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77篇“ 微创封堵“的相关文章
- 经胸微创封堵对高危室间隔缺损患儿的疗效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经胸微创封堵对高危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22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高危VSD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A、B两组,分别为36例、44例,A组患儿接受传统体外循环下VSD修补手术,B组患儿接受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两组患儿均随访1 a,记录并统计患儿总有效率、手术相关指标、心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以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B组临床总有效率(90.91%)较A组(72.22%)高(P<0.05);B组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A组(P<0.05);术后1 a,两组患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术前均下降,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均升高(P<0.05);两组患儿术后1 a心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术前,两组患儿术后3 d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白细胞计数均下降(P<0.05),且术后3 d B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A组(P<0.05);B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81%)较A组(22.22%)低(P<0.05)。结论应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高危VSD患儿,效果明确,可减轻术后炎症反应,促进心功能恢复,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 王孝东杨再珍李玉杰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高危食管超声
- 高位室间隔缺损患儿经胸微创封堵的治疗效果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高位室间隔缺损患儿经胸微创封堵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经胸微创封堵治疗的206例高位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7例,女69例;年龄(34.49±31.72)个月;体重(13.64±7.22)kg;干下型135例,嵴内型71例。患儿在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进行手术,经胸骨下端正中小切口,在经食管超声(TEE)引导下置入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结果206例患儿中,192例(93.2%)封堵成功;14例(6.8%)于术中转行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术均成功,其中主动脉瓣反流加重或合并残余分流明显6例(2.9%),封堵器位置不稳定5例(2.4%),右室面隔膜样组织遮挡导致导丝通过困难3例(1.5%)。住院时间(11.57±2.56)d。随访3个月至4年,未见封堵器移位、瓣膜反流、心律失常、残余分流、溶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高位室间隔缺损临床效果确切、安全、可行、创伤小、恢复快。而对于主动脉瓣膜脱垂明显或主动脉瓣骑跨明显的室间隔缺损患儿建议常规行体外循环下修补术。
- 涂洪强陈苏江张盛黄国金
- 关键词:食管超声儿童
- 经食道超声引导下不同路径微创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探讨经食道超声引导下不同路径微创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效果。以80例房间隔缺损(AS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经皮组)和对照组(右胸组)。经食道超声引导下,观察组采用经皮封堵术,对照组采用经右胸封堵术,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观察组右心房横径、右心室横径、肺动脉直径、三尖瓣反流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术后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ICU时间、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LVSD降低、LVEF、6 min步行距离升高(P<0.05)。经食道超声引导下经皮封堵术治疗ASD疗效较好,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
- 阳玉晶雷芳周宏正蒋雅群王玮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
- 经胸微创封堵与体外循环下修补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效果对比分析
- 2022年
- 对经胸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的效果与传统体外循环治疗的效果进行效果的比较。方法:通过对我院近期50例房间隔缺损的患儿进行统计,并且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两组均在全麻与气管插管的状态下进行手术,观察组通过运用经胸微创封堵对房间隔缺损进行闭合。对照组进行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进行心脏切开修补房间隔缺损的修补。对两组患者的输入红细胞数量、治疗效果、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记录。结果:两组患者均得到有效的治疗,没有出现死亡与严重的并发症。通过对两组患儿统计,观察组住院时间相较于对照组短,有统计学差异。观察组输入红细胞数量较少,并且封堵成功29例,出现一例封堵器移位,需要再次行开胸行体外循环修补,对照组无出现二次封堵现象。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治疗安全,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同时能够节约红细胞,对治疗房间隔缺损有着良好的效果。
- 闫世伟
- 关键词: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
- 经胸微创封堵术与改良修补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比较经胸微创封堵术与改良修补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膜周型VSD患儿106例,根据不同术式分为微创封堵术组、改良修补术组,各53例。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血浆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微创封堵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改良修补术组(P<0.05)。微创封堵术组术后5 min、术后24 h BNP明显低于改良修补术组,术后24 h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改良修补术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24 h室舒张末期容量指数(LVEDVI)、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指数(LVED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21%与16.98%,P>0.05)。结论对于小儿VSD,微创封堵术与改良修补术治疗均可获得明显疗效,但微创封堵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BNP水平低于改良修补术组。
- 高建朝李利利高致柄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小儿脑利钠肽左室射血分数
- 小儿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783例中远期结果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总结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临床经验及中远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20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783例小儿VSD的临床资料及中远期随访结果,其中男463例、女320例,手术年龄5个月~13岁,平均(3.3±1.2)岁;体重5.9~51.0(15.9±8.3)kg。所有患儿均行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VSD封堵术。其中膜周部VSD 598例,高位VSD 183例(其中合并主动脉瓣脱垂135例),肌部VSD 2例。VSD直径:左室面分流口5.0~11.0(6.3±1.2)mm;右室面分流口2.3~8.0(4.3±0.9)mm。结果753例(96.2%)术中封堵成功,其中1例(0.1%)封堵术后4 h封堵伞脱落嵌于右肺动脉,急诊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切开主肺动脉取出封堵器,同时直视下心包补片修补VSD;1例(0.1%)术后2年出现Ⅲ°房室传导阻滞,再次行CPB下取出封堵器,同时行VSD修补,术后逐渐恢复窦性心律;8例(1.1%)术后1周出现迟发性心包积液,均行超声引导下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治愈;32例(4.3%)存在残余分流,术后随访过程中均完全自愈;27例(3.6%)术后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9例(2.5%)新发微量三尖瓣反流。选用膜周部对称伞580例,偏心伞171例,肌部伞2例,其中双伞封堵2例。随访时间9个月~9年,随访率96.7%(704/728)。随访期间患儿无死亡,封堵伞无移位,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瓣膜反流无加重。结论小儿经胸微创封堵VSD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安全性高,中远期随访结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但需要更远期随访观察。
- 卢绪宁刘宇航朱全伟王宁文平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微创手术心脏外科手术
- 食道超声引导下小儿先心病复合畸形经胸微创封堵的疗效
- 2022年
- 目的:总结食道超声(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胸微创封堵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3至2019-6共10例患儿资料。其中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共5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1例,ASD合并PDA 4例。术中TEE引导下经胸骨下段小切口或经胸骨中段第三肋旁小切口入路。术后TEE观察有无残余分流,有无瓣膜功能障碍。观察是否有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结果:10例手术均成功,出院前及术后1、3、6个月复查心脏彩超均显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未见残余分流及瓣膜反流,心电图均未见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结论:TEE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黄杰周陆国梁孙婷谢少波
-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
- 开胸手术与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房/室间隔缺损对比及食道超声心动图在术中的应用价值
- 张雪花
- 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分析经胸微创封堵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儿围术期及随访资料,总结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适应症及有效性,为临床实施和推广该术式的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经胸微创封堵的干下型室间隔缺损患儿347例,其中男196例、女151例,年龄4月~12岁,平均(14.7±13.1)月;体重6~32kg,平均(11.3±5.9)kg;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长径1.8~10 mm。所有患儿均采用胸骨下端小切口,在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经右心室表面置入偏心封堵器,全面综合评价术中数据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 全组证实封堵成功共326例(成功率93.9%)。封堵成功判定标准包括:室间隔缺损无明显残余分流(分流量<1 mm),术后封堵器未脱落/无明显移位、瓣膜反流未加重、无严重心律失常及明显流出道梗阻等并发症发生。封堵失败共21例,失败原因分别为:过导丝/鞘管困难3例,主动脉瓣返流加重8例,残余分流明显(分流量>1 mm)7例,封堵器形态偏移3例。所有封堵失败患儿均改行直视修补,手术顺利,术中无明显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顺利。封堵成功的326例患儿随访6~2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儿均未出现残余分流/分流加重、封堵器脱落/移位、瓣膜反流加重、溶血、严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胸封堵手术治疗干下型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成功率高,近、中期疗效肯定,但需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封堵器型号及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
- 谢学良黄国金邹勇明腾涂洪强张盛
- 关键词:干下型室间隔缺损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 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先心病的远期随访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治疗儿童先心病的临床经验及随访结果,探讨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7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行食道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外科封堵术治疗的先心病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截至2020年12月,随访内容包括超声心动图、心电图、临床症状、并发症处理、预后情况。将室间隔缺损病例按照年龄、体重及封堵器类型进行分组,对常见并发症(如新发主动脉瓣反流、三尖瓣反流及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52例患儿,其中室间隔缺损727例,封堵成功691例(95.05%);房间隔缺损19例及联合畸形6例均封堵成功。684例获随访,随访率为95.7%,随访时间3~13年,期间无一例死亡。室间隔缺损患儿随访结果:53例残余分流中,48例自愈;8例新发主动脉瓣轻微或轻度反流中,2例好转;1例迟发性心包积液;新发三尖瓣轻度反流或由轻度进展至中度反流的34例患儿中,13例恢复正常,2例由轻度反流进展至中度反流;1例新发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儿仍在随访中,2例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已恢复;2例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儿中,1例恢复;38例新发右束支传导阻滞患儿中,5例恢复正常。偏心型及鞍型封堵器更易出现主动脉瓣反流(P<0.05),而不同封堵器类型中,三尖瓣反流与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不同体重组中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畸形中,1例新发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并在1年后恢复正常。结论先心病经胸微创封堵技术结合了体外循环手术和导管介入手术治疗的优势,远期随访提示安全、有效,但需进行全生命周期随访和健康管理。
- 吕蓓陈瑞任悦义侯可峰段书华纪志娴曹倩邸勇武钦邢泉生
-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随访研究
相关作者
- 李红昕

- 作品数:114被引量:30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 研究主题:室间隔缺损 外科治疗 微创 封堵器 先天性心脏病
- 谢少波

- 作品数:38被引量:95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封堵 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 左胸 骨旁
- 陆国梁

- 作品数:29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
- 研究主题:封堵 房间隔缺损 左胸 室间隔缺损 骨旁
- 郭文彬

- 作品数:59被引量:155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东省立医院
- 研究主题:超声心动图 微创 室间隔缺损 微创封堵 糖尿病
- 陈苏江

- 作品数:33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西省儿童医院
- 研究主题: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微创封堵 开胸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