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13篇“ 媒介监测“的相关文章
- 宁波北仑港2023年医学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 2024年
- 本文采用鼠夹法、笼诱法、诱蚊灯法和粘捕法对北仑口岸鼠形动物、蚊类、蝇类以及等4种媒介生物进行监测,阐述了对其组成结构、种群密度以及季节性消长规律。捕获鼠形动物65只,主要为黑线姬鼠、黄胸鼠、社鼠、臭睛以及褐家鼠,对这些鼠体及其体表寄生虫是否感染有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原体进行检测,未发现相关病原体;蚊类共发现3属4种,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其次为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分别占比为91.36%、7.72%和0.92%,按一定比例对捕捉到的蚊类进行登革热、疾等病原体检测,未发现相关病原体;蝇类共捕获35930只,所获蝇类均为双翅目蝇总科,共计4科21属29种,种群数量排名前四的蝇种分别是,大头金蝇、丝光绿蝇、颜裸金蝇、黑斑海花蝇,分别占总数的62.14%、17.05%、3.73%、2.92%,其余蝇种数量均较低。以美洲大镰为主。通过媒介监测基本掌握了宁波北仑港区4种媒介生物种群构成、位置分布以及季节消长规律,对宁波海关做好口岸传染病监测以及媒介生物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
- 黄世杰杨辉
- 关键词:媒介生物季节性消长媒介监测病原体
- 安徽省2019-2022年传疟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和夜间活动规律,为疟疾输入再传播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制定提供参考。方法2019—2022年在安徽省20个监测点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人诱法开展媒介蚊虫种群和密度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Kruskal-Wallis H检验对不同生境、不同时间捕获按蚊数进行比较,两组间进一步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结果2019—2022年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人诱法分别捕获按蚊31322只和12306只,形态学鉴定均为中华按蚊;各年度不同生境捕获中华按蚊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牲畜房捕获中华按蚊数最多;双层叠帐人诱法监测的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出现在6—8月,呈单峰型。各地貌区中华按蚊密度由低到高依次为淮北平原[0.32只/(人·h)]、沿江平原[1.63只/(人·h)]、江淮丘陵[1.73只/(人·h)]和皖南山区[2.13只/(人·h)];各地貌区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时段不同,淮北平原、沿江平原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出现在20:00—<22:00,江淮丘陵出现在23:00—<01:00,皖南山区出现在19:00—<21:00。结论安徽省传疟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山区、丘陵和沿江平原中华按蚊密度较高,建议结合输入性疟疾病例分布特征,对全省再传播风险进行分层,精确指导防控措施的实施。
- 姜静静卢宏正王淑琪许娴吕晓凤张滔李卫东
- 关键词:疟疾媒介监测
- 厦门市思明区2019-2023年登革热传播媒介监测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2019-2023年思明区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规律,为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法(BI)、容器指数法(CI),对辖区10个街道每月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蚊幼监测;利用Execl进行数据整理分析,SPSS 19.0软件分析容器阳性率的差异性。结果2019-2023年监测到的登革热媒介伊蚊均为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年均BI为8.34,不同街道BI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滨海、筼筜、梧村街道的BI在5年间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鼓浪屿、开元、嘉莲、中华、鹭江、莲前街道BI先升后降,厦港街道BI在6~7间波动;6-8月(夏季)是BI的高峰期;5年年均CI为48.67%,监测显示孳生地种类中闲置容器(碗、瓶等)积水最多(占比61.00%),竹头、树洞、石穴阳性率最高(70.97%)。5年间容器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5.916,P<0.05),不同容器(水体)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083,P<0.05)。结论思明区全年均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蚊孳生活动,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应加强环境整治,开展公众健康教育及宣传,降低登革热传播及流行的风险。
- 何志城肖军陈晓鹭柯雪梅
- 关键词:登革热伊蚊
- 2022年四川省传疟媒介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分析四川省监测县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消除疟疾后疫点处置提供参考。方法2022年5至9月随机选取了73个传疟媒介种群调查监测县和23个种群和密度调查监测县分别通过灯诱法和人帐诱法开展种群和密度监测,对捕获到的蚊虫进行形态学鉴定,对捕获蚊虫、按蚊数量、密度利用WPS Office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2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等描述性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2022年在5至9月期间有165个点开展种群监测,23个点开展了密度监测。共捕获180402只蚊虫,其中按蚊有26521只(14.70%)。中华按蚊26274只(99.07%),嗜人按蚊19只(0.07%),未鉴定按蚊种70只(0.26%),未捕获到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通过灯诱法捕获到民房外3712只中华按蚊(15.45%),牲畜房14390只(59.88%),可孳生地5927只(24.67%);仅青神县和洪雅县捕获到18只嗜人按蚊;未鉴定的按蚊位于资中县;不同场所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3,P<0.001)。有16个区县未监测到按蚊,武胜县捕获的中华按蚊最多,不同场所监测到中华按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6,P=0.11)。通过人帐诱法除安岳县外其他22个县均捕获到中华按蚊(2403只),仅青神县捕获到1只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2.09只/(人·时)。晚上8时~9时捕获到中华按蚊最高(436只),密度为3.79只/(人·时),不同时间段捕获中华按蚊数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51.96,P<0.001)。6月下旬捕获到中华按蚊最多(720只),密度为3.13只/(人·时),不同月份捕获中华按蚊数量上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2176.56,P<0.001);达川区、洪雅县2个地区每月每个时间段都捕获有中华按蚊。结论四川省传疟媒介持续存在,输入性疟疾病例时有发生,应继续加强传疟媒介监测工作,采用合适的方法,综合评估疫点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媒介控制措施,合理、科学地处
- 葛黎郁涛邹晏霍芳龚希吴小红李黎
- 关键词:疟疾媒介
- 2021-2022年泰州医药高新区传疟媒介监测分析
- 2024年
- 目的了解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按蚊种群和密度,为制订疟疾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灯诱法、人饵帐诱法、勺捕法开展按蚊种群及密度监测,对捕获的按蚊进行形态鉴别和计数。结果2021—2022年捕获的蚊种均为中华按蚊,未监测到其他传疟蚊种。灯诱法共捕获327只,室内密度为3.35只/(灯·夜),室外密度为1.19只/(灯·夜);7月为活动高峰,以7月下旬最多。共实施监测72天,平均每天捕获的按蚊数以阴天居多(14.9只/天)。人饵帐诱法共捕获26只(人房25只,野外1只),室内、室外叮人率分别为0.83、0.03只/人·小时,上半夜按蚊高峰出现在19~20时。勺捕法共捕获8只幼蚊,未捕获蛹,阳性勺指数为1.17%,勺舀指数为1.14条/勺。结论中华按蚊是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的唯一传疟媒介,有引起输入性疟疾本地传播的潜在风险。需持续开展传疟媒介监测,适时开展风险评估,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陈秀兰徐茂盛周华
- 关键词:中华按蚊疟疾种群密度
- 2021年和2022年铜陵市传疟媒介监测分析
- 2023年
- 目的了解铜陵市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等规律,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和2022年5—10月,采用诱蚊灯全通宵诱蚊法和室外全通宵双层叠帐人诱法开展传疟媒介按蚊监测。结果2021年和2022年铜陵市灯诱法捕获按蚊142只,人诱法捕获按蚊30只,经形态学鉴定均为中华按蚊。2021年、2022年按蚊密度分别为0.1597、0.1690只/(灯·h),鸡棚的按蚊密度两年均保持较高水平,中华按蚊密度高峰期出现在6—7月,中华按蚊夜间捕获高峰时段在4:00—5:00。结论铜陵市中华按蚊分布广泛,存在输入性疟疾传播的风险。
- 施晓冬赵丽仙王缓
- 关键词:疟疾媒介监测按蚊
- 2019年四川省12个疟疾媒介监测点中华按蚊监测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掌握四川省疟疾流行县(区)中华按蚊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趋势,为评估输入性疟疾再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12个县(区)作为监测点,在6—10月采用双帐人饵通宵诱捕法开展蚊虫调查,用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2个监测点共捕获中华按蚊3 223只,平均密度是2.69只/(人·h)。12个监测点平均蚊密度在6月上旬上升,6月下旬[4.51只/(人·h)]达到高峰后开始下降,10月下旬[0.58只/(人·h)]密度最低。蚊密度动态呈单峰型。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监测点6—10月的中华按蚊密度存在差异(F=12.740,P<0.001),其中安州区与其余11个监测点的蚊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昭化区与自流井区蚊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其余10个监测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除安州区、昭化区、自流井区外的9个监测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华按蚊是四川省优势蚊种,应有针对性地开展蚊密度监测,为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 李宇斯郁涛葛黎邹晏霍芳李黎刘阳
- 关键词:中华按蚊疟疾蚊密度
- 安徽省淮北市2018—2020年登革热传播媒介监测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 调查淮北市城市和农村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分布变化规律,为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0年每年的5—10月份,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以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铁佛镇四个村的居民做为农村监测点,烈山区杨庄街道办、烈山街道办四个社区的居民做为城镇监测点,开展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蚊监测,分析淮北市城镇和农村媒介伊蚊幼蚊的密度和分布。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3年间容器指数(CI)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8—2020年全市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5、4.92、8.33,平均BI为8.92;2018—2020农村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33、4.83、8.17,平均BI为8.78;2018—2020城镇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3.67、5.00、8.50,平均BI为9.06。每年全市BI峰值主要出现在7—8月,2018和2020年存在区域流行风险,2019年存在传播风险。监测显示孳生地种类中闲置容器(碗、瓶等)积水最多。3年间全市CI分别为9.24、5.58、7.85,平均CI为8.92;农村CI分别为9.13、5.58、7.58,平均CI为8.78;城市CI分别为9.34、5.75、8.15,平均CI为9.06。2018年和2019年容器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5)。结论 根据3年监测结果,观察到闲置容器是伊蚊幼虫的主要孳生场所,密度较高,农村和城市都同时存在流行潜在风险,应加强外环境治理、病媒消杀、宣传教育等有效控制手段,消除登革热流行的潜在传播因素。
- 闵慧李裴裴王先强
- 关键词:登革热
- 消除疟疾后阶段成都市传疟媒介监测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了解2017—2020年成都市传疟媒介种群分布、密度和季节消长等规律,为消除疟疾后阶段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2017—2020年,在成都市所有区(市)县采用诱蚊灯全通宵捕蚊法和室外双帐人饵全通宵诱捕法开展传疟媒介蚊种监测,比较不同地区、季节、环境、地形的按蚊种群分布、密度及逐年密度趋势。结果2017—2020年成都市22个区(市)县中有20个区(市)县捕获到按蚊,所有捕获按蚊经形态学鉴定均为中华按蚊。按蚊平均密度为0.64只/(人·h),中位密度为0.40只/(人·h)。按蚊平均密度由2017年的0.77只/(人·h)下降到2020年的0.30只/(人·h),呈逐年下降趋势。平均密度在7月下旬达到峰值,高达1.06/(人·h)。平均密度农村最高,为0.77/(人·h),城市最低,为0.11/(人·h)。结论中华按蚊在成都市广泛分布,为本地单一的传疟媒介。在消除后阶段,加强传疟媒介的监测,预警境外输入性疟疾本地再传播,巩固消除成效。
- 汪乐媛徐雷陈鹏陈刚宁望水郭强李晓琴
- 关键词:疟疾按蚊
- 2018-2020年湖北省传疟媒介监测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对湖北省传疟媒介按蚊的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及夜间活动规律等进行监测,为消除疟疾后阶段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2020年每年7-9月在湖北省枣阳市的3个村(刘升镇刘湾村2组、琚湾镇琚庄村3组和七方镇文庄村1组)开展按蚊种群监测,于室内(人房或牲畜棚)、室外(靠近水稻田)各选取2个调查场所开展1次按蚊种群监测,采用灯诱法(19∶00至次日7∶00)捕蚊,连续监测3 d。2018-2020年,另选择恩施市舞阳坝乡、丹江口市六里坪乡、枣阳市七方镇、武穴市石佛寺乡、江陵县白马寺镇和京山市孙桥镇等6个监测点,每年5-10月的上旬和下旬各开展1次按蚊密度监测,在监测点的居民区和蚊媒孳生地之间采用人诱法(19∶00至次日7∶00)捕蚊。捕获的所有按蚊冷冻处死后进行形态学鉴定。分析按蚊密度的季节消长趋势,夜间不同时间段按蚊密度的规律,以及人房、牲畜棚和室外等不同场所按蚊种群构成差异。按蚊密度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按蚊种群构成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种群监测结果显示,2018-2020年灯诱法共捕获蚊虫4 277只,其中中华按蚊819只(19.15%),淡色库蚊3 440只(80.43%),骚扰阿蚊18只(0.42%)。牲畜棚捕获蚊虫3 502只,其中中华按蚊677只(19.33%),淡色库蚊2 813只(80.33%),骚扰阿蚊12只(0.34%)。室外捕获蚊虫总数503只,其中中华按蚊106只(21.07%),淡色库蚊393只(78.13%),骚扰阿蚊4只(0.80%)。人房捕获蚊虫总数272只(2020年未进行人房按蚊监测),其中中华按蚊36只(13.24%),淡色库蚊234只(86.03%),骚扰阿蚊2只(0.74%)。2018-2020年各年度人房、牲畜棚和室外等不同捕蚊场所按蚊种群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500、 36.000、 18.000, P> 0.05)。按蚊密度监测结果显示,2018-2020年,湖北省6个监测点共捕获中华蚊虫8 426只,未发现雷氏按蚊及其他按蚊。人诱法捕获中华按蚊数量最多�
- 万伦张华勋李凯杰张聪曹慕民吴冬妮张娟林文刘斯朱红夏菁
- 关键词:疟疾按蚊
相关作者
- 潘志明

- 作品数:40被引量:158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鼠疫 宿主动物 鼠疫宿主 感染率 鼠类
- 郭荣同

- 作品数:40被引量:153H指数:7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鼠疫 宿主动物 感染率 鼠疫宿主 鼠类
- 高雨藩

- 作品数:30被引量:110H指数:6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鼠疫 宿主动物 鼠疫宿主 感染率 流行病学
- 刘小宁

- 作品数:75被引量:356H指数:12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鼠疫 宿主动物 感染率 布鲁氏菌病
- 任文锋

- 作品数:61被引量:294H指数:11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研究主题:鼠疫 感染率 宿主动物 疟疾 华支睾吸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