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日均气温对镇江市居民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2022年镇江市逐日气象、死因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定量分析日均气温和不同死因别死亡YLL的关联。结果日均气温与寿命损失年呈现“U”形曲线关联。高温对YLL的影响在当天即出现,仅持续2~4天,低温对YLL影响在滞后第2~4天才出现,可持续至第8~10天。高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死亡YLL(95%CI)的累积效应均在滞后3天时达到最大,分别为164.93(95%CI:125.33~204.52)年、104.83(95%CI:84.66~125.00)年,对呼吸系统死亡YLL(95%CI)的累积效应在滞后7天时最大,为21.50(95%CI:13.17~29.83)年。低温对非意外死亡、循环系统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YLL(95%CI)的累积效应在滞后14天时达到峰值,分别为149.74(95%CI:46.66~252.82)年、98.10(95%CI:43.06~153.13)年、24.69(95%CI:5.79~44.15)年。高温对女性YLL累积效应大于男性,低温仅对男性YLL有影响。高温和低温对≥65岁人群YLL均有影响,但对<65岁人群无影响。结论温度过高和过低均会显著增加镇江市居民YLL,女性和65岁以上人群对高温敏感,男性和65岁以上人群对低温敏感。
目的探讨武汉市日均气温在不同滞后日对非意外死亡数及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的影响。方法收集2014—2019年武汉市居民非意外死亡数、气象数据和环保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拟合逐日气温与非意外死亡数、YLL的关系,定量评估低温、高温对二者的累积滞后效应。结果武汉市日均气温对非意外死亡人数、YLL的效应曲线均呈“U”型,冷效应具有延迟性,在滞后1~2 d开始出现并持续约2周,热效应表现为急性效应,当天出现且持续约2 d。低温时,日均温度每降低1℃,人群非意外死亡数的21 d累积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1.29(95%CI:1.11~1.50),YLL为751.47(242.36~1260.58);高温时,日均温度每升高1℃,人群非意外死亡数的3 d累积增加11倍(RR=1.11,95%CI:1.07~1.14)、YLL为134.73(42.84~226.63);低温时,与男性死亡数及YLL(1.36、477.96)相比,女性(1.20、273.50)较低;与≥65岁人群死亡数及YLL(1.30、365.51)相比,<65岁死亡数(1.25)低、YLL(385.96)高。高温时,与男性死亡数及YLL(1.08、46.74)相比,女性(1.14、88.00)较高;与≥65岁人群死亡数及YLL(1.12、80.69)相比,<65岁(1.07、54.04)较低。结论武汉市高温和低温均可增加人群的死亡风险和YLL,其中低温影响更大。≥65岁年龄组的人群更敏感,低温对男性影响较大,高温对女性影响较大,应制定针对冷热效应特征制定防治策略,关注敏感人群,以减轻气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目的分析2007-2019年南京市胃癌死亡率及早死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变化趋势。方法利用南京市居民全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0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南京市户籍居民胃癌死亡病例。计算胃癌的死亡率、标化死亡率、YLL和YLL率;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胃癌死亡率和YLL率的变化趋势,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结果2007-2019年南京市胃癌死亡共32187例,其中男性死亡22296例,女性死亡9891例,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52.64/10万vs.23.61/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81,P<0.05);城市地区居民因胃癌死亡10591例,农村地区居民死亡21596例,城区地区居民胃癌死亡率低于农村地区居民(26.02/10万vs.49.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5.257,P<0.05)。南京市胃癌年龄别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在40岁之前较低,40岁后开始上升,男性至80岁达最高之后下降,女性至85岁达到最高峰。2007-2019年南京市胃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死亡率AAPC为-2.65%,标化死亡率AAPC为-7.69%,P<0.05)。2007-2019年南京市因胃癌导致的YLL合计为681511人年,YLL率为8.09‰,2007-2019年南京市YLL率呈下降趋势(AAPC为-3.86%,P<0.05),YLL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AAPC为52.43%,P<0.05),且男性增长速度快于女性(男性AAPC为54.90%,女性AAPC为49.70%,P<0.05)。结论南京市胃癌死亡有明显的性别、年龄和城乡分布差异,可根据高危人群特征逐步推进南京市胃癌早诊早治工作,提高胃癌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个人和社会的癌症负担。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319例尘肺病患者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情况,为该地区今后的尘肺病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方法以截止到2021年7月31日通过“职业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平台获得的北京市通州区319例尘肺病个案资料作为分析对象,描述尘肺病患者的一般情况、YLD情况,分析YLD在不同分层情况下的数据对比情况。结果319例尘肺病患者的年龄分布在30~86岁,平均(52.41±11.75)岁。319例尘肺病患者的YLD合计为2704.66年,M(P_(25),P_(75))为8.41(2.03,15.62)年。<40岁年龄段患者的YLD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H=124.553,χ^(2)=23.112、18.212、17.257、40.357,均P<0.05),尘肺Ⅰ期患者的YLD高于其他分期的患者(H=88.634,χ^(2)=25.331、38.112,均P<0.05),石棉肺患者的YLD高于其他尘肺类型患者(H=136.520,χ^(2)=24.368、37.258、24.125,均P<0.05),伤残等级数值较高患者的YLD高于其他伤残等级数值较低的患者(H=87.632,χ^(2)=32.358、31.256、29.994,均P<0.05),私有经济企业患者的YLD高于其他经济类型的患者(H=99.657,χ^(2)=39.945、42.309,均P<0.05),微型以及小型企业患者的YLD高于其他企业规模的患者(H=162.58,χ^(2)=77.425、61.258、80.354、48.369、62.007、72.358,均P<0.05),不同居住街道尘肺病患者的YLD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1.023,P>0.05)。结论尘肺病会给患者个体带来较为沉重的健康寿命损失,尤其对于<50岁的职业人群的健康监测需要重度关注。另外,需要有关部门对微小型私有企业进行严格的监管,降低尘肺病的发病率,推迟发病时间,有效减轻尘肺病的健康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