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41篇“ 旧石器晚期“的相关文章
On the beginning of the Japanese Upper Paleolithic:A review of recent 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evidence
2024年
The beginning of the Japanese Upper Paleolithic has mainly been examined using two major models:the Middle Paleolithic evolutionary model within the archipelago and the continental Upper Paleolithic diffusion/migration model.However,recent archeological data from Japan and nearby countries are challenging such simple models.This paper critically reviews previous chronology of the Japanese Paleolithic,including possible Lower and Middle Paleolithic(LP/MP),and attempts to show an alternative model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Japanese Upper Paleolithic.This paper suggests several possible specimens of LP/MP and recommends further geo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to understand the reliability and cul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ssible LP/MP specimens and the Early Upper Paleolithic(EUP).The start of the Japanese EUP is presently characterized by a flake industry with trapezoids and denticulates around 39-37 kaBP cal on Paleo-Honshu Island,which has partial resemblance with contemporary assemblages in China and the Korean Peninsula,although trapezoids are endemic only to the Japanese EUP and may have derived from the ancestral lithic tradition.Blade technology appeared earliest on Central Paleo-Honshu Island,about 1000 years later than the earliest flake technology.Although blade technology may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elongated flake technology of the previous period,the sudden simultaneous emergence implies that it diffused from the Korean Peninsula.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blade technology from the Korean Peninsula arrived on the northeastern Paleo-Honshu Island,including the Japan Sea coastal region of western Honshu,rather than the southwest,where flake technology long prospered,due to differences in ecological settings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between the two regions.
Hiroyuki SATOKazuki MORISAKI
关键词:TRAPEZOID
广西旧石器晚期考古遗址新发现赭石的科技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赭石的使用是现代人行为的标志之一,旧石器时代现代人对赭石的使用显示其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反映了旧石器时代现代人的认知能力。为更好研究中国区域考古遗址赭石的科学信息,本研究应用拉曼光谱、偏光显微、能谱分析,对广西新近发现的2个考古遗址(中山遗址和娅怀洞遗址)中的8个赭石样品开展了科学分析。中山遗址AMS测年结果显示该遗址年代距今约1.4万年,2个考古遗址石制品特征都属于旧石器晚期。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样品峰值主要在221,290,608和662 cm^(-1),显示样品中包含有赤铁矿;偏光显微分析显示所有赭石样品成分包含赤铁矿,未发现有朱砂等红色颜料;能谱分析显示样品化学元素组成中三氧化二铁为主,显示样品主要成分为赤铁矿。总体来看,中山遗址和娅怀洞遗址所发现的赭石成分以赤铁矿为主,未见其他红色颜料。对广西旧石器晚期新发现的赭石样品进行科学分析,中国南方古人类利用赭石的年代也可以进一步明确追溯至距今约1.4万年前(中山遗址)。该研究不仅为中国区域旧石器晚期赭石的科技分析数据提供了依据,也肯定了肉眼判断赭石原料的可靠性,为现代人行为与赭石利用的细致研究及利用提供了较为重要的潜在价值,同时为中国区域赭石的国际化研究提供较为重要的研究素材和科学数据。
李大伟周广超付倩丽张尚欣赵克良王朝文
关键词:旧石器晚期赭石拉曼能谱
嫩江流域旧石器晚期晚段至石器过渡期石器工业研究--以原料与技术为视角
嫩江位于中国东北北部,是黑龙江流域史前考古学研究最深入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嫩江流域发现了诸多新的遗存,如林富、小黑山、中和、老虎屯和查哈阳遗址群等,收获了大量的石制品。这些重要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石器技术的特点及演化过程提供...
张雪微
关键词:嫩江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适应
砾石工业传统与华南旧石器晚期文化被引量:13
2021年
华南考古资料显示,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至少可分为三期:距今4万年前后开始,持续到距今3万年左右为初期,仍是以砾石石器占主导地位阶段;从距今3万年前后起,以远距离输入硅质岩原料加工的小型石片石器成为石器组合主体,砾石石器减少或不见,成为第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距今2万年开始到晚更新世结束为第三阶段,陡刃砾石砍砸器等又重新成为主导石器类型,并相继出现磨制石器与陶器等新技术。尽管有上述阶段性特点,但砾石石器传统始终保持显著影响。这一发展过程,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发展尤为重要。
王幼平
关键词:旧石器晚期
重庆巨梁沱遗址旧石器晚期啮齿类及其利用策略与环境意义被引量:1
2021年
巨梁沱遗址是重庆2017年度"后三峡考古"项目发掘的一处史前石器工场,位于重庆市长寿区江南镇龙山村,分布在长江南岸的一处二级台地之上。地层堆积分为4层,其中第③层为砾石及石制品堆积层;第④层为浅黄色沙土层,测年结果(年代校正(95.4%概率)11315~11202 cal.a B.P.)表明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啮齿类遗存出自第④层,鉴定为3科8属8种:松鼠科的柏氏长吻松鼠Dremomys pernyi和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鼯鼠科的毛耳飞鼠Belomys pearsonii、红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沟牙鼯鼠Aeretes melanopterus、黑白飞鼠Hylopetes alboniger和小飞鼠Pteromys volans,鼠科的爱氏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这批鼯鼠科及松鼠科材料是三峡地区旧石器晚期考古实践此前未有的发现,为相关鉴定与研究工作积累了较重要的参考资料。骨骼表面的切割痕迹与烧灼痕迹表明史前居民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啮齿类资源开发利用策略,根据不同啮齿类的特性或是利用鼯鼠皮毛,或是食用鼠肉,这为探索三峡地区旧石器晚期以来的广谱化狩猎生计演变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啮齿类动物群反映了一种以热湿为主,兼有寒湿/温湿因素的复杂气候环境。
王运辅刘旻杨华李大地
关键词:啮齿类
大陆视野下的中国旧石器晚期小型两面器溯源被引量:5
2020年
我国北方地区在旧石器晚期偏晚阶段新出现了一类加工复杂且修理精美的石器类型,可称为“小型两面器”。本文对大陆东西方晚更新世考古材料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这类“小两面器”在大陆西侧拥有更为悠久的历史。距今约7万年前南非旧石器时代中期的Still Bay文化已经出现,蕴含热处理技术和压制技术并已作为投射尖状器使用。到了距今4万年前,小型两面器技术在欧洲开始兴起,逐渐形制变的多样化。我国地处大陆东侧,发现的小两面器无论是时代还是器形均显示与大陆西侧密切关联,应当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陈宥成曲彤丽
关键词:东西文化交流
越南北部旧石器晚期文化概况
越南北部与中国华南相邻,在史前时期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基本相似。越南北部旧石器晚期文化的研究,对于理解华南地区旧石器晚期文化大有裨益。我们梳理介绍越南旧石器考古历史,对越南北部旧石器晚期两种不同类型石器文化进行研究,并比较...
李大伟谢莉
关键词:越南北部旧石器晚期考古文化
文献传递
2013年河南登封东施旧石器晚期遗址发掘简报被引量:10
2018年
东施遗址位于郑州登封境内嵩山东南麓的大冶盆地内,发掘面积约25平方米,出土石制品近2600件,可分为上下两个文化层。上文化层石制品2568件,以燧石原料为主,含典型石叶技术与早期发展阶段的细石叶技术,石制品类型多样,但以石器生产阶段的副产品占主导,推测其性质为一处石器加工场所。下文化层出土石制品20件,原料皆为石英。类型包括石片、断块、碎屑等,石器面貌为华北石片石器工业。东施遗址上下文化层面貌的差别,体现了MIS3阶段末期郑州地区石器技术转型的现象,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赵潮(发掘/绘图/执笔)陈宥成(发掘/执笔)王幼平(领队/执笔)汪松枝(领队/执笔)
关键词: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叶
2017年河南登封西施东区旧石器晚期遗址发掘简报被引量:1
2018年
登封西施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大冶镇西施村东北,南侧紧邻洧河。2017年10月至12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对西施遗址东区进行了发掘工作。发掘面积约40平方米,发掘深度4米左右,共计发现各类石制品244件,蚌壳1件,不见其他类遗存。整体来看,西施遗址东区呈现出石片石器工业与石叶工业并存现象,从遗物出土层位上看,存在较为明显的石器工业上的分层差异。
王幼平李昱龙刘拓刘拓汪松枝
关键词:旧石器晚期
华北旧石器晚期环境变化与人类迁徙扩散被引量:18
2018年
近年来大量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成果显示,受到地理区位与MIS3阶段以来气候变化双重影响,华北地区的本地文化与新来者持续移动扩散。本地的简单石核-石片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并不断与新来者交流融合,演进为以船型细石核技术为特色的华北旧石器晚期文化。来自欧亚大陆西侧的莫斯特与石叶技术,亦对华北地区有显著影响。MIS3阶段,外来影响仅表现为在高纬度地区向东扩散。应对MIS2阶段的环境压力,石叶与楔形细石核技术先后南下。华北地区原住民则可能是通过便于高流动性活动的船型细石核技术等适应方式,更好地维系了生存发展。
王幼平
关键词:环境变迁人类迁徙

相关作者

陈全家
作品数:457被引量:1,469H指数:19
供职机构:新疆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棉花 海岛棉 陆地棉 旧石器地点 旧石器时代晚期
王幼平
作品数:54被引量:268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遗址 旧石器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细石器
付永平
作品数:27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研究主题:旧石器地点 石器研究 石器 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晚期
高星
作品数:223被引量:967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主题:石制品 旧石器时代 遗址 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遗址
仪明洁
作品数:37被引量:140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
研究主题:细石 旧石器时代晚期 石制品 旧石器时代 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