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989篇“ 晚新生代“的相关文章
- 青藏高原东南缘上地壳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综述
- 2024年
-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检验青藏高原演化模型的理想实验场,也是全球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综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主要活动断裂十年和万年尺度的滑动习性研究和百年时间尺度区域地震活动分布,结合前人总结的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年代学研究,认为自中新世中晚期以来,青藏高原内部物质逐渐向东流出,受四川盆地阻挡,转而向东南缘地区作顺时针旋转运动,至晚第四纪时期,东南缘地区上地壳变形已由原本集中分布在大型走滑边界断裂和逆冲褶皱带转变为弥散式分布至区内次级断裂,形成了以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和实皆断裂带为边界,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作顺时针旋转的运动学特征.据此青藏高原东南缘变形可划分为两阶段,中新世早期及以前变形集中在大型边界断裂,符合刚性块体变形,至晚第四纪时期转为弥散式连续变形.基于水平滑动速率和地震活动性对比,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可大致分为三级.一级断裂为边界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和实皆断裂带,水平滑动速率均≥10 mm/a,曾发生8级及以上地震和连续的7~7.9级强震,是东南缘地区晚第四纪以来一级构造格架;二级断裂往往控制东南缘地区强活动构造单元,水平滑动速率为~3~6 mm/a,通常发生过7~7.9级地震;三级断裂水平滑动速率一般≤2 mm/a,通常发生过7级以下地震,一般规模较小,但数量较多.此外,川滇地块晚第四纪变形特征发生转变,构造运动由原本的沿大型边界走滑断裂运动转变为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周缘次级活动地块的旋转、平移和差异隆升.
- 计昊旻任治坤刘金瑞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缘天然地震
- 晚新生代六盘山隆升:来自新近纪风成红土堆积的证据
- 2024年
- 六盘山是中国西部的重要山脉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与鄂尔多斯地块的交界处.目前,六盘山的隆升历史仍有争议.风尘堆积对区域地貌演化和构造运动具有良好的指示意义,因为风尘堆积对侵蚀敏感并且其形成和保存需要相对平坦的高地和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本研究调查了六盘山西部山麓的新近纪风成红土分布,并选取堆积于山前冲积台地的风成红土剖面(南坪剖面)开展研究,其磁化率地层与秦安地区的QA-Ⅰ中新世风成红土可进行逐层对比,结果指示南坪剖面(56m厚)的年代约为8.1~6.2Ma.南坪剖面的底界年龄为~8.1Ma,结合前人报道的庄浪红粘土(约9~8Ma时段为砂砾石夹黄土层和8~4.8Ma时段为几乎连续的风尘堆积)和朝那红粘土(8.1~2.58Ma)等证据,指示六盘山于晚中新世(约9~8Ma)发生了隆升并于~8Ma基本形成,之后未发生强烈的构造隆升.此外,基于庄浪钻孔和QA-Ⅰ中新世风成红土等证据,推断六盘山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经历了显著隆升,并且在22~9Ma期间没有发生强烈隆升.
- 贺志霖乔彦松郭正堂陈超勤陈龙付扬杨业梁彦霞林欣如肖国桥肖国桥
- 关键词:造山运动晚中新世
- 内蒙古达里诺尔晚新生代火山裂隙喷发特征
- 2024年
-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分布近万平方千米的熔岩台地,它们是裂隙式火山喷发的产物。这类火山作用在晚新生代以来仍有过强烈活动,未来具有潜在喷发危险性。锡林郭勒盟达里诺尔火山群中的贝力克地区分布了该区域形成时代最晚的熔岩台地。文中以贝力克熔岩台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喷发特征,研究熔岩喷发时的温度、黏度和流动速度,以限定其灾害效应。区内火山产物主要由结壳熔岩组成,在接近喷发裂隙地区成群出露高3~8m、长数十米至数百米的低矮山脊,推测该熔岩脊代表近火口熔岩地貌。在距喷发裂隙较远处(>3km),熔岩流整体呈带状分布,熔岩流中部隆起,向两侧边缘呈外倾产状,显示熔岩堤特征。在距喷发裂隙最远的熔岩台地边缘,熔岩表面平坦,常出现大型龟裂状裂理。一些台地边缘剖面显示出层状熔岩相互叠置的特点,说明其流动过程以层流形式进行。这些地质特征均符合溢流玄武岩喷发的特征。全岩地球化学和矿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研究区的熔岩属于橄榄拉斑玄武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熔岩中包含橄榄石和单斜辉石(主要为普通辉石)斑晶。利用单斜辉石-熔体地质温压计估算得到贝力克熔岩的喷发温度为1123.2~1173.4℃,利用前人的黏度计算模型得到熔岩喷发时的黏度为30~187Pa·S。在此基础上,文中计算了研究区发生溢流玄武岩喷发时熔岩的流动速度大部分在0.4~1m/s区间内,个别熔岩流速度可达2.5m/s。文中揭示了贝力克地区溢流玄武岩喷发特征,限定了岩浆喷发温度、黏度和速度等物理参数,可为未来火山喷发灾害防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 常枥文赵勇伟李霓孙金恒
- 内蒙古锡林浩特地区晚新生代火山喷发序列研究
- 2024年
- 火山喷发序列是恢复火山活动历史的重要基础。锡林浩特火山群是大兴安岭-大同新生代火山喷发带中火山数量最多、喷发时间最长的火山群。本文从火山地质学入手,查明了火山堆积物之间及与沉积地层(离石黄土、马兰黄土和黑土)的叠置关系,并根据火山结构组成、形貌特征、喷发类型、火山岩类型及火山锥体的风化降解程度等,结合光释光(OSL)、^(14)C等定年方法,对火山喷发序列进行综合研究,确定了喷发相对时序和绝对年龄。锡林浩特火山群火山活动具有周期性变化规律,其喷发序列由老到新依次为:上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中、晚和末期,以及全新世,共9个火山喷发旋回。晚更新世是火山喷发的鼎盛时期。首次确定了鸽子山火山的最晚喷发年龄距今约6800年,为广义活火山。不同旋回火山喷发方式及火山风化降解程度差异较大。上新世为裂隙式喷发,早、中更新世主要是裂隙-中心式喷发,晚更新世以来为中心式喷发。中心式喷发火山类型有斯通博利型、夏威夷型、玛珥型和亚布里尼型,其中玛珥型火山在本区属首次发现。中更新世及以前的火山锥基本已剥蚀殆尽,晚更新世以来的火山地貌形态保存尚好。每个喷发旋回几乎都呈现从碱性玄武岩向拉斑玄武岩演化的特征,反映了本区深部岩浆房演化与构造活动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 史志伟白志达赵志丹董国臣王建伟金笃斌
- 关键词:晚新生代
- 雷琼地区晚新生代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 2024年
- 晚新生代以来,雷琼地区喷发了大量的玄武岩,众多学者对这些玄武岩进行了研究。然而,关于玄武岩的成因及其反映的动力学意义仍存在争议。为了对雷琼玄武岩进行分类、获得玄武岩的初始熔体组成及地幔潜能温度,整理了雷琼玄武岩的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数据,并将其划分为碱性玄武岩、橄榄拉斑玄武岩、石英拉斑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4类。它们具有类似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组成落在了亏损软流圈地幔和二型富集地幔端元的混合区域,富集组分来源于俯冲的洋壳和沉积物。进一步的初始熔体恢复模拟和地幔潜能温度计算结果显示,雷琼地区的地幔潜能温度高于正常地幔,暗示了海南地幔柱的存在。最后提出建议,后续研究需加强对样品二价铁与三价铁的测定,为初始熔体恢复及地幔源区性质的反演提供依据。同时,需加强雷琼与南海盆地周缘其他同期玄武岩的综合对比,以更好的探讨区域地幔性质及演化。
- 胡俊李霓
- 关键词:玄武岩地球化学地幔柱
- 山西地堑系太原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环境演化及物源分析
- 2024年
- 【目的】山西地堑系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成为研究中国东部晚新生代变形的热点地区,然而受露头剖面的局限,目前少有报道地堑系盆地完整的沉积环境演化的工作,对进一步认识地堑系演化过程造成了困难。【方法】通过太原盆地ZK01钻孔揭露的约8.1 Ma以来的详细沉积记录,开展了沉积环境和物源分析工作。【结果和结论】沉积环境分析表明太原盆地经历了河流—三角洲/湖泊—河流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其中分别在5.8~4.4 Ma和2.2~1.6 Ma发育两期覆盖整个太原盆地的湖泊。物源分析表明在5.8 Ma前后存在物源转变。5.8 Ma以前物源主要来自东部太行山脉的侏罗系石英砂岩;5.8 Ma以后物源转为以三叠系长石砂岩为主,同时吕梁山北部的变质岩和火山岩碎屑进入盆地,表明汾河开始流入太原盆地。太原盆地沉积环境演化与区域古气候和构造的关系,表明盆地的湖泊扩展过程主要受构造沉降控制,是青藏高原东向扩展作用的构造—地貌响应。
- 庄其天何宏林魏荣珠王忠梅石峰闫纪元
- 关键词:山西地堑系太原盆地沉积环境物源分析古气候
- 柴北缘西段晚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中更新世构造隆升分隔柴达木盆地与苏干湖盆地
- 2024年
- 通过对野外观察点沉积特征和构造地貌的分析,发现中更新世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的古地理环境发生快速的变化。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早更新世(2.54~0.78 Ma)发育广泛的湖泊,古水流的流向显示此时二者存在水系沟通。中更新世以来(0.78 Ma至今),软沉积变形构造指示的柴北缘构造带持续构造活动事件导致小赛什腾山逐渐隆升,成为完全分隔柴达木盆地与苏干湖盆地的地形屏障,原有的湖泊环境在山前地区转变为冲积扇-洪积扇及辫状河环境,在远端地区转变为孤立的小型咸水湖环境。因此,柴北缘构造带中更新世的构造隆升事件导致柴达木盆地和苏干湖盆地古地理环境和流域体系的剧烈变迁。隆升形成的柴北缘构造带阻断发源自南祁连地区的河流,最终减少柴达木盆地的入湖径流量,促进中更新世以来柴达木盆地内湖泊的萎缩和干涸。
- 杨屹洲衣可心李佳明郭召杰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中更新世构造隆升沉积环境古地理演化
- 华北太原盆地ZK01钻孔晚新生代沉积物 特征及古气候环境演化
- 太原盆地作为华北板内构造变形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我国北方重要的农业、工业和能源基地,研究其晚新生代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和环境变化,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学者们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着手太原盆地的研究,当时钻探没有到...
- 沈梦娟
- 关键词:新生代太原盆地古环境古气候
- 山西忻定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特征
- 2023年
- 通过对山西省原平市一带科研钻孔YZ01孔岩芯的研究,厘清了忻定盆地晚新生代沉积特征,将盆地内部晚新生代沉积序列划分为五个成因地层单元,从下到上依次为:洪积扇(364~270m)、湖相(270~157m)、洪积扇(157~110m)、湖沼相(110~63 m)、河湖交替相(63~0 m),并通过与盆地周缘黄土堆积进行对比,确定单元一时代为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单元二时代为上新世,单元三、单元四时代为早更新世,单元五时代为中更新世—全新世。
- 邢庆强
- 关键词:晚新生代忻定盆地
- 论晚新生代成都盆地的沉积充填演化
- 2023年
- 成都盆地为龙门山构造带与龙泉山褶断带之间的陆相沉积盆地,盆内充填了巨厚的晚新生代半固结-松散沉积物.通过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充填过程分析,认为在沉积过程中发生了两次沉积-构造转换及可容纳空间的改变,并导致了沉积中心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前缘迁移至大邑-彭州断裂带下盘地区.沉积特征显示以冲积扇和河流相为主.其中上新世大邑砾岩期以冲积扇相为主,仅分布于蒲江—新津—成都—德阳一线以西地区;早—中更新世时期以冲积扇与河流相沉积为主,蒲江—新津—成都—德阳一线以西地区为冲积扇分布区,以东为河流相分布为主;晚更新世—全新世以河流沉积为主,但东、西两区域的沉积物来源和水系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可为成都市地下空间三维地质结构建模、地下空间资源潜力评价、矿产资源及人文资源的赋存层位等研究提供依据.
- 陈浩王羽珂冯兴雷王东辉李鹏岳
- 关键词:成都盆地晚新生代河流相地下空间
相关作者
- 方小敏

- 作品数:296被引量:3,203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临夏盆地 柴达木盆地 磁性地层
- 宋春晖

- 作品数:114被引量:1,100H指数:21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 研究主题: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东北部 构造隆升 新生代
- 李吉均

- 作品数:227被引量:3,948H指数:41
-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晚新生代 气候变化 古气候 黄土
- 张岳桥

- 作品数:173被引量:4,359H指数:42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晚中生代 晚新生代 构造应力场 白垩纪 青藏高原东缘
- 颜茂都

- 作品数:65被引量:369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研究主题:晚新生代 青藏高原东北部 古地磁 磁性地层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