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71篇“ 政治话语“的相关文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建构研究
研究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就是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实践的思想观念的历史演进、主要范畴、主要关系等内容。通过研究政治话语,可以透视中国共产党具体执政思想的转变,并且发现这种思想转变如何影响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走...
兰夕雨
缅甸“政变”的中美地缘政治话语比较研究
2024年
国际社会中强势的地缘政治话语,往往通过对特定热点区域的干涉,来压制地缘政治博弈对手的地缘政治话语,试图实现在该区域的话语霸权。近年来,缅甸逐步成为美国利用话语霸权形成对中国制衡的典型案例。研究利用Nvivo软件,通过对中国外交部官网和美国国务院官网关于缅甸“政变”的相关话语进行话语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稳定”和“民主”分别是中国外交部和美国国务院对缅地缘政治话语的核心;中国地缘政治话语强调地缘空间内国家之间的平等,美国地缘政治话语则重视主客体关系;美国对缅内政的干涉以及对中国的施压都是其“民主话语霸权”地缘政治话语的表征和路径,而中国坚持以“合作共赢”地缘政治话语来应对缅甸“政变”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中国“合作共赢”地缘政治话语是对美国“民主话语霸权”地缘政治话语的一种价值超越,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积极互动。
董晓芳李发
关键词:合作共赢
中国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研究:工作机制、话语分析及话语体系
2024年
中国政治话语中的隐喻,特指中国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隐喻。研究发现,中国政治话语中的隐喻是一种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言语方式,是一种将抽象政治概念具象化、生动化的认知操作,是一种哲理深刻、滋养丰厚、人民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的大实话。这种隐喻的工作机制为话语主体将心智中相关日常经验映射至与之具有相似性的政治概念之中。这种隐喻蕴含了深厚的人民情怀、坚定的人民立场、广博的人民智慧以及丰富的理论滋养的人民话语。始终坚持知行合一,既要加强对人民话语的研究,还要主动学习人民话语并将其运用至实际工作中。
尹铂淳唐品业
关键词:隐喻话语分析
新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主流政治话语演进研究 ——基于历次党代会政治报告的考察
主流政治话语建设是现代政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始终发挥着传播政治思想、形成政治认同、丰富话语构建的重要作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时代背景,把握主要任务变化,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主动进行话语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
刘璇
国际政治话语中的叙事隐喻:情感框定与认知建构
2024年
作为叙事话语武器,政治“隐喻”将源域的意义映射到目标域。在抽象复杂的政治领域,政治隐喻可以干预受众的思维与认知,吸引观众注意力。隐喻有四种政治功能,即简化认知方式、意义填充、选择性框定与促进安全化进程。当面对复杂的世界时,隐喻可以作为认知过滤器,产生信息简化效果。隐喻是一把“双刃剑”,其虽然可能产生预期的修辞效果,但也可能诱导使用隐喻的修辞者自我约束。在竞争性话语环境中,国际政治的抽象术语和逻辑也经常通过隐喻来表达。在无政府状态下,外交叙事的修辞强制与隐喻表达提供了一种约束机制,对外交行动产生合法性压力与道义限制。在外交实践中,隐喻话语不仅是展示意图与塑造信念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或限制政治合法性的关键手段。
曹德军
关键词:政治话语
“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话语的四重资源及其传播调用
2024年
“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话语涵盖四重资源:官方话语、学术话语、民间话语和外部话语。官方话语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话语的轴心资源,既是中国向国内和世界发出的政治宣言,也为中国形成和建构现代化的政治话语提供了体现当代中国最大公约数的政治共识。其他三方面话语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话语的外围资源:学术话语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话语在知识层面提供了学理支撑、审慎立场和规范思考;民间话语为“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话语获得舆论传播、舆论认同提供了大众化修辞、个体化表达和故事型叙事;外部话语作为对照,为中国催生兼具独立性和普遍性的现代化话语体系提供了自主动力、认知参照和求同路径。“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政治传播,按照“轴心吸纳—外围合力”进行资源调用,突破了官方、学术、民间以及外部话语的圈层壁垒,实现了话语建构的主体间性,在场域融合中提高了“中国式现代化”政治话语的传播效能。
于淑婧荆学民
关键词:政治话语政治传播
民国“教育电影”概念及其政治话语生成
2024年
民国“教育电影”作为一个外来概念在中国的产生,既是国际“教育电影运动”影响下的产物,也是国民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树立独立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之一。“教育电影”传入中国后,很快引起了国民政府官方的注意,并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探索。对“教育电影”的概念界定和学术舆论构建,传达出国民政府立足于民族主义和国家话语政治诉求,使得“教育电影”成为民国时期在政治和文化之间游移的官方电影意志的象征。
宋彤鑫
关键词:教育电影政治话语
国际政治话语体系中“共同体”的词源与演变探析
2024年
“共同体”一词历经了两次重大演变,第一次是十九世纪末社会学奠基者在马克思著作启发下引入“共同体”(英语Community,德语Gemeinschaft)一词作为社会学基础概念,描述基于共同生活和共同利益自发形成的人类组合;第二次是在20世纪中叶,“共同体”再一次发生概念迁徙,从社会学领域跨入国际政治领域,深受战后社会主义思想启迪的欧洲人用于召唤对超越民族国家界线的紧密合作,其成功实践引起了其他合作组织的效仿,最终这则语言学上的隐喻得以反映在我国对国际组织的译称上。这一跨越不同学科边界和东西方地域边界的概念演变图景,在微观上揭示了社会科学概念内部以隐喻为路径的语词迁徙和交叉影响,值得作为学术界典型案例;在宏观上则彰显了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贯通了国际政治话语,并将共同体意涵推向了更为深广的维度,指向全球人类社会在面临共同挑战或问题时共同合作的意识和行动,是对国际政治话语体系的赓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传将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世界做出又一大理论贡献。
王冰洁
关键词:共同体语义演变
全球文明倡议下的中国政治话语翻译:复调的对话与调解
2024年
我国政治话语面临跨文化层面的理解和认同问题,常被误认为是“独白式”的话语,甚至被歪曲为“中国中心主义”话语。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全球文明倡议框架下建构“对话式”的中国政治话语,而翻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译者通过复调的对话与调解,可以妥善处理中国“特殊”概念或观点与西方所谓的“普世”概念或观点之间的关系。本文以《中国的民主》白皮书英译为例,运用斯堪的纳维亚复调语言学理论分析典型译例中复调结构的应用,揭示译者对中西观点的调解模式和程序,指出译者应当在文化差异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修饰限定和情态调整策略,以呈现或创造跨文化协商与调解的空间,提升中国政治话语的国际接受度。
顾菁郑元会
关键词:政治话语复调调解
国际政治话语体系中“共同体”的词源与演变
2024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我国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用中国话语表达中国立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概念。如何在国际广为接受的学术理论层面丰富这一概念的相关论述,激发国际学术界乃至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与合作,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软实力,是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王冰洁
关键词:话语表达

相关作者

荆学民
作品数:154被引量:915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
研究主题:政治传播 政治 信仰 视界融合 政治话语
汪少华
作品数:88被引量:1,313H指数:21
供职机构: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隐喻 架构 概念隐喻 架构分析 政治话语
支永碧
作品数:38被引量:314H指数:7
供职机构:苏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政治话语 基于语料库 外语教学 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分析
武建国
作品数:54被引量:390H指数:14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研究主题:互文性 批评性话语分析 翻译 政治话语 批评隐喻分析
杨娟
作品数:68被引量:148H指数:6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
研究主题:政治话语 服装专业 实践教学 服装 家用纺织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