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68篇“ 寿命损失年“的相关文章
宁波市热浪对寿命损失影响的总效应及附加效应
2024年
目的评估宁波市热浪对寿命损失(YLL)影响的总效应及附加效应。方法收集2013—2019宁波市死亡、人口、气象和空气质量监测资料,计算得到每日YLL率;根据日最高气温的百分位数和持续时间定义15种热浪类型,利用时间序列方法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评估热浪对人群YLL率影响的总效应及附加效应,并按照性别和龄(<65岁、≥65岁)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宁波市人群总YLL率为(19.74±3.14)人/10万,热浪期的总YLL率均高于非热浪期(P<0.05)。随着热浪强度增加和持续时间延长,热浪的总效应均呈上升趋势。当热浪定义为日最高气温≥P97.5(37.2℃)且持续时间≥2d时,热浪累积10 d(Lag0-10 d)的总效应最大,总YLL率增加3.77(95%CI:2.25,5.29)人/10万。热浪对男性和老人影响的总效应高于女性和低龄人群。仅部分热浪类型对男性和老人YLL率影响的附加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浪导致宁波市人群YLL率增加,且对男性和老人的影响更大;热浪的附加效应可能仅在男性和老人等敏感人群中出现。
谷少华王爱红王永陆蓓蓓张丹丹
关键词:寿命损失年
日均气温对镇江市居民寿命损失影响的时间序列分析
2024年
目的评估日均气温对镇江市居民寿命损失(years of life lost,YLL)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22镇江市逐日气象、死因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定量分析日均气温和不同死因别死亡YLL的关联。结果日均气温与寿命损失呈现“U”形曲线关联。高温对YLL的影响在当天即出现,仅持续2~4天,低温对YLL影响在滞后第2~4天才出现,可持续至第8~10天。高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死亡YLL(95%CI)的累积效应均在滞后3天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64.93(95%CI:125.33~204.52)、104.83(95%CI:84.66~125.00),对呼吸系统死亡YLL(95%CI)的累积效应在滞后7天时最大,为21.50(95%CI:13.17~29.83)。低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YLL(95%CI)的累积效应在滞后14天时达到峰值,分别为149.74(95%CI:46.66~252.82)、98.10(95%CI:43.06~153.13)、24.69(95%CI:5.79~44.15)。高温对女性YLL累积效应大于男性,低温仅对男性YLL有影响。高温和低温对≥65岁人群YLL均有影响,但对<65岁人群无影响。结论温度过高和过低均会显著增加镇江市居民YLL,女性和65岁以上人群对高温敏感,男性和65岁以上人群对低温敏感。
陈宇
关键词:气温寿命损失年时间序列分析
陕西省大骨节病死亡患者寿命损失、死因构成及死因顺位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陕西省大骨节病(KBD)死亡患者寿命损失(YLL)、死因构成以及死因顺位,为KBD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9月至202212月陕西省地方病信息管理平台登记的KBD死亡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等)和死因资料(死亡日期、根本死因等)。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类目编码对其进行死因归类,计算每类疾病的构成比,利用构成比由高到低的顺序得出死因顺位。依据2019中国人口标准预期寿命计算YLL。同时,采用标化死亡比例比(SPMR)对比分析陕西省KBD死亡患者与全国农村地区死亡人群的主要死因构成,SPMR<1表明实际死亡人数低于预期死亡人数。结果共收集4708例KBD死亡患者的一般资料,其中男性2853例(60.60%)、女性1855例(39.40%),男女性别比为1.54∶1.00。99.85%(4701/4708)的死亡患者为汉族;职业主要为农民,占99.11%(4666/4708);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98.56%(4640/4708);平均死亡龄为74.76岁,主要集中在60岁及以上,占93.56%(4405/4708)。随龄增长,KBD死亡患者YLL呈现上升趋势(χ^(2)_(趋势)=2869.23,P<0.001),在70~74岁龄组达到高峰(11375.55人)。陕西省KBD死亡患者前4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71.37%,3360/4708)、恶性肿瘤(16.44%,774/4708)、呼吸系统疾病(3.53%,166/4708)以及伤害(3.38%,159/4708)。陕西省KBD死亡患者与全国农村地区死亡人群的主要死因构成进行对比,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的SPMR均<1。结论随龄增长,陕西省KBD死亡患者YLL呈上升趋势。KBD死亡患者前4位死因为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以及伤害,主要死因严重程度被高估。在开展KBD患者救治的同时,应结合以上死因开展有效防控。
师智徐刚要范中学丁琼洁杨正军孙思薇崔成宝
关键词:大骨节病寿命损失年死因构成死因顺位
金华市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对居民死亡和寿命损失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细颗粒物(PM_(2.5))、二氧化氮(NO_(2))、二氧化硫(SO_(2))和臭氧(O_(3))短期暴露对居民死亡和寿命损失(YLL)的影响。方法通过浙江省金华市环境监测中心和金华市气象局收集2014—2021金华市金东区、婺城区的大气污染物和气象资料,通过浙江省慢性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同期居民死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分析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对居民死亡和YLL的影响。结果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PM_(2.5)短期暴露对居民死亡和YLL的影响均在累积滞后2 d时最大,效应值分别为1.064%(95%CI:0.450%~1.682%)和2.084(95%CI:1.003~3.165)人;SO_(2)短期暴露对居民YLL的影响在当日最大,效应值为2.432(95%CI:0.610~4.254)人;NO_(2)和O_(3)短期暴露对居民死亡和YLL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性别和龄分层结果显示,PM_(2.5)累积滞后2 d时对女性、≥65岁居民死亡和YLL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SO_(2)在当日对女性、≥65岁居民YLL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污染物模型结果显示,在PM_(2.5)、SO_(2)中分别纳入NO_(2)后,对居民死亡和YLL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较单污染物模型升高;在PM_(2.5)中纳入SO_(2)或O_(3)后,对居民死亡和YLL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效应值较单污染物模型降低(均P<0.05)。结论PM_(2.5)短期暴露可增加居民死亡和YLL风险,SO_(2)短期暴露可增加居民YLL风险,对女性和≥65岁居民的影响更为明显。
何晓庆罗进斌王小红许丹丹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寿命损失年广义相加模型
武汉市日均气温对人群非意外死亡及寿命损失影响时间序列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武汉市日均气温在不同滞后日对非意外死亡数及寿命损失(years of life lost,YLL)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2019武汉市居民非意外死亡数、气象数据和环保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拟合逐日气温与非意外死亡数、YLL的关系,定量评估低温、高温对二者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武汉市日均气温对非意外死亡人数、YLL的效应曲线均呈“U”型,冷效应具有延迟性,在滞后1~2 d开始出现并持续约2周,热效应表现为急性效应,当天出现且持续约2 d。低温时,日均温度每降低1℃,人群非意外死亡数的21 d累积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1.29(95%CI:1.11~1.50),YLL为751.47(242.36~1260.58);高温时,日均温度每升高1℃,人群非意外死亡数的3 d累积增加11倍(RR=1.11,95%CI:1.07~1.14)、YLL为134.73(42.84~226.63);低温时,与男性死亡数及YLL(1.36、477.96)相比,女性(1.20、273.50)较低;与≥65岁人群死亡数及YLL(1.30、365.51)相比,<65岁死亡数(1.25)低、YLL(385.96)高。高温时,与男性死亡数及YLL(1.08、46.74)相比,女性(1.14、88.00)较高;与≥65岁人群死亡数及YLL(1.12、80.69)相比,<65岁(1.07、54.04)较低。结论武汉市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人群的死亡风险和YLL,其中低温影响更大。≥65岁龄组的人群更敏感,低温对男性影响较大,高温对女性影响较大,应制定针对冷热效应特征制定防治策略,关注敏感人群,以减轻气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赵原原杨念念代娟张晓霞金琦曼严亚琼
关键词:气温寿命损失年
2007—2019南京市胃癌死亡率及早死寿命损失变化趋势分析
2023年
目的分析2007-2019南京市胃癌死亡率及早死寿命损失(Years of life lost,YLL)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南京市居民全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071月1日-201912月31日南京市户籍居民胃癌死亡病例。计算胃癌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YLL和YLL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胃癌死亡率和YLL率的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结果2007-2019南京市胃癌死亡共32187例,其中男性死亡22296例,女性死亡9891例,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52.64/10万vs.23.6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81,P<0.05);城市地区居民因胃癌死亡10591例,农村地区居民死亡21596例,城区地区居民胃癌死亡率低于农村地区居民(26.02/10万vs.49.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5.257,P<0.05)。南京市胃癌龄别死亡率随着龄的增加而上升,在40岁之前较低,40岁后开始上升,男性至80岁达最高之后下降,女性至85岁达到最高峰。2007-2019南京市胃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AAPC为-2.65%,标化死亡率AAPC为-7.69%,P<0.05)。2007-2019南京市因胃癌导致的YLL合计为681511人,YLL率为8.09‰,2007-2019南京市YLL率呈下降趋势(AAPC为-3.86%,P<0.05),YLL率均随龄的增加而上升(AAPC为52.43%,P<0.05),且男性增长速度快于女性(男性AAPC为54.90%,女性AAPC为49.70%,P<0.05)。结论南京市胃癌死亡有明显的性别、龄和城乡分布差异,可根据高危人群特征逐步推进南京市胃癌早诊早治工作,提高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个人和社会的癌症负担。
周海茸王巍巍王琛琛洪忻
关键词:胃癌死亡率
极端气温对淄博市居民非意外死亡和寿命损失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极端气温对非意外死亡数和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YLL)的影响,以期为疾病预防控制以及卫生决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收集和整理2015至2019山东省淄博市逐日非意外死亡资料和气象资料,计算逐日YLL,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极端低温和极端高温[分别定义为研究期间日均气温分布的第2.5(-4.2℃)和97.5百分位数(29.1℃)]对非意外死亡数和YLL的滞后效应,并识别脆弱人群。结果研究期间,淄博市共报告了144310例非意外死亡,YLL为1886493。极端低温对非意外死亡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单日和累积滞后效应分别在暴露第4和21天最大[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1.05(95%CI:1.04~1.07)和1.23(95%CI:1.10~1.39);YLL的变化值分别为56.51(95%CI:37.92~75.11)和259.55(95%CI:116.45~402.65)];极端高温的影响较为短促,单日和累积滞后效应分别在暴露当天和第7天最大[死亡的RR分别为1.19(95%CI:1.15~1.24)和1.45(95%CI:1.34~1.57);YLL的变化值分别为137.34(95%CI:93.37~181.30)和265.90(95%CI:175.05~356.74)]。男性和<65岁人群对极端低温更敏感,女性和≥65岁人群对极端高温更敏感。结论极端气温可增加本地区居民非意外死亡的死亡风险和YLL,其中极端高温对人群的影响更强,女性和≥65岁人群对极端高温更敏感。应加强极端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和相关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并对脆弱人群实行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干预策略。
刘盈房启迪韩闯程传龙杨淑霞崔峰李秀君
关键词:极端气温寿命损失年
2007-2019南京市结直肠癌死亡率及早死寿命损失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2007—2019南京市结直肠癌死亡及早死寿命损失(YLL)变化趋势,为结直肠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南京市全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071月1日至201912月31日南京市户籍居民结直肠癌死亡病例。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计算结直肠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YLL和YLL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结直肠癌死亡率和YLL率的变化趋势,计算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2007—2019南京市结直肠癌死亡共12350例,男性占57.45%,女性占42.55%;城区占59.54%,农村占40.46%。2007—2019南京市结直肠癌粗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PC=4.77%,P<0.05)。2019南京市结直肠癌死亡率随着龄的增加而上升,50岁后结直肠癌死亡率快速上升,至85岁达最高峰。2007—2019,总人群及男女性45~59岁龄组结直肠癌死亡率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APC分别为-3.19%、-3.26%、-3.15%,P<0.05)。结直肠癌导致的YLL合计为257853人,YLL率为3.06‰。2007—2019南京市结直肠癌粗YLL率呈上升趋势(APC=3.11%,P<0.05),标化YLL率呈下降趋势(APC=-1.98%,P<0.05)。结论南京市结直肠癌死亡率较高,应针对男性、高龄和城市居民等高危人群推进早诊早治工作,减轻个人和社会的癌症负担。
周海茸周楠洪忻周金意王琛琛王巍巍
关键词:结直肠癌死亡率
长春市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寿命损失的影响研究
目的:分析长春市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心脑血管疾病负担造成的影响。了解长春市空气质量状况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时间分布;通过对性别、龄分层,筛选出对污染物敏感的人群;对季节分层,探讨污染物在不同季节的效应大小;分析各种污染物...
王颖
关键词:大气污染物心脑血管疾病寿命损失年病例交叉研究
北京市通州区319例尘肺病患者健康寿命损失的计算及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319例尘肺病患者的健康寿命损失(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情况,为该地区今后的尘肺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方法以截止到20217月31日通过“职业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平台获得的北京市通州区319例尘肺病个案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描述尘肺病患者的一般情况、YLD情况,分析YLD在不同分层情况下的数据对比情况。结果319例尘肺病患者的龄分布在30~86岁,平均(52.41±11.75)岁。319例尘肺病患者的YLD合计为2704.66,M(P_(25),P_(75))为8.41(2.03,15.62)。<40岁龄段患者的YLD高于其他龄段患者(H=124.553,χ^(2)=23.112、18.212、17.257、40.357,均P<0.05),尘肺Ⅰ期患者的YLD高于其他分期的患者(H=88.634,χ^(2)=25.331、38.112,均P<0.05),石棉肺患者的YLD高于其他尘肺类型患者(H=136.520,χ^(2)=24.368、37.258、24.125,均P<0.05),伤残等级数值较高患者的YLD高于其他伤残等级数值较低的患者(H=87.632,χ^(2)=32.358、31.256、29.994,均P<0.05),私有经济企业患者的YLD高于其他经济类型的患者(H=99.657,χ^(2)=39.945、42.309,均P<0.05),微型以及小型企业患者的YLD高于其他企业规模的患者(H=162.58,χ^(2)=77.425、61.258、80.354、48.369、62.007、72.358,均P<0.05),不同居住街道尘肺病患者的YLD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023,P>0.05)。结论尘肺病会给患者个体带来较为沉重的健康寿命损失,尤其对于<50岁的职业人群的健康监测需要重度关注。另外,需要有关部门对微小型私有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降低尘肺病的发病率,推迟发病时间,有效减轻尘肺病的健康负担。
佟卉刘思佳袁建国李长江
关键词:尘肺病职业病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伤残等级

相关作者

丁贤彬
作品数:331被引量:2,978H指数:29
供职机构: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死亡率 发病率 患病率 影响因素 艾滋病
曾强
作品数:276被引量:1,180H指数:16
供职机构: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影响因素 职业病 风险评估 职业卫生 饮用水
毛德强
作品数:267被引量:2,107H指数:25
供职机构: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死亡率 发病率 患病率 三峡库区 疾病负担
焦艳
作品数:135被引量:1,259H指数:21
供职机构: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死亡率 发病率 疾病负担 患病率 慢性病
周金意
作品数:303被引量:2,715H指数:27
供职机构: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主题:死亡率 疾病负担 发病率 糖尿病 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