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64篇“ 慢血流“的相关文章
- 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是指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中冠状动脉管腔无显著狭窄,但冠状动脉末梢显影延迟的现象。CSF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治疗方案及预后存在争议。现系统综述CSF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关联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深入理解CSF的病理生理学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提供思路。
- 李玲娅张俊彦陈忠秀贺勇
-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血流发病机制
- 冠状动脉慢血流相关预测因子的研究进展
- 2025年
- 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 CSF)是一种在除外心肌病、恶性心律失常、严重瓣膜病、冠状动脉狭窄、扩张或痉挛等疾病后,在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检查时观察到的冠状动脉远端造影剂灌注延迟的现象,最早由TAMBE等^([1])于1972年提出。在有胸痛症状而进行CAG检查的患者中,有1%~7%的患者被发现存在CSF^([2])。
- 尤晶晶曹桂秋
-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血流冠状动脉造影
- 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研究进展
- 2025年
- 冠心病(CHD)作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致死率较高,及时有效地解决犯罪血管十分重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STEMI患者的首选再灌注治疗方法,能够有效解决血管阻塞问题。然而,部分患者术后会发生冠状动脉慢血流(CSF)或无复流(NR)现象,严重影响预后。本文对CSF/NR的定义、诊断、流行病学、预测因素、机制及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冠心病PCI术后CSF/NR整体临床把控给予一定的指导。
- 王梦迪曾敏
- 关键词: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冠状动脉慢血流无复流
- 加载口服中成药干预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Meta分析及GRADE证据评价
- 2025年
- 目的:系统评价加载口服中成药干预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d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12月1日收录的加载口服中成药干预CSFP病人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改良Jadad量表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Man 5.3及Stata 17.0对主要结局指标[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帧数(cTFC)、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发生率、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力指数(IMR)]、次要结局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应用GRADEpro GDT评价证据质量。结果:共纳入20项研究,涉及1417例病人。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普遍较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cTFC[MD=-8.57,95%C(I-12.60,-4.54),P<0.0001]、IMR[MD=-4.15,95%C(I-5.60,-2.69),P<0.00001]和hs-CRP[MD=-1.57,95%C(I-1.81,-1.33),P<0.00001]降低,TIMI血流3级发生率[RR=2.04,95%C(I 1.66,2.50),P<0.00001]和SAQ评分[MD=67.93,95%C(I 54.24,81.63),P<0.00001]增加。安全性方面,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RADE分级显示TIMI血流3级发生率为中级,cTFC、hs-CRP、SAQ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低级,IMR为极低级。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加载口服中成药可进一步改善CSFP病人的冠状动脉血流、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及生活质量,抑制炎症反应。
- 陈佳萍商钰刘红旭来晓磊李享尚菊菊周慧文
-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中成药META分析
- 连豆清脉方对陈旧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慢血流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及血清指标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 探讨连豆清脉方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慢血流患者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白细胞介素(IL)-12p70、IL-17A、血清胱抑素-C(Cys-C)、C反应蛋白(CRP)等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徐州市中医院收治的临床表现为心绞痛的陈旧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诊断为冠状动脉慢血流。术后根据患者入院单双日的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接受标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加用连豆清脉方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SAQ评分、IL-12p70、IL-17A、Cys-C、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Scr)浓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SAQ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SAQ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IL-12p70、IL-17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IL-12p70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Cys-C、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Cys-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连豆清脉方能改善陈旧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慢血流患者心绞痛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炎症反应有关。
- 廖文琦赵浩延徐振海曹鹏飞胡斌
-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血流血清胱抑素-C
- PCSK9及其抑制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
- 2025年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救治最主要的措施,但尽管及时应用PCI,仍有3%~40%ACS患者PCI术后心肌组织无法实现血流灌注,呈“慢血流(SCF)/无复流(NR)”现象。目前针对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亦缺乏可靠的预测指标和治疗措施。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Kexin9型(PCSK9)抑制剂作为一种新型降脂药物,在冠脉血栓负荷较重患者中早期应用,可获得更多临床益处。
- 王婷婷梁金龙孙雪烽李向明杜荣品
-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清CitH3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慢血流的相关性
- 2025年
- 目的:探讨血清瓜氨酸组蛋白H3(CitH3)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病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慢血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6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内科收治的24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NSTE-ACS病人(NSTE-ACS组)和6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SYNTAX评分将NSTE-ACS病人分为高危组(≥33分,65例)、中危组(23~32分,102例)与低危组(≤22分,75例),根据PCI术后是否出现慢血流分为慢血流组(51例)和非慢血流组(191例)。术前检测血清CitH3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CitH3与SYNTAX评分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STE-ACS病人PCI术后发生慢血流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itH3预测NSTE-ACS病人PCI术后慢血流的价值。结果:NSTE-ACS组血清CitH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危组血清CitH3水平高于中危组和低危组(P<0.05),中危组高于低危组(P<0.05)。NSTE-ACS组血清CitH3水平与SYNTAX评分呈正相关(r=0.578,P<0.05)。高休克指数、高SYNTAX评分、高CitH3是NSTE-ACS病人PCI术后发生慢血流的危险因素(P<0.05)。CitH3预测NSTE-ACS病人PCI术后慢血流的曲线下面积为0.753[95%CI(0.694,0.806)],灵敏度为78.43%,特异度为72.77%。结论:NSTE-ACS病人血清CitH3水平增高,且与冠状动脉病变加重以及PCI术后慢血流有关,检测CitH3有助于评估PCI术后慢血流的风险。
- 杨海涛邱良贤王冠
- 关键词:慢血流
- 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治疗STEMI患者PCI术中无复流或慢血流的效果及安全性
- 2025年
- 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注射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中无复流或慢血流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潍坊市人民医院急诊入院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128例,按照治疗用药不同分为观察组(n=64)与对照组(n=64)。2组均常规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注射用比伐芦定(术前、术后)治疗,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替格瑞洛片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术中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术中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2组术前、支架植入完成即刻、术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分级,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情况。结果 2组术前、支架植入完成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分级(TIMI)≤2级及校正的TIMI帧数(CTFC)≥40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TIMI≤2级及CTFC≥40者占比均低于对照组(12.50%vs. 26.56%、9.38%vs. 23.44%,χ^(2)/P=4.026/0.045、4.614/0.032)。观察组MACE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38%vs. 23.43%,χ^(2)=4.614,P=0.032)。观察组与对照组出血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44%vs. 21.88%,χ^(2)=0.045,P=0.833)。结论 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出血及血小板减少风险,安全性较高。
- 王小龙孙胜谢地成马文超丁治英刘同祥
- 关键词:ST段抬高心肌梗死替罗非班无复流慢血流
- 增强型体外反搏在冠脉慢血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内皮功能和血流改善效应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在冠脉慢血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内皮功能和血流改善效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4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冠脉慢血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的差异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使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内皮功能指标[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开始后30min和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舒张压(DBP)、收缩压(SBP)],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MPV、hs-CR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开始后30min,观察组的DBP高于对照组,SBP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使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脉慢血流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内皮功能,提高血流改善效应,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温冬梅
- 关键词:增强型体外反搏内皮功能
- 血尿酸/白蛋白比值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无复流/慢血流的预测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血尿酸/白蛋白比值(UAR)与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无复流/慢血流的相关性,分析其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2021年3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324例在入院24 h内接受PCI的NSTEMI患者的资料。采用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评分来描述血流情况,TIMI 0~2级为无复流/慢血流组(39例),TIMI 3级为正常血流(285例)组。对正常血流和无复流/慢血流患者基线特征、病变特征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NSTEMI患者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UAR对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UAR、尿素、SYNTAX评分为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UAR预测无复流/慢血流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明显高于高于尿素(AUC=0.676)和SYNTAX评分(AUC=0.860)。结论UAR是NSTEMI患者介入治疗后无复流/慢血流的独立预测因子,临床中可使用UAR来预测NSTE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风险。
- 龚俊荣李亚飞戴贺朱福雨陈文婷
- 关键词: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溶栓治疗
相关作者
- 何疆春

- 作品数:41被引量:180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慢血流 心肌灌注显像 腺苷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疾病
- 周玉杰

- 作品数:802被引量:4,402H指数:2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疾病 冠心病 冠状动脉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
- 杨晔

- 作品数:240被引量:902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
- 研究主题:高血压 肾上腺髓质素 内皮素 心力衰竭 心房颤动
- 孙理华

- 作品数:35被引量:108H指数:6
-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冠状动脉慢血流 维吾尔族 哈萨克族 冠状血管造影术 基因多态性
- 王德昭

- 作品数:75被引量:294H指数:8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 研究主题: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幽门螺杆菌 预后 幽门螺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