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04篇“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文章
-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要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估量表的编制
- 2024年
- 目的编制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要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估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为评估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要照顾者照护能力提供有效工具。方法以照顾者照护能力-效果模型为理论基础,结合文献回顾法、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初步构建量表维度及条目池,通过专家小组会议法、预调查,形成初始量表。对360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检验信效度。结果最终版量表包含照顾知识、照顾技能、照顾者个人素质、管理家庭和社会资源4个维度,共29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4.604%。量表水平的全体一致内容效度指数为0.982,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00~1.000;量表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956,Omega信度为0.949,分半信度系数为0.846,重测信度为0.873。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基本适配。量表4个维度组合信度系数值为0.901~0.964,聚合效度指标AVE为0.651~0.756,各维度的AVE平方根为0.807~0.869。结论本研究编制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要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估量表信效度较好,可作为评估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要照顾者照护能力水平的工具。
- 顿艳婷薛海娜王宇岳美晨张艳
- 关键词: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主要照顾者量表信度
- 美罗培南致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及文献挖掘分析
- 2024年
- 目的为临床安全使用美罗培南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基于1例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使用美罗培南发生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例进行不良反应关联性分析;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对美罗培南诱发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个案报道进行归纳分析;再对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中相关不良事件风险信号进行挖掘分析,总结美罗培南致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特点。结果临床药师采用Naranjo’s评估量表对该患儿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美罗培南的关联性进行评价,结果为“很可能”。文献分析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有1例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13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是危及生命、需要紧急治疗的4级严重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在停药后好转。数据挖掘结果显示,美罗培南致血液系统不良事件的中位发生时间是6 d;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血管内溶血、粒细胞计数降低是不良事件风险强度排前3位的信号。结论临床使用美罗培南抗感染初期可能诱发严重危及生命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尤其对于婴幼儿和老人、使用较高剂量美罗培南、既往抗菌药物过敏、基础疾病复杂、联用较多抗菌药物、用药后出现高热和出血的患者,临床应予以密切监护。
- 吴凡李世思孟方徐文秀
- 关键词:美罗培南血液系统
-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肠内营养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评价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基于RE-AIM框架评价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肠内营养循证实践方案的实施效果。方法 选取就诊于我院心血管中心的179例住院先天性心脏病婴儿为研究对象,2019年1-6月98例为对照组,由医护人员按常规管理与工作模式开展肠内营养实践;以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81例为观察组,遵循2013年《WHO实施研究指南》中关于实施策略原则,制定促进干预措施实施策略,分别为传播策略、实施过程策略、整合策略、能力建设策略,并应用于肠内营养管理。基于RE-AIM框架,从可及性、采纳性、实施性评价营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从有效性与持续性评价其实施效果。结果 医护人员对营养方案的可及性97.7%、采纳性92.3%、实施性100%;实施前、实施中及实施后医护人员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肠内营养的知识问卷得分分别为18.20±6.44、29.95±4.18、31.55±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5.444,P<0.001)。结论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肠内营养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实施,可促进医护人员对营养方案的可及性、采纳性及实施性,有效改善医护人员对于营养方案的知识水平与实施行为。
- 杨玉霞顾莺张立华傅唯佳王慧美徐昱璐叶岚
- 关键词: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肠内营养营养治疗喂养不耐受
- 心包开窗-右侧胸腔引流术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探讨心包开窗-右侧胸腔引流术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手术后预防心包积液及心脏压塞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145例CHD婴儿,年龄<365 d,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直视手术治疗,心包开窗组67例,采用心包开窗-右侧胸腔引流术,对照组78例,采用心包-纵隔引流术。术后密切监测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结果:心包开窗组均存活,对照组死亡1例。心包开窗组机械通气时间、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均未发生心包积液和心脏压塞。对照组发生心脏压塞1例,心包积液(中量)2例。术后2周、6个月随访复查勒超声心动图,2组患儿均无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生长发育无差异。结论:心包开窗-右侧胸腔引流术可安全、有效地预防婴儿CHD术后心包积液及心脏压塞,减少甚至避免二次开胸止血。
- 赵堃周艳华高宏郭亚鹏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婴儿
- 甲状腺功能对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对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0~1岁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0例作为对象,给予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治疗,术后24 h、48 h、72 h、术后1周、2周抽取血液标本,甲状腺水平测定并分析甲状腺激素变化规律。将出现正常甲状腺病变功能综合征(SES)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组(B组),检测两组BNP值、超声心动图LVEF值、ICU滞留、住院及呼吸机使用时间,并对甲状腺功能与术后心功能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后48 h FT3低于术后24 h(P<0.05);TT4及TSH水平高于术后24 h(P<0.05);术后72 h、术后1周及术后2周不同时间点甲状腺素水平具有统计意义(P<0.05);术后72h FT3、FT4、TT4及TSH均高于术后48h(P<0.05);TT3水平低于术后48 h(P<0.05);B组BNP值、ICU滞留、住院及呼吸机使用时间低(短)于A组(P<0.05);超声心动图LVEF值高于A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甲状腺FT3、FT4、TT3、TT4及TSH水平与BNP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会对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功能产生影响,二者存在强相关性,术后加强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有助于缩短患儿ICU滞留、住院及呼吸机使用时间。
- 黄春瑜
-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功能甲状腺素片
-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肠内营养循证护理实践指南》应用的实施性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评价《婴儿先天性心脏病肠内营养循证护理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应用对改善目标人群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营养状况的效果,探索证据在传播、实施、整合到临床实践过程中有效的实施策略。方法通过实施性研究设计,以健康服务领域研究成果应用的行动促进框架(i-PARIHS)为理论模型,选择2019年1—6月和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接受心脏手术治疗的婴儿CHD为研究对象。以2019年1—6月为实施前阶段,2019年9月至2020年2月为实施后阶段。针对医护人员的实施策略为传播策略、实施过程策略、整合策略、能力建设策略;针对患儿实施策略将《指南》中26条最佳实践推荐意见转化为可操作的护理流程及肠内营养方案,在入院至手术前、术后心脏监护期间、术后病房恢复期、出院前期4个阶段进行实施。采用实施结果变量测评表评价实施策略的有效性;采用住院期间患儿体质量丢失、上臂围、出院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指标评价干预对改善患儿营养状况的有效性。结果实施结果变量中8个方面得分均在总分的75%以上。实施后患儿出院前血清前白蛋白为(166.53±42.57)g/L,高于实施前的(148.41±30.6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实施后患儿住院期间体质量丢失-0.10(0.31,0.40)kg,低于实施前患儿住院期间体质量丢失的0.00(-0.15,0.41)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0,P<0.01)。结论基于《指南》证据的婴儿CHD肠内营养方案在传播、实施、整合到临床的过程中所采取实施策略可获得有效的实施结果,可显著改善婴儿CHD的营养水平。
- 傅唯佳顾莺张立华王慧美杨玉霞
- 关键词:肠道营养婴儿先天性心脏病
- 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早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单中心511例经验总结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随着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产前产后诊疗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小婴儿手术患者逐年增多。本研究旨在回顾性总结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血管外科开展CHD产前咨询以来,3月龄内小婴儿CHD外科治疗的早期预后情况,探讨术后死亡和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查阅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延迟恢复定义为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心脏重症监护室(cardiac intensive cure unit,CICU)滞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中任一指标超过全组第3四分位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死亡及延迟恢复相关危险因素及比值比(odds ratio,OR)。结果: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共511例诊断为CHD的小婴儿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外科治疗,其中217例(42.5%)为复杂CHD。手术中位年龄60 d(3 h~90 d),中位体重4.5(1.7~8.4)kg。住院期死亡26例,总死亡率5.1%。其中,预后风险评分≤2的患儿死亡5例(5/294,1.7%),复杂CHD患儿死亡21例(21/217,9.7%)。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复杂CHD(OR=5.53,P<0.001)、体重<4.0 kg(OR=9.86,P<0.001)、术前有症状(OR=3.17,P=0.012)、急诊手术(OR=11.66,P<0.001)为住院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术后呼吸机辅助、CICU滞留、术后住院天数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1.0(0.3~979.0)h、3.0(0.5~91.0)d、11.5(3.0~105.0)d,其中177例(34.6%)患儿延迟恢复。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复杂CHD(OR=3.41,P=0.001)、体重<4.0 kg(OR=4.55,P<0.001)、术前有症状(OR=3.91,P<0.001)为术后延迟恢复的危险因素。结论:3月龄内小婴儿CHD手术死亡率偏高,特别是复杂CHD患儿与<4.0 kg的低体重患儿。建立产前产后诊治一体化管理模式可准确把握手术时机,避免术前出现症状,减少急诊手术比例,改善小婴儿CHD外科治疗的早期预后。
- 卢婷钱涛唐轶伦袁浩泳毛幸黄灿黄灿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低体重外科治疗
-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
- 目的:婴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死亡率偏高,其外科治疗是临床上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07例婴儿CHD进行外科手术的病历资料,共享治疗经验,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1月...
- 热则耶·阿布来提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局部脑氧饱和度对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1年神经发育的影响
- 目的: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监测术前及术后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探究RSO2及其他围手术期因素对新生儿及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1年时神经发育结局的影响. 方法:总共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05月在我...
- 卢欢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近红外光谱技术脑氧饱和度神经发育
- 文献传递
-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撤机后续贯高流量吸氧的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索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撤机后续贯高流量吸氧对减少肺不张和呼吸衰竭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实施体外循环先心病手术的婴儿2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3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在拔除气管插管后续贯给予HFNC,对照组仅给予双鼻塞吸氧。比较两组患儿撤机后48 h内肺不张、呼吸衰竭和再插管发生率。结果在呼吸衰竭、再插管、肺不张发生率方面,两组在简单先心病与肺动脉高压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杂性先心病与有肺动脉高压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复杂先心病或有肺动脉高压的心脏术后婴儿,撤机后续贯给予HFNC可降低呼吸衰竭、再插管和肺不张发生率。
- 王晓宇李青张琦宋航张冲刘建国郭士勇
- 关键词:婴儿先天性心脏病高流量吸氧肺不张呼吸衰竭
相关作者
- 王胜利

- 作品数:113被引量:139H指数:6
-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外科治疗 体外循环 外科手术 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
- 赵曙光

- 作品数:70被引量:49H指数:3
- 供职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体外循环 外科治疗 婴幼儿 法乐氏四联症 室间隔缺损
- 赵琦峰

- 作品数:213被引量:259H指数:8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外科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体外循环 小儿 婴幼儿
- 杨美高

- 作品数:90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外科治疗 体外循环 外科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婴幼儿
- 黄宪平

- 作品数:72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外科治疗 体外循环 婴幼儿 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