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03篇“ 构造-岩浆演化“的相关文章
- 滇西南地区原特提斯洋构造—岩浆演化的动力学过程:早古生代火成岩的证据
- 长期以来,关于原特提斯洋构造-岩浆演化及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基础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滇西南地区位于原特提斯构造域的东段,主要由一系列不同构造属性的微陆块和蛇绿混杂岩带组成。这些地质单元经历、见证并记录了原特提斯洋南向分支的长...
- 王晨
- 关键词:构造-岩浆演化
- 科尔沁沙地粗—细组分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对定量物源及区域构造-岩浆演化事件的指示
- 2024年
- 追踪干旱—半干旱地区大型沙地的物源和风-河流相互作用机制对于理解陆地景观格局演变、地表过程与地貌动态以及大气圈和岩石圈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然而,目前科尔沁沙地的物源仍存在较大争议,且缺乏具有统计意义的锆石U-Pb年龄数据库。因此,本研究对科尔沁沙地地表风成沙进行多点取样,根据不同粒级(<63μm和>63μm)选取1500颗碎屑锆石进行U-Pb测年分析,并利用逆向蒙特卡罗模型对其物源进行定量约束。结果表明,从目视定性的角度看,科尔沁沙地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征非常相似。但定量重建结果显示沙地的物源整体上以中亚造山带的贡献为主(50.5%~61.3%),然而东南部体现出华北克拉通的绝对优势(~75.8%)。科尔沁沙地的物源存在空间异质性,沙地西部和北部的锆石年龄谱极为相似,与南部锆石年龄特征显著不同。科尔沁沙地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特征基本不受粒度分异的影响,但沙地东南部除外。本文认为,风与河流的协同作用及其由此导致的沉积分异和再循环作用解释了科尔沁沙地碎屑锆石的U-Pb年龄特征。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科尔沁沙地在~2.5 Ga和~1.85 Ga的U-Pb年龄峰值分别是前寒武纪华北克拉通的生长、拼合与碰撞过程中的两期构造事件的产物。此外,~1.7 Ga的锆石年龄可能是对Columbia超大陆聚合与裂解的综合响应。古生代以来的锆石年龄峰值(500~400 Ma、300~250 Ma、130~110 Ma)记录了在古亚洲洋的俯冲闭合、蒙古-鄂霍次克海俯冲碰撞和古太平洋的俯冲、回退的区域构造背景下多期区域构造-岩浆事件。
- 汪烨辉谢远云迟云平康春国吴鹏孙磊刘若男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锆石U-PB测年
- 巴基斯坦新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与重要金属成矿作用
- 2024年
- 巴基斯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印度、欧亚和阿拉伯三大板块的汇聚带,正同时发生着大陆碰撞和大洋俯冲作用,是研究地球系统深部圈层相互作用与成矿效应的绝佳天然实验室。但是,目前对于巴基斯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研究还不系统,对于巴基斯坦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背景和机制仍不清楚。笔者针对巴基斯坦不同类型的优势矿种开展了深入解剖和对比研究,系统梳理最新研究进展,围绕巴基斯坦新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响应的关键科学问题,分析铜矿、铬铁矿、铅锌矿以及碳酸岩有关的稀土矿床等重要金属成矿类型形成的构造环境以及与区域重大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总结巴基斯坦区域成矿规律,为资源潜力分析和境内外找矿勘查提供依据。
- 洪俊张辉善吕鹏瑞Tahseenullah KhanYasir Shaheen Khalil王志华张海迪
- 关键词:岩浆作用铬铁矿斑岩铜矿碳酸岩
- 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从俯冲-增生到碰撞的构造-岩浆演化记录被引量:2
- 2023年
- 造山带演化及增生到碰撞的转变是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中亚造山带被认为是古亚洲洋长期俯冲-增生演化形成的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以发育巨量的面状展布的俯冲-增生相关的弧岩浆岩为特征。并且,由于中亚增生型造山带在潘吉亚最后聚合过程中发生弧弧(陆)碰撞,因此缺乏大规模且跨构造单元的碰撞相关的构造和变质等物质标志。显然,能否识别出大洋闭合期间碰撞作用的岩浆标志成为确定增生造山带增生过程终止的关键之一。本文系统研究确定: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到三叠纪钙碱性-碱钙性岩浆在空间分布上显示出由北西向南东迁移演化的特征;在岩浆性质上具有从二叠纪新生地壳来源的弧岩浆向早-中三叠世碰撞挤压背景下古老陆壳组分逐渐增多的高Sr/Y岩浆以及晚三叠世后造山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演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提供了俯冲-增生向碰撞造山演变的关键岩浆岩证据。结合区域资料,厘定出增生造山带最后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为沿缝合带呈零星线性展布的增厚下地壳源区的高Sr/Y花岗岩类,构建了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双向俯冲-增生到增生楔-增生楔碰撞及后造山伸展的三阶段构造-岩浆演化模型。系统对比研究,揭示出增生-碰撞相关的岩浆记录沿横向展布在中亚造山带南缘甘肃北山到吉林中部一带,表明碰撞挤压相关的岩浆作用在中亚造山带南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增生到碰撞的岩浆演化记录的厘定,证实显生宙最大的巨型增生造山带演化末期经历了碰撞造山作用,对进一步深入探索增生造山演化末期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具有重要意义。
- 李舢李舢王涛侯泉林
- 关键词:软碰撞中亚造山带
- 南海北部陆缘结构及构造-岩浆演化被引量:6
- 2022年
- 南海北部陆缘发育独特的远端带结构,以“裂谷宽、基底厚和地貌起伏”为主要特点,显著有别于经典贫岩浆型和富岩浆型张裂陆缘.为了解释陆缘结构的成因,综合已有研究进展和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的钻探成果,对南海北部陆缘基底性质进行了调研,探讨了拆离断层和岩浆作用的特点以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38 Ma之前南海北部大范围发育核杂岩构造,并伴随大量岩浆侵入到中下地壳;岩浆作用一方面加剧了地壳的韧性变形,导致应变无法集中而在多个地方同时发育大型拆离,另一方面对拆离面和减薄的基底进行了强烈改造.最终提出同张裂期就位的岩浆作用和中下地壳的韧性流动是形成南海北部宽裂谷陆缘的关键,深化了对陆缘结构、变形过程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的理解.
- 张翠梅孙珍孙珍庞雄赵明辉
- 关键词:拆离断层岩浆演化海洋地质学
- 老挝琅勃拉邦—泰国黎府成矿带古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与金铜成矿作用被引量:1
- 2022年
- 老挝琅勃拉邦—泰国黎府成矿带位于印支板块西北缘,是中南半岛重要的金铜成矿带之一。该带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古特提斯构造-岩浆演化作用,成矿活动复杂,形成了斑岩-矽卡岩型金铜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以及热液脉型金矿床。然而,热液脉型金矿的成因类型仍存在争议,3类金铜矿床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仍缺乏总结。本文通过对前人典型矿床研究资料的整理,并结合成矿流体来源、演化新证据,将带内热液脉型金矿床的成因类型归为造山型金矿。综合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研究资料,总结了成矿带内3类金铜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成矿特征,建立了与古特提斯洋俯冲-闭合及陆陆碰撞过程相关的区域金铜成矿模式,提出了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俯冲期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银矿床、早中三叠世闭合期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晚三叠世陆陆碰撞期造山型金矿床的成矿规律。
- 郭林楠刘书生聂飞吴松洋徐思维施美凤
- 中国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被引量:3
- 2022年
-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由多个不同构造属性的微陆块拼贴而成,包括额尔古纳地块、兴安地块、松嫩-张广才岭地块、佳木斯地块以及那丹哈达地体。伴随不同微陆块的复杂拼贴演化过程,东北地区发育强烈的晚古生代岩浆作用,因此这些岩浆作用的产物是记录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媒介。根据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岩浆岩的岩石学、年代学以及地球化学等特征,发现大兴安岭地区晚古生代岩浆作用以石炭纪-二叠纪为主,其中早石炭世岩浆作用的产物为辉长岩-闪长岩-花岗岩组合,晚石炭世产物以花岗质岩石为主以及少量辉长岩,二叠纪岩浆作用的产物以花岗质岩石为主,同时这些晚古生代岩浆岩大部分具有典型的弧属性特征;而吉黑东部地区则广泛发育的晚古生代岩浆岩,以二叠纪花岗质岩石为主,同时包含少量辉长岩,且这些二叠纪岩浆岩普遍表现出典型的弧属性特征。结合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等资料,认为大兴安岭地区和吉黑东部岩石可能具有不同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同时东北地区内各微陆块具有复杂的地壳增生历史。
- 董玉王锶淼于倩陈井胜杨浩葛文春毕君辉井佳浩
-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岩浆作用
- 新疆阿舍勒盆地泥盆纪火成岩与构造-岩浆演化被引量:3
- 2022年
- 阿舍勒泥盆纪火山盆地是阿尔泰西南缘重要的矿集区,产出我国著名的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VMS)矿床——阿舍勒铜矿。其内部发育的火山岩和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阿舍勒盆地的构造-岩浆演化和成岩、成矿作用过程,但其形成构造背景和成岩成矿机制一直存在争论。本文报道了阿舍勒矿集区萨尔朔克铜金多金属矿区深部英云闪长岩的LA-MC-ICP-MS锆石U-Pb年龄(376.7±1.3 Ma)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结合前人在阿舍勒矿区火山岩、潜火山岩及其东侧哈巴河侵入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成果和区域岩浆岩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阿舍勒矿区泥盆纪火山岩和东侧哈巴河岩体可能是同一地质构造背景下同期不同阶段和不同构造部位的产物,形成于地幔软流圈高热流地幔柱上涌、板片断离背景下的活动陆缘拉张环境,与成矿作用时空关系密切的双峰式火山岩是不同深部、不同性质岩浆源在快速拉张背景下喷发、喷溢的产物。地幔柱上涌致使板片断离、沿基底断裂系快速拉张和幔源岩浆持续补给可能是形成"双峰式火成岩"和阿舍勒高镁火山岩建造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 孟贵祥汤贺军刘鸿佑秦继华吴晓贵李成文
- 关键词:泥盆纪地幔柱
- 滇西红河-哀牢山剪切带新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及应变局部化过程
- 滇西红河-哀牢山走滑剪切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三江地区,其历经了多个地质历史演化时期,特别是在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及后碰撞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红河-哀牢山走滑剪切带出露了一系列深变质和变形岩系及花岗质侵入岩,是...
- 李俊瑜
- 关键词:埃达克质岩地壳深熔作用锆石U-PB年龄应变局部化
- 非洲基巴拉带东北部卢旺达地层-构造-岩浆演化及成矿作用被引量:1
- 2021年
- 卢旺达地处中非基巴拉带东北部(卡拉圭-安科连带),是非洲乃至全球重要的铌-钽-钨-锡成矿区。本文梳理和总结了卢旺达境内的地层层序、岩浆作用、构造属性、地球动力学机制和铌钽钨锡矿产成矿作用特征。卢旺达地层主要由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和中元古代卢旺达超群组成,少量新近纪火山岩,其中以卢旺达超群最为重要,从底至顶依次由四个群组成:基可勒群、平杜拉群、乔霍哈群和卢各支群。侵入岩主要形成于中-新元古代,以四期花岗岩为代表(G1~G4期),其中G4花岗岩与钨锡铌钽矿成矿作用关系密切。岩浆作用与区内构造活动频繁有关,在元古代经历了四阶段挤压-伸展更替的构造岩浆演化。根据对已有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本次研究认为,岩浆作用更可能形成于"汇聚俯冲+板片拆沉(或弧后伸展)"的动力学背景,即俯冲汇聚大背景下的局部伸展体制。铌钽钨锡矿是卢旺达最为典型和最重要的矿种,主要受G4花岗岩和区域构造的控制,表现为伟晶岩型铌钽锡矿、热液石英脉型钨锡矿和云英岩型锡矿,成岩成矿过程的先后关系总结为:G4花岗岩上涌侵位,形成于986~976Ma→分异演化形成伟晶岩和铌钽矿±锡矿,铌钽矿形成于975~962Ma→形成石英脉和锡矿,锡矿形成于951±18Ma。
- 周佐民刘晓阳王惠初胡鹏吴兴源龚鹏辉任军平贺福清孙凯何胜飞左立波张航
- 关键词:元古代构造-岩浆演化
相关作者
- 王明

- 作品数:107被引量:383H指数:13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羌塘中部 地球化学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羌塘南部
- 冯志强

- 作品数:61被引量:285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系
- 研究主题:古生代 中亚造山带 地质意义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 解超明

- 作品数:142被引量:429H指数:16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青藏高原 羌塘中部 地球化学 蛇绿岩 藏北羌塘中部
- 李才

- 作品数:519被引量:2,499H指数:36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羌塘中部 青藏高原 糖尿病 羌塘 地球化学
- 奚仁刚

- 作品数:37被引量:370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
- 研究主题:西昆仑 岩石成因 早古生代 地球化学 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