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49篇“ 大鼠肝癌“的相关文章
基于磷酸戊糖途径研究大黄不同极性部位促进DEN致大鼠肝癌的作用机制
目的:本实验以大黄作为研究对象,从磷酸戊糖途径切入,探讨大黄不同极性部位促进DEN致大鼠肝癌的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方法:1.提取大黄不同极性部位系统溶剂法提取4个极性部位,分别是石油醚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
赵安妮
关键词:肝癌DEN大黄酸
基于PKM2介导的有氧糖酵解研究大黄不同提取物促进DEN致大鼠肝癌的作用机制
中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地广泛使用的传统医学体系之一,其中大黄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清热泻火、活血化瘀等方面。但是近年来大黄的肝毒性逐渐被人们发现。如何能更好的发挥大黄的药效而减弱其肝毒性,这是一个值得...
刘晓梅
关键词:二乙基亚硝胺大黄酸有氧糖酵解肝癌
二乙基亚硝胺诱导的大鼠肝癌前期病变肠道微生物组-短链脂肪酸代谢途径的动态变化及益生素干预效应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 探讨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的大鼠肝癌前期病变中肠道微生物组-短链脂肪酸代谢途径的动态变化,以及益生素干预的效应。方法 本研究选用雄性SD大鼠,通过一次性腹腔注射DEN诱导肝癌模型。实验分为对照组、DEN模型组和DEN模型干预组,后者自DEN注射次日起接受益生菌饮食干预。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肠道菌群组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粪便中的SCFA含量,并通过生化指标、组织病理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评估干预效果。结果 DEN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增长显著缓慢(30±20 g),肝功能损害指标(ALT、AST、ALP、GGT)显著升高,与对照组(体重增长50±15 g;ALT 35±5 U/L,AST 30±4 U/L,ALP 90±10 U/L,GGT 20±3 U/L)和干预组(体重增长40±18 g;ALT 70±15 U/L,AST 65±10 U/L,ALP 150±20 U/L,GGT 45±8 U/L)相比有统计学差异。DEN模型组大鼠的HGF、TGF-β和α-SMA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干预组。肠道菌群分析显示,DEN模型组的Chao1和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干预组。SCFA分析结果表明,DEN模型组大鼠的丙酸(0.52±0.19 mmol/L)和异戊酸(0.36±0.054 mmol/L)含量显著降低,而在DEN模型干预组中丙酸(0.80±0.21 mmol/L)和异戊酸(0.64±0.19 mmol/L)含量较DEN模型组显著恢复。结论 DEN诱导的大鼠肝癌模型中,肠道微生物组结构和SCFA代谢途径发生显著变化,益生素干预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组成,增加SCFA产量,减轻肝脏损伤,对抗肝脏纤维化和肿瘤发展。这些发现为利用肠道微生物组和SCFA代谢途径预防和治疗肝癌提供了新的视角。
卢宏全时彩艳林明利张诚胜
地耳草对大鼠肝癌模型病理及巨噬细胞的影响
2023年
本研究旨在研究地耳草对大鼠肝癌病变过程中的病理变化和巨噬细胞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地耳草抑制癌前病变的机制,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肝癌提供实验依据。通过本研究,我们将探索地耳草在肝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肝癌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和实践支持。方法 选用SPF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耳草组,地耳草组和模型组饮用0.01%DEN,对照组饮用纯净水,地耳草组以0.15g/ml,0.5ml/100g地耳草颗粒溶液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三组均每日一次,持续至16周。观察并记录大鼠一般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检验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中巨噬细胞CD68表达情况。结果 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模型组中,第2周开始进入肝炎期,第6周进入肝硬化前期,第8周进入肝硬化期,第12周进入癌前病变期,第14周诱导出肝癌;药物组中,第4周进入肝炎期,第12周进入肝硬化期,第16周进入癌前病变期。②巨噬细胞CD68表达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地耳草组肝脏组织中巨噬细胞CD68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地耳草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耳草可通过减轻肝脏炎症反应、降低肝脏组织纤维化、肝硬化的程度和改善巨噬细胞的浸润程度来延缓肝癌的发生。
韦帆黄棣美冯陆怀陈闯李必迅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地耳草肿瘤微环境巨噬细胞CD68
半枝莲多糖不同给药方式对大鼠肝癌模型血管生成的影响
2023年
目的:观察半枝莲多糖(SBPS)不同给药方式对肝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建立裸鼠肝癌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给药组(口服SBPS组、肝动脉灌注SBPS组),给药组分别灌胃或经肝动脉灌注SBPS提取物(100mg/kg),间隔1周给药1次,连续给药3次,末次给药24h后检测荷瘤大鼠抑瘤率,通过免疫组化分析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并经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较对照组,给以SBPS后大鼠抑瘤率显著提高(P<0.05),且经肝动脉灌注方式高于灌胃组(P<0.01);MVD实验结果显示,较灌胃组,经肝动脉灌注SBPS提取物对肝癌组织中微血管的生长抑制作用更显著(P<0.01);此外,较灌胃组,经肝动脉灌注SBPS提取物更显著地降低VEGF的mRNA和蛋白水平(P<0.01)。结论:SBPS能显著抑制大鼠肝癌肿瘤的生长及肝癌组织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相关,且肝动脉灌注给药效果优于口服。
张玉穗刘嵘丁远
关键词:半枝莲多糖血管生成VEGF肝动脉灌注
熊胆粉和熊去氧胆酸对SD大鼠肝癌的防治作用和机制探讨
随着国家工业水平的发展,化学致癌物暴露风险增高以及人口老龄化逐年严重,癌症在我国越来越高发。宠物饲养管理条件变好也走向老龄化,导致动物患癌的风险也逐年提升。熊胆粉(Bear bile powder,BBP)是经卫生部批准...
董锐
关键词:肝癌熊胆粉熊去氧胆酸转录组SD大鼠
ALPPS术对大鼠肝癌影响的实验研究
研究背景:肝癌是世界上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是肝癌首选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起病隐匿,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错失手术机会,导致肝癌切除率很低。判断能否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术后残余肝体积(FLR...
罗宇荣
关键词:肝癌
运动干预大鼠肝癌发病过程中非编码RNA调控网络的构建
研究背景与目的:癌症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类,2022年公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表明,2016年我国的新发癌症病例数高达406.4万,因癌症死亡的病例数高达241.4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发布的全...
李保龙李佳聪谢虹
关键词:肝癌
熊胆粉对DEN + PBO诱发大鼠肝癌早期阶段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为了解明熊胆粉在肝癌早期阶段的抑制作用,利用大鼠短期致癌模型进行了熊胆粉(bear bile powder, BBP)的抗癌药效实验。方法 40只5周龄雄性SD大鼠分成4组:DEN单独组(DEN-alone),模型组(DEN+PBO),低剂量组(DEN+PBO+BBP-L)(200 mg/kg),高剂量组(DEN+PBO+BBP-H)(400 mg/kg)。实验开始时,大鼠腹腔注射200 mg/kg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 DEN),模型组、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动物饲喂了0.5%胡椒基丁醚(piperonyl butoxide, PBO)粉末饲料。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动物同时灌胃200或400 mg/kg BBP 8周。结果 饲喂PBO粉末饲料的动物绝对及相对肝重量显著大于DEN单独组。但是,DEN+PBO+BBP-L组的GST-P阳性病灶的数量和面积与DEN+PBO组相比显著减少。同时,因DEN和PBO处理显著增加的Ki-67阳性细胞率在BBP处理组显著减少。但是,细胞周期相关的Ccne1、Cdkn1b和细胞凋亡相关的Caspase 8、Caspase 9仅在DEN+PBO+BBP-H组中显著增加,在DEN+PBO+BBP-L组中没有变化。结论 BBP在肝癌形成早期阶段通过抑制癌前病灶发挥抑制作用,且它的抗癌机制中包含着抑制细胞增殖活性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同时,高剂量的BBP可能影响其抗癌前病灶作用。
董锐张梅洪泽宣唐倩邹昕羽贾贵阳倪元萍涉谷淳金美兰
关键词:熊胆粉
基于磷酸戊糖途径研究大黄促进DEN致大鼠肝癌发生的机理
大黄是一种天然中草药,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具有抗癌等多种药理作用。特别是大黄中游离蒽醌类物质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然而大量研究表明大黄兼具肝保护性和肝毒性双面效应。因此,大黄在体内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
刘真真
关键词:肝癌磷酸戊糖代谢组学肝毒性

相关作者

管冬元
作品数:128被引量:629H指数:15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研究主题:基因芯片 大鼠肝癌 不同中医治法 肝癌 证候
方肇勤
作品数:452被引量:2,476H指数:29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
研究主题:证候 小鼠 肝癌 辨证论治 基因芯片
白咸勇
作品数:78被引量:226H指数:8
供职机构:滨州医学院
研究主题:大鼠肝癌 肝癌发生 免疫组织化学 羟基红花黄色素A 肝癌大鼠
吴孟超
作品数:1,498被引量:10,861H指数:4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肝肿瘤 肝癌 原发性肝癌 肝细胞癌 肝切除术
欧超
作品数:196被引量:608H指数:13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研究主题:肝细胞癌 树鼩 黄曲霉毒素B1 肝癌 大鼠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