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96篇“ 手助腹腔镜脾切除“的相关文章
- 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诱导失代偿肝硬化再代偿的临床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究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SED)对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实现再代偿的作用以及术后再代偿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22年3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因失代偿肝硬化行LSED的87例患者临床资料。按照BavenoⅦ标准对肝硬化再代偿的定义,依据术后第1年随访结果,将患者分成再代偿组(n=54)和非再代偿组(n=33)。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失代偿肝硬化再代偿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法评估患者生存结局(术后1年发生消化道出血或肝癌)的影响因素。结果在87例患者中,有54例(62.1%)在LSED术后第1年实现了再代偿。术前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 R15)<15%(校正OR=2.99,95%CI 1.11-8.02,P=0.030)、术后血小板(PLT)计数≥211×10~9/L(校正OR=2.96,95%CI 1.13-7.74,P=0.027)是影响LSED术后失代偿肝硬化再代偿的独立危险因素。再代偿组与非再代偿组LSED术后2、4、6年的累计无消化道出血或肝癌生存率为[98.1%vs 78.8%、92.6%vs 67.6%、77.1%vs 3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再代偿(校正HR=0.19,95%CI 0.07-0.54,P=0.002)是失代偿肝硬化患者LSED术后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LSED术后1年内可使近六成失代偿肝硬化患者实现再代偿,LSED术后再代偿的患者消化道出血或肝癌发生风险显著降低。
- 章铭王栋陈晓梁德锋曹彦龙杨涛黄博鲁建国阴继凯
-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脾切除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 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对肝脏合成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联合断流术(LSD)对肝脏合成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4年9月至2016年1月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连续收治的接受了LSD的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围手术期和随访资料。收集患者的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血常规、肝功能、肝合成蛋白[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S、蛋白C]、肝硬化四项(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等临床数据。多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事后多重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结果研究共纳入106例患者,其中男性70例,女性36例,年龄(51.8±9.8)岁(范围:28~75岁)。术后门静脉直径和门静脉血流速度均较术前有下降趋势(F值分别为14.03、12.15,P值均<0.01),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Child-Pugh评分和分级有所改善(F值分别为17.96、56.01、66.63、35.83、33.49和27.50,P值均<0.01),AT-Ⅲ、蛋白S、蛋白C、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和透明质酸水平亦有改善(F值分别为47.87、36.26、18.02、22.79、14.58、44.35和14.38,P值均<0.01)。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周至术后第24个月门静脉直径有所降低(t=5.45~9.39,P值均<0.01)。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周至术后第24个月门静脉血流速度有所降低(t=4.02~8.43,P值均<0.01)。与术前相比,术后第24个月血常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肝功能(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Child-Pugh评分)、肝合成蛋白(AT-Ⅲ、蛋白S、蛋白C)、肝硬化四项(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等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t=-20.46~11.93,P值均<0.01)。结论初步研究结果显示,LSD可降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压力、恢复血细胞数量,并改善其肝脏合成功能和肝纤维化程度。
- 肖坤清高添铭蔡金红史招宝金圣杰张弛周保换柏斗胜蒋国庆
-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术断流术
- 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突发无症状高钾血症1例
- 2024年
- 急性高钾血症是严重的电解质失调,可引起心律失常,危及患者生命。文章报道1例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麻醉管理资料。患者术前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术前血清电解质正常。麻醉方式为气管插管全麻,术中测血气发现K+突然严重升高,然而生命体征平稳,排除假性高钾血症后立即降钾治疗。术后患者安全苏醒,次日血钾降至正常范围。文章讨论并分析出现高钾血症的可能原因,以指导临床工作。
- 张琳杨瑞
- 关键词:高钾血症肝硬化脾切除术
- 高白细胞血症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麻醉处理一例
- 2024年
- 患者,男,71岁,168 cm,72 kg,因“乏力1年,加重1个月”入院。无病毒性肝炎、先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史,吸烟史50年,每天10支。体格检查:慢性病面容,言语不利,神经病理征阴性,口唇黏膜无紫绀,脾距肋下缘约20 cm,超正中线,超脐。静息状态下,呼吸节律平稳.
- 何海燕杨建军曹路
- 关键词:言语不利腹腔镜脾切除术正中线麻醉处理高白细胞血症
- 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价值评估
- 2024年
- 目的:评估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优越性、安全性,以期为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11月收治的215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研究组(n=68)行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从行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中抽取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自体血回输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安全、效果显著,与传统开腹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相比,具有创伤更小、术中容易暴露解剖间隙、康复快、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 李虎孟令展张晓峰牛晓峰庄云龙朱震宇
- 关键词:门静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术
- 腹腔镜脾切除术后出血3例被引量:1
- 2023年
- 20世纪90年代来微创外科快速发展,尤其在近十年,超声刀凭借操作方便、止血效果好、灼伤范围小的优点,使微创外科的手术范围进一步扩大。自1991年Delaitre等[1]成功实施首例腹腔镜脾脏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LS)以来,LS在脾脏外科治疗中逐渐代替传统术式而成为治疗脾脏相关性疾病的首选术式[2]。LS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术中是否能精细分离脾二级脾蒂血管,尤其注意离断胃短血管,否则出血的风险会增加[3]。江苏省泰州市第四人民医院2021年共施行LS术11例,其中2例脾功能亢进症,1例脾窦岸细胞血管瘤,8例创伤性脾破裂;术后有3例出现出血,将3例LS术后出血病例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 李小凤王兴华
- 关键词:腹腔镜脾脏切除术后出血介入
- 1例腹腔镜脾切除术后凶险感染护理报道
- 2023年
- 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 OPSI)是指短时间内由普通感染症状演变成急剧恶化的败血症的严重疾病^([1]),其发生于全脾切除术后,发病极快,可能导致患者休克^([2])。而血液细菌培养或涂片呈阴性,无特定的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灶存在。尽管发病率低,若延迟诊断与治疗,病死率极高^([1])。
- 徐继梅李靖
- 关键词:血液细菌培养腹腔镜脾切除术全脾切除术感染护理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
- 腹腔镜脾切除术在外伤性脾破裂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在外科临床中极其常见的脾破裂患者中使用腔镜技术进行脾脏切除的优缺性。方法回顾分析云南省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2年5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普外科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61例。所收集的资料中有25例患者行腹腔镜脾切除术(LS),将其纳入观察组;有36例患者行开腹手术(OS),将其纳入对照组。利用倾向性评分按1:1比例匹配,最终LS和OS各纳入25例。观察组(LS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43.92±21.24)岁,年龄范围在16~75岁;对照组(OS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35.20±16.28)岁,年龄范围在14~65岁。比较2组手术全期各项指标(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手术时间等)以及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等。结果经过倾向性平分后2组基线资料满足可比性要求。LS组手术时间(157.16±43.47)min、腹腔积液98.00(50.00,100.00)mL、术中出血量800.00(500.00,1000.00)mL、术中输血量450.00(400.00,601.25)mL、术后首次排气(40.32±13.36)h、术后首次下床时间48.00(48.00,72.00)h、引流管拔除时间(72.96±21.33)h、术后镇痛时间24.00(24.00,48.00)h、住院时间12.00(10.00,14.00)d,优于OS组手术时间(184.20±63.14)min、积液量100.00 mL(100.00,200.00)、术中出血量1000.00(800.00,1750.00)mL、术中输血量1200.00(461.00,1200.00)mL、术后首次排气(58.56±18.43)h、术后首次下床时间72.00(48.00,120.00)h、引流管拔除时间(102.72±43.00)h、术后镇痛时间48.00(36.00,96.00)h、住院时间14(11.50,17.00)d,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组住院费用2.18(1.68,2.58)万元略高于OS组住院费用1.77(1.51,2.18)万元,但整体差距不大。结论LS在手术时间、术中控制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排气、术后下床时间、镇痛药使用时间、腹腔积液、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相对于OS有优势,更加有利于患者恢复并且提升预后生存品质,更符合现代医学发展。
- 李国松李大华宋国杰杨晨戈佳云戈佳云
- 关键词:脾破裂腹腔镜脾切除术微创手术
- 脾动脉优先入路的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 探讨脾动脉优先入路的腹腔镜脾切除术(LS)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68例需行脾切除术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先行结扎脾动脉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优先结扎脾动脉的腹腔镜脾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实施非优先结扎脾动脉的腹腔镜脾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全部完成优先结扎脾动脉的腹腔镜脾切除术,无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对照组患者28例成功完成非优先结扎脾动脉的腹腔镜脾切除术,2例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24.50±23.46)min、术后住院时间(7.53±0.96)d、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5.35±0.81)d、术后胃管留置时间(2.35±0.48)d均短于对照组的(158.71±38.13)min、(8.35±1.04)d、(6.41±1.16)d、(2.64±0.54)d,术中出血量(122.06±50.87)ml少于对照组的(188.06±106.61)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均为Ⅰ级,未发生Ⅱ级及以上并发症。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79%,低于对照组的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脾动脉优先入路的腹腔镜脾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是腹腔镜脾切除术手术方式的优化。
- 李志飞夏医君国成龙邬一峰王石
- 关键词:腹腔镜脾切除术脾脏疾病
- 腹腔镜脾切除术在创伤性脾破裂中的疗效分析
- 背景 脾脏是腹部闭合性损伤时最容易受损的腹部脏器,在腹部损伤中,脾破裂的发生率约占40%~50%。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类交通工具逐步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人类居住与生活的环境的高度不断提升,交通事...
- 刘永泰
- 关键词:创伤性脾破裂腹腔镜脾脏切除术
相关作者
- 王跃东

- 作品数:188被引量:581H指数:14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脾切除术 腹腔镜脾切除术 肥胖症 腹腔镜术
- 王广义

- 作品数:455被引量:1,829H指数:18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 研究主题:腹腔镜 肝移植 肝肿瘤 误诊 混合动力系统
- 刘亚辉

- 作品数:185被引量:766H指数:14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病例报告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脾切除术
- 王卫东

- 作品数:83被引量:363H指数:10
- 供职机构:顺德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脾切除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门脉高压症 脾切除
- 冯剑平

- 作品数:51被引量:186H指数:9
- 供职机构:顺德第一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腹腔镜 脾切除术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腹腔镜脾切除 脾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