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08 篇“ 急性下肢缺血 “的相关文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iFlow技术预测急性 下肢 缺血 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大截肢事件 2025年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 下肢 缺血 (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肢组(n=274)。对血运重建后DSA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iFlow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TP)和峰值(Peak);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TTP和Peak预测术后大截肢的最佳截断值并将其转换为二分类变量,与其他参数共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用于预测术后大截肢的独立因素。结果大截肢组TTP高于、而Peak低于无大截肢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TTP及Peak预测术后30天内大截肢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及0.712,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 s及1.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AF)[OR(95%CI)=3.048(1.076,8.632)]、皮肤花斑[OR(95%CI)=6.035(2.323,15.677)]、血运重建后TTP≥16 s[OR(95%CI)=8.414(3.116,22.723)]及术后48 h高肌红蛋白[OR(95%CI)=1.001(1.001,1.001)]均为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而Peak二分类变量并非独立预测因子[OR(95%CI)=0.485(0.183,1.283),P=0.145]。结论DSA iFlow参数中的TTP可用于预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30天内发生大截肢。 李锐东 李承志 张艳 王晓白 李王海关键词:缺血 下肢 AcoStream应用于急性 下肢 缺血 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AcoStream用于急性 下肢 缺血 性疾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行下肢 动脉AcoSream吸栓治疗的21例急性 下肢 缺血 患者的临床资料。左侧肢体栓塞10例,右侧肢体栓塞11例。病变部位:髂动脉段5例,股动脉段11例,腘动脉段10例,膝下动脉段13例。Rutherford分级:ⅡA级5例,ⅡB级15例,Ⅲ级1例。术前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0.31~0.73,平均0.49±0.11。记录并分析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ABI变化,观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使用AcoStream血栓抽吸系统均顺利完成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术后病变血管残余狭窄均<30%,技术成功率为100%。1例PMT后虽有残留血栓,但疼痛缓解,术后立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3 d后残留血栓清除;13例联合球囊扩张,6例植入支架,6例联合行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本组20例获得临床成功,临床成功率为95.24%,临床无效1例。术后ABI恢复至0.76±0.19,较术前明显改善(t=6.733,P<0.05)。术中均未发生远端动脉栓塞。4例吸栓时病变部位发生夹层,植入支架后好转。未见动脉穿孔、急性 血栓形成、穿刺点渗血等并发症。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6个月,至随访结束无复发。结论AcoStream治疗急性 下肢 缺血 安全有效,可快速清除血栓及栓子,在明确病变部位、病变性质、缺血 程度后及时采用单一或多种方式联合治疗,对挽救患者肢体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张钰涵 何文烨 王路遥 张大伟 郝清智关键词:急性下肢缺血 流变血栓清除装置在老年患者急性 下肢 缺血 治疗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流变血栓清除装置在老年患者急性 下肢 缺血 (ALLI)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宿迁第一人民医院/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老年ALL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观察患者的血栓清除率及再通情况,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肌酐水平、尿素氮水平、血钾水平、白细胞计数和白蛋白水平,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预后。结果13例老年ALLI患者均使用血栓清除装置进行治疗,并辅以球囊扩张术,10例患者进行了支架植入术,平均植入1.5枚支架。平均手术时间为(137.08±48.60)min;平均血栓抽吸时间为180.00(135.00,304.00)s;平均术中失血量为90.00(67.50,159.50)ml。术后,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尿素氮水平和白细胞计数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需输血治疗。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平均持续时间为(13.46±2.76)h。所有患者术后即刻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达到临床成功。3例患者术后24 h内血栓复发,其余患者获得至少1个月的随访,2例患者发生心衰,无穿刺部位相关并发症发生,亦无肾功能不全、其他心脑血管意外、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术后30 d内无死亡病例。结论对于老年ALLI患者,流变血栓清除装置具有微创、高效、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机械吸栓装置。做好围手术期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刘坤 郭兴友 范卫东 张拓 李明 付勇猛 吴菊花关键词:急性下肢缺血 老年患者 区域氧饱和度在急性 下肢 缺血 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区域氧饱和度(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rSO2)水平在急性 下肢 缺血 (acute lower limb ischemia,ALLI)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ICU收治的ALL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事件组和非事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rSO2相关的独立预测因子;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得rSO2预测不良事件的最佳截断值;根据最佳截断值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值组和低值组,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随访期间组间生存率差异。结果共有82例ALLI患者纳入此次研究,随访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6%(21例);事件组患者术后四个时段rSO2、24 h rSO2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及踝肱指数均明显低于非事件组;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肌红蛋白、肌酸激酶、C反应蛋白及乳酸水平显著高于非事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β=-0.320,P=0.002)、血浆乳酸(β=-0.262,P=0.009)、肌钙蛋白Ⅰ(β=-0.230,P=0.025)、吸烟史(β=-0.211,P=0.034)均是rSO2的独立预测因子。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 rSO2平均值是ALLI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校正后HR=0.67,95%CI:0.54~0.83,P<0.001)。24 h rSO2平均值对ALLI患者术后30 d、60 d和90 d发生不良事件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934、0.867及0.823),对应的rSO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9.36%,59.03%及59.03%。以24 h rSO2平均值为59.36作为最佳截断值预测ALLI患者术后发生不良事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85.3%。根据最佳截断值将研究对象分为高值组(rSO2>59.36%,59例)和低值组(rSO2≤59.36%,23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无事件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 王凯阳 王霆 徐麟 郭仁楠关键词:急性下肢缺血 不良预后 两种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方式对急性 下肢 缺血 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2 2024年 目的比较两种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方式(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和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对急性 下肢 缺血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浙江省台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并行机械血栓清除治疗的急性 下肢 缺血 患者98例,其中采用机械血栓切除术38例(Rotarex组),机械血栓抽吸术60例(Angiojet组)。收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技术成功率等临床疗效指标、并发症情况等安全性评估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缺血 原因、缺血 程度、发病时间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tarex组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00%,Angiojet组为98.33%。Rotarex组血栓清除后残存狭窄[(46.18±12.97)%比(54.25±14.67)%]、支架置入率(47.37%比73.33%)、踝肱指数改善值[(0.67±0.10)比(0.63±0.11)]、术后住院天数[5(3,6)d比7(5.5,8.5)d]均优于Angiojet组(均P<0.05)。两组患者缺血 症状改善情况、30 d内截肢率、30 d内再次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Angiojet组患者术后WB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CRP升高(均P<0.05),而Hb下降(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肝肾功能、Fib、D-二聚体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Rotarex机械血栓切除和Angiojet机械血栓抽吸这两种方式对急性 下肢 缺血 均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但Rotarex系统相对更具疗效优势,血栓清除效率更佳,且对内环境影响更小,安全性更高。 胡斌 赵文军 陈光 李栋林关键词:动脉栓塞 急性血栓形成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应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治疗急性 下肢 缺血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24年 目的:探究与分析应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治疗急性 下肢 缺血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2月~2022年4月急性 下肢 缺血 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均应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术治疗,观察治疗结局。结果:42例血运重建成功,3例血运重建失败,平均手术操作时间(67.02±3.01)min, 34例患者行经皮腔腔内血管成形术操作,8例并发症,15例血肌酸激酶以及肌红蛋白水平的异常升高。平均住院时为(3.75±1.02)d,术前ABI值为(0.86±0.15),术后ABI值为(0.30±0.11),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8.25±1.02)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擅自停止使用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复发下肢 缺血 症状,3例患者超声靶病变再狭窄程度超过50%。结论:应用Rotarex旋切导管行经皮机械性血栓切除在治疗急性 下肢 缺血 中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预后表现较好,安全性较高。 陈天龙 白宏宇 孔敬波 宫业宏关键词:急性下肢缺血 有效性 急性 下肢 缺血 手术后近中期再干预的影响因素分析 侯康宇不同血管减容方式对急性 下肢 缺血 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缴志鹏急性 下肢 缺血 再通术后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急性 下肢 缺血 (ALI)再通术后会发生缺血 再灌注(IR),IR不仅会对局部组织造成破坏,同样会引起肺脏、肾脏、肝脏、心脏等其他机体远端组织器官的功能损害,造成缺血 再灌注损伤(IRI)。IRI具有多种发病机制,可能造成的不同不良后果对于临床治疗及护理提出了挑战。对IRI应从微观及宏观具体细致地了解认识,应纵观整个疾病的发展过程,着手预防,把握治疗。在清楚地认知该疾病的同时,明确IRI的发生机制、掌握IRI预防及治疗方法。未发生IRI的患者预先给予预防措施,对于已发生IRI的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控制疾病进展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本文将急性 下肢 缺血 再通术后IR相关损伤及预防、治疗方法归纳总结并综述。 颜培升 王爽 赵德信关键词:下肢 缺血再灌注损伤 iFowl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评估腔内治疗急性 下肢 缺血 效果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观察iFlow彩色血流编码成像技术用于评价腔内治疗急性 下肢 缺血 (ALLI)效果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接受腔内治疗的ALLI患者。腔内治疗前对患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后于DSA引导下行机械血栓清除,并留置导管行接触性溶栓治疗,必要时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腔内治疗后再次行患肢DSA。记录治疗前后患肢踝肱指数(ABI)。以iFlow技术对腔内治疗前后DSA影像行后处理获得iFlow图像,测量股骨头、膝关节及踝关节区达峰时间(TTP),计算膝关节区与股骨头区TTP差值(即膝关节区域TTP差值)、踝关节区与膝关节区的TTP差值(即踝关节区域TTP差值),比较治疗前后TTP及TTP差值的差异,分析治疗前后ABI变化(△ABI)与踝关节区TTP变化(△TTP踝关节)的相关性。结果 17例均完成腔内治疗,2例因患侧血管腔内残留血栓而接受截肢。治疗后膝关节及踝关节区域TTP较前缩短、TTP差值较前缩小而ABI较前升高(P均<0.05),股骨头区TTP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I与△TTP踝关节呈正相关(r=0.551,P<0.05)。结论 iFlow技术可用于评估腔内治疗ALLI效果。 李扬扬 李王海 李承志 由慧敏 刘玉龙 林印胜 韩键 王晓白 张艳关键词:外周血管疾病 下肢 腔内治疗
相关作者
顾建平 作品数:511 被引量:2,919 H指数:25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造影术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 陈亮 作品数:487 被引量:2,522 H指数:25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肺段切除术 静脉血栓形成 胸腔镜 放射学 何旭 作品数:213 被引量:1,289 H指数:21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 放射学 溶栓治疗 陈国平 作品数:186 被引量:992 H指数:20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性 放射学 置管溶栓 张娣 作品数:28 被引量:114 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急性下肢缺血 介入治疗 急性 下肢缺血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