辨出其他方法没有记录的超高压岩石演化阶段.通过研发金红石微区U-Pb定年工作标准样品,进而建立了离子探针微区金红石U-Pb定年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我国西南天山 和大别-苏鲁造 山 带 高压-超高压榴辉岩演化研究中,为大陆 碰撞 造 山 带 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制约. 李秋立 杨亚楠 石永红 林伟关键词:金红石 榴辉岩 离子探针 超高压变质作用 大陆 碰撞 造 山 带 的流体成分与演化:东喜马拉雅构造 结南迦巴瓦岩群高压麻粒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 结的南迦巴瓦岩群经历了高压麻粒岩相、中压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三期变质作用。在高压麻粒岩中含有复杂的流体包裹体类型,按照捕获先后顺序有:H_2O-CO_2±CH_4包裹体(Ⅰ型);CO_2±CH_4±N_2包裹体(Ⅱ型);高盐度多相包裹体(Ⅲ型);中一低盐度 H_2O 包裹体(Ⅳ型)和极低密度气体包裹体或'空'包裹体(Ⅴ型)。在基性麻粒岩中,被石榴石包裹石英中孤立分布的 H_2O-CO_2±CH_4包裹体,以及部分沿石榴石晶内裂隙分布的 H_2O-CO_2±CH_4和 H_2O 包裹体轨迹未穿过围绕石榴石的辉石+斜长石后成合晶冠状体:表明它们有可能是在麻粒岩相变质阶段捕获的。然而,所有流体包沈昆等:大陆 碰撞 造 山 带 的流体成分与演化:东喜马拉雅构造 结南迦巴瓦岩群高压麻粒岩的流体包裹体研究 1489裹体的等容线均从麻粒岩相变质峰期 P-T 区间下方通过,说明麻粒岩相变质峰期捕获的包裹体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造 ,包括部分爆裂、渗漏和流体—矿物相互作用等。现存的富 CO_2流体包襄体均具有较低密度,并且往往含有明显数量 CH_4和 N_2组分,不可能是麻粒岩相变质峰期捕获的包裹体。根据富 CO_2包裹体与具有不同相比的 H_2O-CO_2包襄体共存推测,大部分CO_2包裹体是通过 H_2O-CO_2包裹体中 H_2O 的选择性泄漏而形成的。Ⅲ型高盐度盐水包裹体很可能是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中捕获的,因其等容线与退变质轨迹近于平行,这些包裹体很可能保存了其在角闪岩相阶段捕获时的原生物理化学特征。沿矿物颗粒裂隙分布的大量Ⅳ型和Ⅴ型包裹体,应该是角闪岩相或更晚期形成的次生包裹体,代表了浅成(近地表)环境的循环流体。与世界许多地区麻粒岩相岩石普遍含高密度纯 CO_2流体包裹体不同,南迦巴瓦岩群高压麻粒岩以富含 H_2O-CO_2±CH_4和 H_2O 包裹体为特征,这可能与高压麻粒岩与高温麻粒岩产出 沈昆 张泽明 闫玲 王金丽关键词:高压麻粒岩 流体包裹体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 大陆造山带 大陆 碰撞 造 山 带 的两类橄榄岩——以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 为例被引量:16 2007年 论述了大陆 俯冲碰撞 带 中地幔橄榄岩的基本特征和成岩类型,并重点讨论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 中不同性质的橄榄岩及其成因。根据岩石学特征,我们确定柴北缘超高压带 中发育有两种类型的橄榄岩:(1)石榴橄榄岩,岩石类型包括石榴二辉橄榄岩、石榴方辉橄榄岩、纯橄岩和石榴辉石岩,是大陆 型俯冲带 的标志性岩石。金刚石包裹体、石榴石和橄榄石的出溶结构、温压计算等均反映其来源深度大于200km。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橄榄岩的原岩是岛弧环境下高镁岩浆在地幔环境下堆晶的产物。(2)大洋蛇绿岩型地幔橄榄岩,与变质的堆晶杂岩(包括石榴辉石岩、蓝晶石榴辉岩)和具有大洋玄武岩特征的榴辉岩构成典型的蛇绿岩剖面,代表大洋岩石圈残片。这两类橄榄岩的确定对了解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 的性质和构造 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 宋述光 张立飞 牛耀龄 张贵宾关键词:橄榄岩 超高压变质 柴北缘 大陆 碰撞 造 山 带 复合叠加型岩石圈热结构——以云南三江地区为例被引量:10 1992年 在获得云南一批大地热流、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提出并建立了云南三江地区大陆 碰撞 造 山 带 复合叠加型岩石圈热结构模式。这一模式有助于了解云南三江地区三叠纪以来构造 作用产生的深部热背景,从地热学角度探讨了区内岩浆岩、火山 岩和变质岩的分布规律。 徐青 汪缉安 汪集旸关键词:岩石圈 热结构 热流 造山带 大陆 碰撞 造 山 带 先前大洋岩石圈俯冲阶段陆壳物质的再循环:来自冈底斯造 山 带 白垩纪侵入岩的地球化学制约 在现代大洋俯冲带 中,陆壳物质通过海沟沉积物俯冲和俯冲侵蚀作用实现再循环,这一循环过程是诱发俯冲带 岩浆作用和地幔不均一性的主要原因。虽然在古大洋俯冲带 也会发生类似的过程,但由于大部分地质记录被随后的地质过程(如大陆 碰撞 和碰... 陈龙 郑永飞 赵子福 安慰 胡修棉关键词:碰撞造山带 大洋岩石圈 再循环 地球化学
相关作者
郑永飞 作品数:472 被引量:6,730 H指数:3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研究主题:氧同位素 锆石 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 地球化学 游振东 作品数:140 被引量:992 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榴辉岩 变质岩 变质作用 超高压变质岩 高压变质带 赵子福 作品数:130 被引量:783 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研究主题:氧同位素 地球化学 碰撞后 地球化学证据 俯冲 侯增谦 作品数:375 被引量:6,970 H指数:6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研究主题:成矿作用 地质学 斑岩铜矿 地球化学 青藏高原 金振民 作品数:192 被引量:1,670 H指数:2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研究主题:榴辉岩 超高压榴辉岩 高温高压实验 部分熔融 橄榄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