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64篇“ 岩浆-热液“的相关文章
锆石微量元素示踪锂成矿岩浆-热液演化过程被引量:1
2024年
锂成矿过程中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目前仍不清楚。锆石作为花岗岩和伟晶岩中普遍存在的副矿物,其微量元素成分演化可以记录岩浆演化过程。本文以松潘-甘孜构造带可尔因地区的花岗岩和伟晶岩中的锆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原位微量元素分析。锆石的形态结构特征显示花岗闪长岩与花岗岩中的锆石为岩浆锆石,而伟晶岩中的锆石受到不同程度热液作用影响。元素分析结果显示,从太阳河花岗闪长岩到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到无锂辉石伟晶岩到锂辉石伟晶岩,锆石中的稀有金属元素(Li、Sn、Nb、Ta和Hf)和U含量逐渐升高,锆石的Zr/Hf比值逐渐降低。除此之外,太阳河花岗闪长岩和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中的锆石具有较低的Fe含量,而无锂辉石伟晶岩和锂辉石伟晶岩中的锆石具有明显升高的Fe含量,且锆石Fe含量与稀有金属元素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反映出热液作用越强,稀有金属含量越高的特征。热液导致伟晶岩中锆石的U-Pb体系受到改造,使得获得的年龄不可靠,而伟晶岩铌钽矿U-Pb年龄(210 Ma)相对可靠。基于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我们认为太阳河花岗闪长岩与锂成矿伟晶岩没有成因联系,二云母花岗岩与锂成矿伟晶岩具有成因联系,但是二云母花岗岩不是成矿伟晶岩的直接母岩。二云母花岗岩和无锂辉石伟晶岩Li_(锆石)/Li_(全岩)接近甚至超过1,指示其与全岩成分不平衡,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曾形成富锂熔体,且富锂熔体的形成与液态不混溶作用无关,而是岩浆分异的结果。富锂熔体可能在区域拆离断层作用下从岩浆体系中分离,随后不断演化形成了锂辉石伟晶岩,而残余岩浆逐渐冷却结晶形成了二云母花岗岩和无锂辉石伟晶岩。基于锆石中的微量元素可以有效示踪锂成矿过程,并且利用碎屑锆石的微量元素特征还可以指示区域富锂岩浆的存在及其形成时代,有望�
胡方泱杨雷陈国辉吴福元
关键词:锆石微量元素岩浆-热液演化
岩浆后生热液矿床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现状综述
2024年
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是矿床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聚焦非岩浆后生热液矿床成矿系统的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成果,从构造对流体作用、流体对构造作用两个方面,总结了构造活动与流体作用同步进行且相互影响的机制。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认为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要从时间、空间、物质方面的耦合关系阐明构造与流体成矿作用过程及其“矿源—输运—聚集”过程,揭示构造活动与流体成矿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造—流体耦合成矿作用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发展趋势。该研究对丰富热液矿床成因理论研究和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李风豪韩润生张艳刘飞王明志周维维
花岗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成矿响应及其岩石学记录
2024年
开展铜、锂和铍等关键金属的迁移富集机制与规律研究对于理解斑岩型和伟晶岩型矿床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岩浆形成到热液析出的“两端”演化过程,而岩石的后期热液蚀变是流体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会强烈改造前期的成矿过程,导致难以识别岩浆热液转换阶段的成矿流体演化特征。近来,研究发现花岗质岩浆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存在熔体与热液流体共生的岩石学记录:斑岩型矿床成矿体系中保存的含矿岩墙/脉、富铜钼的“岩浆‒流体”囊状体、“羽丝状”含矿细晶岩脉群、蠕虫状石英斑晶中保留的熔体‒流体包裹体;伟晶岩型矿床成矿体系中保存的单向固结的石英脉和细晶岩、晶洞构造和文象结构等。这些岩石学证据有效记录了成矿流体从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同源固相与流体相之间的平衡控制过程,以及成矿元素的溶解和富集行为:(1)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的“羽丝状”含铜细晶岩脉群,表明在较高的温度(523~613)℃条件下,熔体和流体存在相分离;(2)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的熔流体混合相是亲铜元素由岩浆迁移进入热液的保障,可能代表了运移成矿元素介质的性质;(3)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晶洞中石英的阴极发光(CL)图像揭示了多期环带结构,不同环带的O同位素均显示来源于岩浆阶段,可能与同一岩浆房中存在成矿流体多次出溶相关;(4)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分离出的碱性金属元素/挥发性组分(如H2O、F、B和Cl)进一步促进了伟晶岩型矿床中Li、Be等成矿金属的富集和迁移;(5)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的特殊含矿结构(如文象结构)是伟晶岩型Be矿床的有效找矿标志。在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形成的岩石学证据虽然受到后续热液的强烈改造,但是仍能保存部分重要的成矿学信息,剖析该阶段成矿作用有助于了解花岗质成矿岩�
洪涛翟明国高俊高俊吴楚
磷灰石矿物化学示踪伟晶岩型锂矿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以川西党坝矿床为例
2024年
川西可尔因地区党坝花岗伟晶岩型锂矿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其探明氧化锂资源量超过百万吨,为超大型锂矿床。本文在详细的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选取富锂辉石伟晶岩脉(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和贫锂辉石伟晶岩脉(钠长石伟晶岩)中的磷灰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显微结构观察、地球化学、U-Pb同位素年代学等研究,以探讨伟晶岩形成时代、动力学背景、花岗质岩浆源区及演化过程,并评价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氧化态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磷灰石与钠长石、石英、白云母、铌钽铁矿等伴生,为高F、低Cl磷灰石。通过对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中的磷灰石开展LA-ICP-MS U-Pb同位素测试,获得其形成时代为186.78±4.17Ma,为燕山早期岩浆作用的产物。结合区内已有研究,表明党坝花岗伟晶岩型矿床是在岩石圈剥离的作用下,形成于由压缩向伸展的碰撞后期,并伴随着多期成矿作用的发生。地球化学结果显示,磷灰石具高F、Nd和低Cl、Sr的特征,指示区内伟晶岩与S型花岗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岩浆来源,且伟晶岩初始岩浆熔体与三叠纪复理石沉积物部分熔融作用紧密相关。在熔体-流体演化过程中,受到以长石为主导的分离结晶作用及含Cl流体活动的改造,流体出溶导致党坝伟晶岩中磷灰石轻稀土元素富集。钠长石锂辉石伟晶岩中的磷灰石具有较高氧逸度特征,可能经历了熔-流体相互作用或富挥发分熔体的不混溶。
杨阳冉凤琴彭勃唐菊兴韩警锐奉大博菅旭唐波
关键词:伟晶岩磷灰石花岗质岩浆
内蒙古白音查干锡多金属矿富F-B岩浆-热液演化与成矿机制研究
陈新凯
锆石形貌与成分特征对藏南洛扎地区二云母花岗岩岩浆热液演化过程的指示
2024年
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高分异成因和稀有金属成矿潜力是近年来特提斯构造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目前关于这些花岗岩,特别是对具有较低演化程度的二云母花岗岩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的认识较为薄弱,严重制约了对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成岩、成矿机制的全面理解。广泛存在于花岗质岩石中的锆石可以有效记录岩浆演化过程的物理化学信息,已成为追溯岩浆热液演化历史的有效工具。为此,本文对藏南洛扎地区早中新世(约20~18 Ma)和中中新世(约12 Ma)两个期次二云母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系统的形貌特征观察和化学成分分析。洛扎二云母花岗岩中的锆石以富含继承核和具有围绕其生长的后期增生边(与淡色花岗岩岩浆作用有关)为特征。根据形貌特征,岩石中的新生锆石可分为两类:第一类自形程度较好,具有清晰的振荡环带,属于岩浆锆石;第二类自形较差,含较多包裹体,阴极发光图像下呈斑驳状,与典型的热液锆石特征一致。这两类锆石均具有较高的HfO_(2)和极高的U含量,结合其他微量元素成分(Nb/Ta、Y/Ho、REE等)特征,指示它们形成于分异程度较高的熔体,其中第二类锆石形成于富卤素流体活动的环境,表明岩浆体系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流体相的出溶。两类锆石在HfO_(2)、UO_(2)、P_(2)O_(5)含量和δEu值等化学组成上没有明显差异,表明流体出溶过程并没有伴随着显著的结晶分异作用。同时,两类锆石给出了相似的结晶温度,暗示流体出溶作用发生在岩浆等温减压过程。根据锆石Ce-U-Ti氧逸度计估算结果,两个期次二云母花岗岩的岩浆体系均具有极低的氧逸度(ΔFMQ<–1),并在岩浆热液状态转化的过程中岩浆体系的氧逸度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该特征与其他典型的稀有金属成矿花岗岩具有相似性。
蒙安平戴国庆张娜刘志超
关键词:二云母花岗岩锆石氧逸度
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中铁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2023年
铁元素是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中参与成矿的重要金属元素之一,岩浆-热液矿床中富铁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斑铜矿、毒砂、菱铁矿)的δ^(56)Fe值变化较大(-2.07‰~+1.58‰),指示铁同位素在岩浆演化、流体出溶和热液演化过程中均存在明显的分馏,因此,在约束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中成矿金属的迁移-富集-沉淀过程和示踪成矿物质来源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整理和分析前人研究资料,文章总结了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岩浆演化、流体出溶和热液演化过程中铁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现状。岩浆演化过程中铁同位素会发生显著分馏,如部分熔融过程中,熔体相比残余固相富集重铁同位素;矿物分离结晶会引起残余熔体铁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主要受含Fe2+或Fe3+矿物结晶的影响,如磁铁矿分离结晶会导致残余熔体铁同位素组成变轻,总体反映岩浆氧化还原状态对铁同位素分馏的主要控制作用,因此,含矿岩体铁同位素组成及其变化可用于确定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流体出溶是含矿岩浆演化成为岩浆热液矿床的关键过程,出溶流体相对于母岩富集轻铁同位素,但实验研究表明出溶流体铁同位素组成可能受其中铁的迁移形式、与流体平衡的含Fe2+或Fe3+矿物的比例、相分离和流体混合等多种因素影响。热液演化过程中,含铁热液矿物沉淀会引起流体铁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磁铁矿沉淀会导致流体富集轻铁同位素,而含铁硫化物(如磁黄铁矿)沉淀则会使得流体逐渐富集重铁同位素,显示热液流体氧化还原状态对铁同位素分馏的控制作用。由于黄铜矿被认为可以有效记录流体的铁同位素组成,其铁同位素值被用于区分热液流体氧化还原状态。铁元素作为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中直接参与成矿的元素,为直接示踪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岩浆演化、流体�
王续文李宇轩安芳
关键词:FE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
东昆仑东段中-晚三叠世区域岩浆-热液成矿系统被引量:5
2023年
东昆仑成矿带在早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一系列脉状金矿床、脉状银铅锌矿床、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但这些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尚不清楚。东昆仑东段以其多样的矿床类型为这一科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想场所。在总结归纳东昆仑东段主要类型矿床时空分布和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各类矿床的成矿时代、成矿构造背景及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探讨它们之间的成因联系。研究结果显示,东昆仑东段各类矿床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240~220 Ma),均是东昆仑古特提斯陆陆碰撞及后碰撞伸展作用的产物。此外,区内及外围东昆北地体中的各类矿床均具有相似的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且与该时期广泛发育的深部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共同组成了一个巨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不同类型的矿化可能是该岩浆-热液系统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巴颜喀拉板块深俯冲及板块断离诱发软流圈地幔的上涌及随后的大规模岩浆-流体活动,富含金属挥发分的岩浆热液与上地壳的岩石和流体发生交代和流体混合,最终形成区内巨型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基于该成矿系统,东昆仑东段具有寻找多类型共生矿床的潜力。
井国正王晓云张志强何俊江张里斌王凤林刘颜石文杰谭俊
关键词:东昆仑东段
NYF型伟晶岩岩浆-热液演化与稀有稀土金属超常富集被引量:2
2023年
NYF型伟晶岩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一直未受到广泛关注。相对于LCT型伟晶岩,NYF型伟晶岩的内部结构分带较差,极少存在区域性分带,但发育大量Nb、Y、F等矿物。铌铁矿族矿物、云母族矿物、电气石等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能精细揭示NYF型伟晶岩的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反映其演化程度。挥发分F、B、P和H_2O等不仅影响NYF型伟晶岩的结晶分异程度,对稀有稀土金属元素超常富集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稀有稀土金属元素的富集、迁移与结晶贯穿整个NYF型伟晶岩的岩浆阶段、岩浆-热液过渡阶段以及热液阶段;高度演化的NYF型伟晶岩中,可以发生铌矿化、铍矿化、铷矿化、稀土(Y、Ce、Sc等)矿化以及锆-钍-铀矿化等。今后我国应将碱性岩-碱性花岗岩区域作为NYF型伟晶岩重点勘查区,加强NYF型伟晶岩的研究力度和指导找矿。
饶灿王吴梦雨王琪张志琦吴润秋
关键词:结晶分异
赣东北灵山岩体岩浆-热液演化与铌钽成矿机制研究
灵山岩体位于赣杭构造岩浆岩带中段,因在岩体的西南缘发现有大储量钽和铌关键金属矿产资源而备受地质学者关注,产出有黄山大型铌钽矿床和松树岗超大型钽铌钨锡矿床。这两个矿床的空间位置较近(约3公里),但是矿化特征截然不同:黄山矿...
刘涛
关键词:岩浆-热液演化矿物学成矿机制

相关作者

焦鑫
作品数:44被引量:226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二叠系 芦草沟组 三塘湖盆地 热液 岩浆
柳益群
作品数:218被引量:2,227H指数:29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鄂尔多斯盆地 成岩作用 三塘湖盆地 二叠系 芦草沟组
周鼎武
作品数:164被引量:2,249H指数:30
供职机构: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蛇绿岩 南天山 东秦岭 三塘湖盆地
陆树文
作品数:6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
研究主题:岩浆-热液 脉金矿床 安妥 地质特征 斑岩型钼矿
赵博
作品数:49被引量:112H指数:7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
研究主题:地球化学 克拉克值 巨型矿床 吨位 元素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