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47篇“ 林隙“的相关文章
- 海拔与林隙对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 2024年
- 为了解青藏高原高寒森林土壤线虫对海拔及林隙的响应,选取藏东南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林为研究区,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森林内不同海拔和林隙下土壤线虫群落差异。结果表明:在研究区的急尖长苞冷杉林中,土壤线虫多样性随海拔降低而增加;林隙的线虫多样性略高于林内,但差异不显著;海拔变化显著改变土壤线虫群落结构,但林隙与林内线虫群落结构较为相似;刺嘴纲(Enoplea)和三矛目(Triplonchida)在该森林的中海拔(4292 m)占比最高;土壤含水量、磷含量(包括全磷和有效磷)和镍含量是影响土壤线虫多样性的主要因子,林隙导致的土壤重金属及养分变化则是影响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
- 高宛宛侯磊侯磊任毅华
- 关键词:土壤线虫海拔林隙急尖长苞冷杉色季拉山
- 一种基于极坐标转换的林隙提取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极坐标转换的林隙提取方法,涉及林隙提取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利用DEM和DSM生成CHM;基于CHM进行初步林隙识别,获取粗略的林隙范围,根据粗略的林隙范围生成相应的缓冲区,利用生成的缓冲区裁剪原始...
- 张建鹏王金亮麻卫峰董品亮邓云程李杰
- 一种基于极坐标转换的林隙提取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极坐标转换的林隙提取方法,涉及林隙提取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利用DEM和DSM生成CHM;基于CHM进行初步林隙识别,获取粗略的林隙范围,根据粗略的林隙范围生成相应的缓冲区,利用生成的缓冲区裁剪原始...
- 张建鹏王金亮麻卫峰董品亮邓云程李杰
-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隙径高比下冠层特征及其对幼苗幼树生长的影响
- 2024年
- 为明确关帝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隙径高比现状,探究不同等级林隙径高比的冠层结构、光照因子及其对林隙下更新的幼苗幼树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划分I(0.1~0.4)、II(0.4~0.7)、III(0.7~1.0)、IV(1.0~1.3)和V(1.3~1.6)5个林隙等级,分析不同林隙等级下冠层结构和光照因子的变化规律、冠层结构与光照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对幼苗幼树更新密度和生长指标的影响以及冠层结构和光照因子对幼苗幼树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林隙径高比结构范围大致分布在0.17~1.52,在0.4~0.7范围内林隙数量最多;林冠开阔度(CO)、直接辐射(Ttdr)、散射辐射(Ttdf)和总辐射(Ttot)随林隙径高比等级的增大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叶面积指数(LAI)随林隙等级增大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在相同径高比等级下服从总辐射>散射辐射>直接辐射的规律;华北落叶松幼苗在I级生长指标最大(平均地径为2.40 cm、平均高为2.69 m),幼树在林内(CK)时生长指标最大(平均地径为4.15 cm、平均树高为5.04 m),在V级时次之(平均地径为3.41 cm、平均高为3.34 m);云杉幼苗幼树在IV级生长指标最大(幼苗平均地径为1.31 cm、平均高为0.47 m;幼树平均地径为4.03 cm、平均高为2.89 m)。研究表明,林隙径高比结构处于V级时冠层结构及光照环境条件最好,处于I、V和IV级能够为华北落叶松林隙下幼苗幼树的建立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 张宇冯泳翰赵怡闫珏朱景康常晨隆梁文俊魏曦
- 关键词:冠层结构
- 华北落叶松天然林林隙冠层特征对更新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探讨山西省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隙冠层及光因子对林下更新的影响。对38个林隙内幼木每木检尺(基径),测定树高、冠幅,林隙的冠层结构与边缘木特征,利用鱼眼相机拍摄冠层图像共266张。使用Gap Light Analyzer软件对采集的冠层图像进行数据化处理,得到冠层开度、叶面积指数、林隙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等冠层特征指标,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林隙冠层结构及光环境与华北落叶松幼苗更新关系。结果表明,林隙中冠层结构和光因子与华北落叶松的更新特征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等级林隙内冠层结构与光因子对华北落叶松幼苗的相关性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大林隙(110~150 m^(2))内表现出最显著的相关性。所有林隙的冠层开度介于24.87%~38.00%的样本率为79%,总辐射介于13%~21%的样本率为79%。华北落叶松林隙内冠层结构和光因子对华北落叶松幼苗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其中面积110~150 m^(2)的林隙最适合华北落叶松幼苗的生长发育。
- 周来张梦弢
- 关键词:林隙更新冠层结构华北落叶松
-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隙大小对其更新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对关帝山华北落叶松人工林20个林隙的幼苗(高度<1 m)、幼树(高度≥1 m,胸径<5 cm)进行调查,分析4个面积林隙等级(<60 m^(2)、60~120 m^(2)、120~180 m^(2)、≥180 m^(2))下华北落叶松幼苗和幼树的更新密度、生长指标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不同面积的林隙等级中,幼苗、幼树的生长指标(基径、高度)和幼苗更新密度均在小林隙(14~60 m^(2))下最好,幼树更新密度在中林隙(60~120 m^(2))下最大,且同等级面积林隙下幼树密度均大于幼苗密度。华北落叶松幼苗、幼树在小林隙和中林隙下更新状况良好,大林隙(120~180 m^(2))和特大林隙(≥180 m^(2))则不利于华北落叶松更新。华北落叶松幼苗、幼树主要分布在林冠投影区域以及林冠空隙区域的边缘。通过补种或间伐等人工干扰手段将林隙面积控制在14~120 m^(2),可以促进华北落叶松的更新。
- 赵怡李福明朱景康常晨隆冯泳翰梁文俊魏曦
- 关键词:核密度估计空间结构林隙
- 云南鸡足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林隙干扰格局与成因
- 2023年
- 林隙(forest gap,FG)是森林干扰中的一种常见形式。作为森林景观流动镶嵌结构的基础,林隙对森林群落更新和物种共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22年对云南大理鸡足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动态监测样地的植物群落调查结果,统计了所有活立木和粗木质残体(coarsewoodydebris,CWD)的物种组成和径级结构,分析了样地内所有木本植物胸高断面积和林隙形成木(forestgapmaker,FGM)数量的空间格局,并利用广义线性回归模型结合方差分解对林隙形成木定义的林隙干扰强度进行了定量环境解析。结果表明:(1)样地内粗木质残体的数量和胸高断面积之和分别相当于全部活立木的13.6%和15.8%;全部粗木质残体属于57种木本植物,共计12,317株;形成林隙形成木的有12个物种,共计2,280株。(2)活立木和粗木质残体的径级结构均呈倒“J”形,即小径级数量多、大径级数量少,反映了样地群落中的树木死亡主要源自群落演替前期的自疏过程。(3)林隙形成木的数量和平均密度按折干木、枯倒木、枯立木、活倒木依次减少。活立木、粗木质残体和林隙形成木的胸高断面积之和在样地内的分布差异显著:沟谷两侧的山坡较高,底部较低;各类林隙形成木均在浅沟沟谷侧坡数量最多,沟谷最少,除活倒木外其余3类在深沟沟谷及侧坡上均有分布。(4)环境因子对枯立木、枯倒木、折干木、活倒木的数量的解释率依次为16.7%、25.6%、37.2%和76.0%;生物竞争和自疏过程主导了枯立木和枯倒木的形成,对活倒木数量贡献最大的因子是土壤养分,而折干木的形成则由地形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驱动。
- 田希刘文聪饶杰生王晓凤杨涛陈稀张秋雨刘其明徐衍潇张旭沈泽昊
- 关键词:粗木质残体环境解释
- 华北落叶松林隙冠层结构和光环境与云杉幼树生长的关系被引量:1
- 2023年
- 2021年5月份在承德市围场县龙头山分场道坝子营林区,以林下更新云杉(14 a)的50年生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Mayr)Pilger)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无人机(大疆精灵Phantom 4 RTK)遥感获取正摄影像,并在ArcMap 10.5中通过目视判读提取林冠林隙(23个);应用软件中的计算方法几何求算林隙面积(A g),依据面积大小将林隙分为5种类型——小林隙(A g≤30 m^(2))、较小林隙(30 m^(2)林隙(60 m^(2)林隙(90 m^(2)林隙(A g>120 m^(2));采用半球摄影法获取林隙冠层结构指标(冠层开度、叶面积指数、平均叶倾角)和光环境指标(总光照指数、直射光指数、散射光指数),并人工测定林隙内人工更新的云杉(Picea asperata Mast.)幼树生长指标(胸径、树高、生物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不同大小林隙内幼树生长指标与冠层结构指标、光环境指标的相关性,依据偏最小二乘法构建“林隙大小-冠层结构-光环境-幼树生长”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华北落叶松林林隙冠层结构和光环境对林下人工更新云杉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不同大小林隙内,云杉幼树的胸径、树高、生物量的变化表现出一致性,A g≤30 m^(2)林隙内幼树生长最差,30 m^(2)林隙内幼树生长居中,60 m^(2)120 m^(2)内幼树生长较好,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冠层开度、平均叶倾角、直射光指数、散射光指数、总光照指数均随之增大,叶面积指数随之减少,且同一指标在相邻大小的林隙间差异不显著。③林隙大小直接影响冠层结构(直接影响系数为0.838),间接影响光环境(间接影响系数为0.747),林隙大小主要通过影响冠层结构再影响光照进而影响幼树生长,总影响系数为0.563。林隙冠层结构主要通过改善�
- 刘炬李永宁
-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林隙冠层结构光环境云杉幼树生长
- 林隙对香樟和枫香幼苗早期生长阶段功能性状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探究林隙对不同需光性树种早期生长特征和功能性状的影响,对揭示林隙微生境影响次生林内幼苗更新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亚热带次生林中耐荫常绿树种香樟和阳性落叶树种枫香幼苗为试验对象,研究大林隙(D/H介于1.5—2.0)、中林隙(D/H介于1.0—1.5)和小林隙(D/H介于0.5—1.0)对不同需光树种幼苗早期(1—3年生)生长特征和功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隙大小对两种幼苗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其中,中林隙可显著促进香樟2—3年生幼苗的生长,大林隙对枫香1—3年生幼苗的生长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对林隙环境因子与幼苗功能性状的关系进行冗余分析表明,香樟幼苗功能性状的变化与林隙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含量、酸碱度和有效磷含量密切相关,而枫香幼苗功能性状则主要受林隙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含量、土壤含水率、冠层透光率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3)维持较高的根重比、细根比根长、叶碳氮比和叶碳磷比是幼苗应对林隙环境影响的重要生理生态调节机制。
- 陈龙斌孙昆张旭孙洪刚姜景民
- 关键词:香樟枫香林隙幼苗更新功能性状
- 林隙大小对天山云杉幼树更新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明确林隙面积大小对新疆天山云杉幼树更新的影响,探究各林隙等级下幼树的空间分布规律,为云杉林隙内幼树更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对3块1 hm^(2)样地内49个林隙的幼树密度、生长指标和空间位置进行调查,应用核密度估计法和空间点格局分析法,研究不同林隙大小对幼树更新的影响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1)不同林隙面积等级对云杉幼树密度和生长指标(胸径、树高、冠幅)影响显著(P<0.05),对幼树地径影响不显著。幼树密度在林隙等级Ⅰ(<20 m^(2))中最大;幼树生长指标的最大值多出现在林隙等级Ⅱ(20~40 m^(2))中。(2)幼树主要集中在林隙等级Ⅰ(<20 m^(2))、林隙等级Ⅱ(20~40 m^(2))、林隙等级Ⅲ(40~90 m^(2))的东北方向冠下和东南方向冠下,随林隙等级的增加幼树逐渐从林隙边缘向林隙中心转移。(3)幼树在林隙尺度上主要以随机分布为主,随着尺度的增加,从随机分布中逐渐过渡到聚集分布,后期又趋于随机分布。【结论】林隙大小对天山云杉更新有显著影响,小于20 m^(2)的林隙有助于促进幼树的存活,20~40 m^(2)的林隙有助于幼树的生长,且幼树在林隙东北部冠下、东南部冠下区域分布集中,生长指标最佳,表明这两个方向有助于幼树生长。因此,可沿这两个方向扩大林隙面积至20~40 m^(2)来促进幼树的更新生长。
- 安冉许芳泽邓祥鹏赵善超向玮
- 关键词:天山云杉幼树核密度估计
相关作者
- 段文标

- 作品数:149被引量:1,130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林隙 红松阔叶混交林 阔叶红松林 地统计学 红松林
- 陈立新

- 作品数:149被引量:1,611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 研究主题:林隙 落叶松人工林 落叶松 红松阔叶混交林 凋落物
- 洪伟

- 作品数:917被引量:9,370H指数:48
- 供职机构:福建农林大学
- 研究主题:杉木 雷公藤 内生真菌 人工林 毛竹
- 吴承祯

- 作品数:786被引量:6,939H指数:42
- 供职机构:武夷学院
- 研究主题:内生真菌 杉木 雷公藤 木麻黄 千年桐
- 龙翠玲

- 作品数:57被引量:515H指数:14
-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喀斯特森林 茂兰喀斯特森林 林隙 物种多样性 茂兰自然保护区