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14篇“ 对流性天气“的相关文章
2015年9月初塔里木盆地西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分析
2021年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台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9月初塔里木盆地西部的一次强对流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强对流天气主要表现为短时强降水,是不同天气尺度系统共同作用产生的;前期出现了持续的降水条件,为强对流天气的出现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下垫面气温的下降,边界层冷气流与暖气流交汇后会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出现,直接导致塔里木盆地西部上空快速释放出大量的不稳定能量,同冰雹落区保持一致,之后的CAPE值则明显降低;在强对流天气发展演变中,逆风区移动速度较慢,且维持较长时间,同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的出现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买买提江·赛提尼牙孜玛依拉·麦麦提曼吾拉·卡德尔
关键词:强对流性天气环流形势多普勒雷达塔里木盆地
山东省一次强致灾对流天气过程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新一代多普勒雷达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及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13—14日山东省强致灾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东北冷涡和地面气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上冷下暖的形势有利于对流天气的发生,近地面层的逆温层为强对流发生积累了能量,适宜的湿球温度0℃层和-20℃层高度是大冰雹出现的典型配置;大气对流有效位能和干暖盖指数等物理量对强对流天气产生有较好指示意义;较长时间的低层强烈的水汽辐合和大气可降水量激增预示着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伴随着强降水的产生;产生大冰雹的超级单体风暴具有较强的反射率因子、三体散射、有界弱回波区、旁瓣回波、回波悬垂和反射率因子梯度大值区等特征。
于怀征陆桂荣王风梅吴立滨
关键词:强对流东北冷涡三体散射有界弱回波区
SC型双偏振雷达在江南南部一次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10
2020年
2019年3月21日发生在江南南部地区的区域对流天气灾害种类多,强度强,范围广,也是江西吉安SC型多普勒雷达进行双偏振改造后遇到的首次区域对流过程。利用其探测资料,分析了双偏振雷达参量的分布与演变特征,并与地闪等观测资料进行对比,探究了其在短时强降水和风雹天气中的不同特征,结果发现:此次过程中,发生短时强降水期间,低仰角的水平反射率Z H和差分反射率Z DR会出现增大,且比地面分钟级雨量开始增大的时间显著超前,而地闪频数的增大要更超前,比Z H和Z DR开始增大的时间分别早6 min和5~10 min;差分相移率K DP峰值出现时间滞后于闪电频数峰值约15 min,反映出此次过程中这些特征有助于预测地面雨强的演变趋势。在风雹过程中,Z H开始增加的时刻超前于地面降雹时刻约15 min,其他偏振量的提前时间更早;同时,冰雹发生时地闪频数迅速增大,这些特征在此次过程中对冰雹的预报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此外还探究了由Z H得到的冰相粒子降水含量M与降雹时间的关系,发现前者提前于后者15 min出现激增,且高度越高,M峰值就出现得越早,因此可为提前预报出地面降雹的可能时刻提供参考。
赖晨支树林李婕杨钢
关键词:冰雹短时强降水地闪
新疆对流天气多寡与气温和降水关系的研究
2019年
当某日冰雹、雷暴、闪电有一种以上出现时,认为该日出现了对流天气对流天气是新疆主要的灾害天气。利用地面气象观测站每日冰雹、雷暴、闪电记录,计算得到1961~2013年新疆93个气象站对流天气出现日数序列。新疆对流天气常出现在5~9月,塔城地区、博州、伊犁河谷、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克州为多发区。新疆大部分地区5~8月对流天气出现日数与同期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当气温距平偏高(低)幅度超过0.5℃时,对流天气出现日数就会偏少(多);仅在塔城地区、喀什地区5~8月对流天气出现日数与同期降水量之间呈正相关,这两个地区当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偏多(少)幅度超过20%时,对流天气日数就会偏多(少)。
王军马士剑荆海亮孔令文董文宇
关键词:对流性天气气温降水量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分析被引量:1
2019年
利用区域自动气象站常规资料、探空资料、NCEP/NCAR 1? ×1?再分析资料及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5年9月4日出现在新疆兵团阿拉尔市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西西伯利亚低槽南部的分裂短波是造成此次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局地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2) 局地短时强降水的产生是在天气尺度背景和多个中小尺度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空短波槽的扰动与低层西南气流的相互作用促使中小尺度的生成,导致此次该区域局地强降水、冰雹的发生。3) 逆风区可以作为强降水中心区域的一个判别指标;逆风区与强回波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4) 雷达反射率因子强中心和反射率因子梯度最大值区域对冰雹的落区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当>50 dBZ的强回波中心达8~9 km,回波顶高达到10 km左右时,已形成明显的冰雹云结构。
周大胜谢向阳陈艳丽周雪英秦榕
关键词:反射率因子云顶亮温
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对流天气落区预报方法
本文以雷达强回波落区代表对流天气,以对流层中层及以下各层水汽、风、温度、稳定度指数及其他综合指数共物理量作为自变量建立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对流天气落区预报模型,结果表明:随机森林算法对对流天气有一定的预报能力,201...
姚叶青周建平王传辉张蕾刘承晓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012年初雷对流天气分析
2018年
对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012-02-14夜间的一次雷暴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民航气象预报部门如何有效、准确地预报强对流天气,从而提高飞行气象服务质量,更好地为民航服务。
吴波
关键词:浦东机场初雷航班
东北冷涡持续影响下郑州地区多日对流天气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FY2E红外云图及大气电场仪数据对2015年8月22~30日期间东北冷涡持续影响下郑州地区多日对流天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东北冷涡长时间维持一方面与上游阻塞高压前部冷平流补充有关,另一方面与北上台风变并入有关;②对流天气发生时,低层有一定的比湿,比湿锋区在一定程度上能触发对流。θ_(se)的密集带是高能高湿区,与对流天气的落区有对应关系;③雷暴大风、冰雹天气不要求湿层深厚,但需要较高的CAPE,短时强降水需要一定厚度的湿层,CAPE并不一定很大;④中尺度福合线是5次対流天气的触发机制,对流天气起源于冷涡涡旋云系尾部因为该区域大气不稳定层结强。强降水与对流云边缘TBB梯度大值区对应⑤大气电场强度的变化和対流天气的发生、维持及结束关系密切。
崔慧慧冯慧敏
关键词:东北冷涡大气电场仪
中国对流天气现象观测资料质量控制及其年、季节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基于2 474个国家级气象台站1954-2015年观测的对流天气现象(包括雷暴、闪电、冰雹、大风)数据,进行了有效的质量控制,并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对流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气候趋势。结果表明:全国平均的雷暴、闪电、冰雹、大风发生频率分别为11.0%、6.8%、0.33%和3.8%,且季节变化明显。我国雷暴、闪电日数自北向南基本呈逐渐增多的格局。在内蒙古地区、青藏高原、沿海地区等三个平均风速较大的地区,发生大风天气现象的日数也相应较多。对流天气现象年发生日数呈下降趋势。分别有68.3%、67.5%、0.8%、41.6%台站雷暴、闪电、冰雹、大风日数年变化存在显著减少趋势。
赵煜飞刘娜
关键词:气候趋势
盛夏海风辐合线对青岛对流天气影响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青岛地区受海陆地形影响,海风辐合线是触发夏季对流降水的重要影响因子。该文以2008年8月12-14日连续三天出现的对流天气为例,综合运用气象观测、雷达和卫星云图等多种资料,分析不同环流形势下海风辐合线触发的对流降水特征。研究表明:单一的海风辐合线一般不产生对流天气,但与中低空系统叠加易使局地辐合加强,触发对流天气;冷锋南压与海风辐合线交汇处易产生较强对流天气,若冷槽发展深厚则转为大尺度系统过境过程,易出现强对流天气
董海鹰王建林毕玮凌艺
关键词:强对流卫星云图

相关作者

张春喜
作品数:12被引量:208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
研究主题:边界层辐合线 对流性天气 气候背景 暖季 暴雨
王迎春
作品数:159被引量:2,709H指数:34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暴雨 雷暴 地基GPS 局地暴雨
赵俊荣
作品数:115被引量:320H指数:12
供职机构:石河子气象局
研究主题:暖区 中气旋 降雪 天山北坡 强对流天气
陈明轩
作品数:76被引量:1,401H指数:24
供职机构:北京市气象局
研究主题:雷达 雷暴 雷达资料 多普勒雷达 降水
闵锦忠
作品数:296被引量:1,900H指数:25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资料同化 暴雨 同化 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