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51篇“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文章
- CT诊断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像分析
- 2024年
- 本次研究中对CT诊断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影像进行分析。方法 研究中选择本院2021年8月—2022年9月收治的肺动脉高压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检查。选定患者的肺血管征象、肺实质征象作为观察指标,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通过对患者的CT影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将患者的肺动脉直径值、左动脉直径值、右动脉直径值与正常的肺动脉直径值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的影像进一步分析发现,患者肺实质征象主要包括马赛克衰减、毛玻璃影、结节影、结缔组织病、条带样影、小叶间隔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T诊断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影像分析具有高度的医学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中借鉴应用。
- 褚姗姗
- 关键词: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影像诊断
- 包含用于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马西替坦的药物组合物
- 本发明涉及用于治疗和/或预防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高剂量的马西替坦(INN)(即丙基氨基磺酸[5‑(4‑溴‑苯基)‑6‑[2‑(5‑溴‑嘧啶‑2‑基氧基)‑乙氧基]‑嘧啶‑4‑基]‑酰胺)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
- 德内斯·琼卡瓦西姆·法里斯汉斯·胡卡默科恩·托福斯
- 文献传递
- 肺移植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附八例报道)
- 目的:探讨肺移植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手术适应证、围术期的处理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肺移植中心行肺移植治疗的八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的...
- 陈员
- 关键词: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移植
- 文献传递
- 肺移植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六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 探讨肺移植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的处理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6例接受肺移植治疗的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受者的临床资料.6例受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34~59岁,术前均诊断为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移植前6例受者的胸部增强CT或CTPA检查接均显示不同程度的肺动脉栓塞,其平均肺动脉压均>30 mmHg,心功能Ⅲ~Ⅳ级.6例受者中,4例在ECMO辅助下接受续贯式双肺移植,2例接受了单肺移植,其中1例在ECMO辅助下完成.观察手术前后受者氧合指数、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舒张压、肺动脉平均压以及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上述指标,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6例受者氧合指数由术前的(195±85)mmHg上升至术后的(440±140)mmHg,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的(108±28) mmHg下降至术后的(56±16) mmHg,肺动脉舒张压由术前的(72±18) mmHg下降至术后的(25±10) mmHg,平均肺动脉压由术前的(84±27) mmHg下降至术后的(36±10) mmHg,中心静脉压由术前的(17.5±4.5) mmHg下降至术后的(8.5±1.5) mmHg,移植前后上述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5例受者康复出院,随访至今,心肺功能良好,长期生活质量佳.1例受者术后3d出现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 肺移植能够有效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受者术后远期的存活情况还需进一步观察.
- 陈员叶书高聂晓伟郑明峰刘峰蒋华驰毛文君李慧星陈静瑜
- 关键词: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肺移植
-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被引量:1
- 2015年
- 肺动脉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大部分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经及时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肺循环,未能得到有效治疗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则会出现肺动脉高压,称之为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1]。
- 周立廖晗静区景松熊迈王治平
- 关键词: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肺动脉压力
-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电压依赖性钾通道蛋白mRNA表达的变化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 建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研究肺动脉结扎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电压依赖性钾通道蛋白Kv1.5和Kv2.1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运用左肺动脉结扎法建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2周组、左肺动脉结扎2周组、假手术2周组和正常对照5周组、左肺动脉结扎5周组、假手术5周组,每组5只.直接右心测压法测6组大鼠右心室收缩压及平均压;取心脏称质量测定右心室肥厚指数;HE染色观察肺组织和肺血管结构的变化,测肺动脉相对中膜厚度(PAMT)、管壁面积/管总面积(WA/r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动脉平滑肌组织Kv1.5和Kv2.1 mRNA的表达.结果 左肺动脉结扎组2周及5周后大鼠右心室收缩压、平均压、右心室肥厚指数均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均P<0.05).2周和5周后结扎组PAMT和WA/TA值均较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显著增高(均P<0.05),即远端肺小动脉平滑肌层较其他两组明显增厚,管腔狭窄,肺血管重塑.肺动脉结扎可降低远端肺动脉平滑肌Kv1.5和Kv2.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扎后2周及5周大鼠肺动脉平滑肌Kv1.5 mRNA相对表达量为(67.56±12.23)%和(55.98±6.84)%,Kv2.1 mRNA相对表达量为(59.71±6.25)%和(49.07±3.51)%,均低于同时间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结论 用左肺动脉结扎法成功建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左肺动脉结扎可能通过下调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电压依赖性钾通道Kv1.5、Kv2.1 mRNA的表达参与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
- 云昕陈豫钦林纯意王健
- 关键词:肺动脉平滑肌
-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 探讨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在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效果、诊治经验及手术指证.方法 5例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均在体外循环下行肺动脉切开血栓取出术+肺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 本组病人手术过程顺利,无手术死亡,无术后残余肺动脉高压、灌注性肺水肿等并发症,术后病人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明显降低,复查心脏彩超均示肺动脉血流通畅,血管管壁光滑,术后顺利出院,术后随访6~12个月,效果满意.结论 肺动脉切开血栓取出术+肺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尤其是内科溶栓术无效的患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曾超黎伟罗程雷宾峰冯旭郑宝石
- 关键词:肺动脉内膜剥脱术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
- 染料木黄酮对大鼠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减缓作用及其机制
- 2012年
- 目的研究染料木黄酮对大鼠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减缓作用及对肺组织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麻醉后,经颈静脉回输体外制备的自体血栓栓子,2周后同法进行二次栓塞,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染料木黄酮治疗组、栓塞4周组和8周组。全程腹腔注射抗纤维溶解剂氨甲环酸,达目标日期后,采用右心导管法检测平均肺动脉压;开胸取心肺组织,心脏左右心室、室间隔分别称重后,计算右心室肥厚指数,电镜下观察肺小动脉结构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中eNOS水平。结果染料木黄酮治疗组及栓塞8周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及右心室肥厚指数较栓塞4周组明显升高(P均<0.01),染料木黄酮组较栓塞8周组显著降低(P<0.01);染料木黄酮治疗组及栓塞8周组大鼠肺小动脉结构重塑(平滑肌细胞明显增殖);染料木黄酮治疗组大鼠肺组织中eNOS水平较栓塞4周和8周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染料木黄酮能减缓大鼠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进展,其机制可能与其上调eNOS的水平有关。
- 张玉坤王导新李长毅
- 关键词:肺栓塞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染料木黄酮一氧化氮合酶
- 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前可手术性评估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分析术前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可手术性评估的结果,探讨评估CTEPH可手术病变与高肺血管阻力(PVR)不符的方法。方法将2002年3月至2010年5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33例CTEPH患者纳入可手术性分析程序,其中男86例,女47例;年龄17~72岁(49.10±22.70岁)。按术前CTEPH患者可手术性评估程序将133例患者分为可手术组(A组,n=82,年龄47.80±21.60岁)和不可手术组(B组,n=51,年龄50.30±23.40岁)。两组患者入院后用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肺动脉CT造影检测并计算CTEPH导致的阻塞肺动脉段(OPS),检测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 BNP)和PVR,计算NT-pro BNP/OPS和PVR/OPS。结果 A组82例患者进行了全身麻醉试验,其中81例麻醉试验阳性,施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治疗,1例围术期死于持续性残余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功能衰竭,全身麻醉试验特异性为98.78%。术后随访80例(98.77%),随访时间1~95个月(42.70±28.40个月),死于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B组51例CTEPH患者中手术不可探及病变32例(62.75%),合并严重疾病13例(25.49%),PVR过高而与手术可探及病变不成比例6例(11.76%)。A组81例全身麻醉试验阳性患者的NT-proBNP/OPS为80~150 pg.ml-1/OPS,PVR/OPS为50~100 dyn.s.cm-5/OPS。B组6例高PVR与手术可探及病变不成比例而未手术患者的NT-pro BNP/OPS(315.00±83.00 pg.ml-1/OPS vs.115.60±40.50 pg.ml-1/OPS,P=0.000)和PVR/OPS(190.00±57.00 dyn.s.cm-5/OPS vs.76.40±26.30 dyn.s.cm-5/OPS,P=0.000)明显高于A组全身麻醉试验阳性患者。结论外周型CTEPH手术不可探及病变、合并严重疾病、手术可探及病变与PVR严重不一致是三种最常见的不可手术情况。NT-pro BNP/OPS、PVR/OPS可作为评估手术可探及病变与PVR严重不一致的指标。全身麻醉试验可作为手术前最后的可手术性评估方法。
- 甘辉立张健群刘双高元明张向峰朱光发米玉红
- 关键词: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肺血管阻力
- 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效果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分析慢性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应用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TE)治疗的围手术期及中、晚期效果。方法选择CTEPH患者81例,按临床病理分型分为中央型组60例和外周型组21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PTE,随访5年,观察生存率。回顾性按年龄将患者分为老年组(≥60岁,19例)和非老年组(<60岁,62例),比较2组早期及晚期生存率。结果中央型组围手术期死亡1例。外周型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均显著长于中央型组;围手术期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央型组,肺再灌注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中央型组;肺动脉收缩压、肺循环阻力显著高于中央型组(P<0.05,P<0.01)。随访期间1例死亡,5年生存率为98.77%。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术后早期及晚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治疗CTEPH患者有较好的围手术期及中、晚期生存率,老年患者术后早期及晚期生存率与非老年患者无显著差异。术前准确评估,可提高PTE早期及中、晚期生存率。
- 甘辉立张红张健群刘双高元明张向峰朱光发米玉红
- 关键词:肺栓塞动脉内膜切除术肺性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