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篇“ 来沙系数“的相关文章
来沙系数对河道冲淤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来沙系数以S/Q表示,因为相同的流量流速可能不同,而流速是影响输沙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来沙系数缺乏最基本的物理意义,是一个纯粹的经验指标;不少人认为黄河下游的临界来沙系数在0.012左右,没有考虑滩槽冲淤性质的差别和上下河段河型的不同;就黄河泥沙而言,含沙量越大,泥沙浓度在垂线上越均匀,越容易输送;黄河下游窄深河槽洪水期具有多来多排的输沙特性,在实测资料范围内不存在临界来沙系数;不受来沙系数的限制,利用洪水集中排沙是解决黄河下游泥沙淤积最现实的途径。
冯宗孙赞盈彭红尚红霞白乐
关键词:高含沙洪水河道冲淤来沙系数黄河
黄河宁夏段水沙变化特点及临界来沙系数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通过对黄河宁夏河段下河沿、青铜峡、石嘴山3个水文站近60 a来实测水文泥沙资料的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宁夏河段水沙变化特性以及河道冲淤情况,尤其是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投入运行后所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输沙率与流量、汛期和非汛期输沙量与水量的关系探索了维持青铜峡—石嘴山段河道冲淤平衡的临界来沙系数和分粒径临界来沙系数。结果表明:(1)龙刘水库联调对宁夏河段来水来沙量影响较大,以下河沿站为例,来水量与来沙量呈减少趋势,且减少主要发生在汛期,输沙量减幅大于来水量减幅;青铜峡—石嘴山段汛期临界来沙系数为0.002 36 kg·s/m6;粗、中、细沙的临界来沙系数不同,其中细沙的临界来沙系数最大,中沙和粗沙的相近。
凌虹霞王新军王永强钟德钰张红武
关键词:水沙条件冲淤量来沙系数黄河
泾河流域来沙系数变化与响应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对泾河流域水沙搭配关系、来沙系数及其变化、来沙系数与降雨之间关系、来沙系数与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效益之间关系及其响应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泾河张家山水文站年最大洪水的水沙搭配关系为高含沙水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流域的水沙搭配关系更不协调。流域3个主要水文站自1988年以来年平均来沙系数均有明显增大的趋势;流域最大洪峰来沙系数和最大日平均来沙系数均与流域最大1日降雨量呈反比例幂函数变化关系;来沙系数随着降雨的增大而减小。流域治理后年均减沙效益和年平均来沙系数关系具有明显的分区规律;两个区单位减沙效益的年平均来沙系数几乎相等;年平均来沙系数对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响应非常明显。但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单位减沙效益的年平均来沙系数影响不大。
冉大川郭宝群张晓华王昌高董飞飞
关键词:泾河流域来沙系数
来沙系数物理意义的探讨被引量:48
2008年
从不同角度对来沙系数的物理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来沙系数包含以下几层物理意义:①单位流量的含沙量大小;②实测含沙量与临界含沙量的比值;③水沙搭配参数或冲淤判数;④单位水流功率含沙量的大小;⑤非平衡输沙公式中的关键参数。
吴保生申冠卿
关键词:来沙系数河床演变
澜沧江河道冲淤变化与来沙系数的格兰吉尔因果分析被引量:11
2004年
采用格兰吉尔因果关系模型以及时间序列平稳性的ADF检验技术,结合23年的实测资料数据,分析了澜沧江天然来沙量的变化是否会导致澜沧江河道冲淤发生变化。结果发现:(1)澜沧江历年来沙系数变化是一个不稳定的时间过程、但历年冲淤变化却是一个稳定的时间过程;(2)澜沧江河道(允景洪断面)历年来沙系数变化对于冲淤变化不存在格兰吉尔因果关系,或前者对后者无预测关系,因此澜沧江河道来沙系数的增加(或减少)都不一定导致断面淤积量增大(或冲刷量增大)。前人得出的"随来沙系数的增大,断面淤积量有所增加,反之,则冲刷量增加"的结论值得商榷。
邹高禄罗怀良
关键词:来沙系数冲淤变化
黄河下游游荡河段高含沙洪水期输沙规律研究
2024年
黄河下游河床长期处于淤积抬升状态,其冲淤演变规律对于下游河道治理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快速预测不同量级高含沙洪水各河段的冲淤量以及判断高含沙洪水期黄河下游游荡河段冲淤影响很有必要。根据1960—2021年54场高含沙洪水的实测水沙资料,分析高含沙洪水期黄河下游游荡河段下站输沙率与上站流量、含沙量、输沙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关系式,系统地研究高含沙洪水的输沙规律。结果表明,下站输沙率与上站输沙率存在极强的相关性,进一步按来沙系数分级得到高含沙洪水期的输沙率公式,能够很好地模拟冲淤过程,极大地提高了与实测水沙资料的贴合度。以小浪底水文站为黄河下游游荡河段的进口控制水文站,采用按来沙系数分级所求的输沙率关系式能够较准确推求花园口站、夹河滩站、高村站的输沙率,从而计算小浪底—花园口、花园口—夹河滩和夹河滩—高村河段的累计冲淤量。
李国豪张敏刘俊
关键词:来沙系数河道冲淤高含沙洪水黄河下游
黄河下游典型断面水力几何关系对水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
2023年
流域水沙要素的变化会使下游河道水力几何关系发生自适应调整。为探明黄河下游河道典型断面水力几何关系对水沙变化的响应过程,基于黄河下游典型断面1965—2015年水沙资料和断面数据,识别来沙系数的突变情况并据此划分研究时段,对比分析不同时段各河段水力几何关系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来沙系数在1985年和2000年前后发生突变,呈平稳波动—增大—减小的趋势,河道由淤积变为冲刷;来沙系数减小后,花园口、高村、泺口断面形态对水沙变化响应的滞后时间延长,分别由2、5、4 a增加为4、6、6 a;花园口和高村断面形态演变受水沙条件影响的程度在来沙系数减小后显著提高,而泺口断面则有所减小。
刘德荣张凯瑞
关键词:水沙变化来沙系数黄河下游
黄河下游“驼峰”河段来水来沙条件和不平衡输沙特性研究
2022年
黄河下游特殊的来水来沙条件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高村-艾山河段成为了典型的“驼峰”河段。利用黄河下游各水文站1990-2020年的水沙实测资料,重点分析了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高村-艾山河段来水来沙情况和断面形态特征,并通过黄河下游不平衡输沙率公式,建立排沙比与河道来沙系数、河相系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投入运行后黄河下游“驼峰”河段来沙量急剧减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黄河下游排沙比与淤积量之间的数值关系,并进一步建立了排沙比与来沙系数、河相系数之间的幂函数公式,该公式可以根据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条件和河道断面形态等参数更加准确地计算出下游各河段的冲淤变化情况。
黄飞扬周子骏
关键词:来水来沙条件驼峰河段来沙系数河相关系黄河下游
黄河尾闾河道纵剖面调整对入海水沙的响应
2022年
为更全面地认识黄河尾闾河道形态的调整规律,基于1977—2017年利津水文站实测水沙资料以及典型断面资料,探讨黄河尾闾河道河床纵剖面形态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过程,建立河床纵剖面凹度、纵比降与水沙条件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现行流路尾闾河道纵剖面主槽平均高程整体表现出先上升后降低的特征;纵剖面凹度在清8改汊前后,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整体为“下凹”型;河道纵比降在流路改道(汊)后达到最大,在流路运用结束之前逐渐减小;尾闾河道纵剖面调整过程伴随着沿程、溯源的冲淤过程,与流路发展阶段和入海水沙过程密切相关,其中纵剖面凹度与汛期来沙系数有较密切的负相关关系;河道纵比降在不同时期对水沙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规律,即当溯源淤积起主导作用时河道纵比降与汛期来沙系数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当水流的挟沙能力起主导作用时则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杜小康王开荣窦身堂谢卫明凡姚申
关键词:纵剖面来沙系数尾闾河道黄河口
小浪底水库运用对黄河下游深泓线演变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冲积河流深泓线的演变对河流河势、河床地貌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小浪底水库建成后来水来沙条件改变对黄河下游河道深泓线演变的影响,基于2002—2014年花园口、孙口和泺口断面汛后实测地形资料,对比分析黄河下游深泓线位置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来沙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2002—2014年花园口断面深泓迁移强度最大,孙口次之,泺口最小;随着花园口来沙系数的增大,花园口、孙口和泺口断面深泓迁移强度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转折点出现在来沙系数为0.004~0.006时,而3个断面中花园口深泓迁移强度对来沙系数的变化最为敏感,且洪季来沙系数变化对深泓迁移强度变化起主导作用。小浪底水库的蓄水拦沙作用使得黄河下游来沙系数减小,改变了主河槽淤积萎缩的演变趋势,同时也有利于河道主流的稳定。
王建伟陈炳瑞段连强陈泰霖
关键词:小浪底水库来沙系数黄河下游

相关作者

吴保生
作品数:187被引量:1,148H指数:21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
研究主题:黄河下游 平滩流量 河床演变 潼关高程 三门峡水库
夏军强
作品数:299被引量:1,248H指数:21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
研究主题:黄河下游 三峡工程 水沙条件 游荡 河段
侯素珍
作品数:117被引量:548H指数:15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潼关高程 黄河 三门峡水库 黄河内蒙古河段 万家寨水库
张原锋
作品数:88被引量:585H指数:14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黄河下游 黄河 平滩流量 高含沙洪水 潼关高程
王平
作品数:100被引量:401H指数:14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黄河 潼关高程 黄河上游 三门峡水库 高含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